四百多頁厚如字典的《戰後風景》(Paysage après la bataille)是2017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最佳作品得主。
我看的是簡中版本。這個「戰後」不是真實的戰爭,卻是隱喻,痛失愛女內心猶如被千軍萬馬嘶嚎、踐踏、割裂、揮砍,內心的分崩離析,要走出這個陰霾談何容易,於是此書才會如此之厚吧。
這是一本封面圖和內頁風格「不同」的圖像小說,內頁是棕色系的,畫風也很簡約。再次說明封面畫風和內頁可以有別,雖然打開讀者會覺得「好像被騙」,但裡頭的畫還是和封面一樣,有種令人無法一次看透的深度。繪者Eric Lambé風格顯著,簡潔到好像「沒有東西」、「揮霍頁面」的感覺(這些都是正面用語)。
在「戰後」的生活裡,女人處處可見「戰爭」的聯想,在逛美術館看到一幅戰爭畫時,所見每一個倒地的人好像都是她自己、每一個斷肢的都是她女兒……所有這些,用圖像來表逹要好幾頁好幾頁;花了好幾百頁,女人還是說不出口,無法向那些好奇的短暫邂逅者說明發生在她身上的悲劇,以致別人對她的行徑有些猜測。
到很後面的時候,才看到了說出口的「前導」(每一行其實為一個畫格):
講吧。
我小時候。
曾經有一隻黑鸝經常在我卧室窗前的丁香花叢裡鳴叫。每個早晨和夜晚,它總停在枝條上鳴叫。
我相信牠是為我而來的,因為我愛極了牠的歌聲。當我在學校的時候,我相信在操場栗子樹上歌唱的也是同一隻。
我相信牠來陪伴我是為了讓我快樂,支持我,保護我。因為它是我的朋友……我堅信了好幾年,我一直認為那是同一隻黑鸝。
後來,當我第一次夏令營的時候,我哭了,我不想去,想留在家裡,我請求父母把我留在他們身邊,但最終我還是去了,克服了憂傷。
到達營地的那個晚上,那隻黑鸝也在那裡。牠一路飛來,只為給我歌唱,給我勇氣。長大之後,我再也沒想起過它,我把它忘了。或許它一直在那兒,只是我不再注意……現在我知道它沒有忘了我。
這個故事挺有意思!繼續。
這一大段,簡直出神入化到了高峰。女人講著講者,身邊那位聽者變成了黑鸝,因為那位陌生人變成了黑鸝,女人才有辦法講出這個悲慟的意外事件的。
女人講述的時候,全部都是空白的、女人變得很小、那全頁的空白(下圖),蕩漾這那些可怕的敘述,什麽圖都不用畫,卻令人感到透涼寒骨的悲傷之不可承受;其實前面已經無聲的畫過她女兒車禍倒地的場景。文字和圖畫分開剪接,卻讓人感到比同步更深刻一百倍的效果。
此書是漫畫編劇和漫畫家合作的作品。書中惜字如金,大部份以圖像呈現。在現實、回憶的切換,無法言喻的部份,用圖像表現得很清楚:
左:林中傳來呯的槍聲,一隻兔子倒地
右:在女人心中,喚起的是士兵舉槍,她的女兒倒地
那隻一再出現的黑鸝,看起來總是在笑。
我們知道不會是同一隻,但「故事」賦於了「意義」,從今以後,當某一種你熟悉的鳥出現的時候,牠就是為你而來、來陪伴你的。
《戰後風景》(Paysage après la bataille)
美術系卻反感美術系,停滯十年後重拾創作。 著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沒有大路》; 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我現在是狗》、《幫我換藥》;繪本《馬惹尼》、《詩人旅館》、《老人臉狗書店》等數冊。 編譯、繪《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補助數次;2020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不定期開辦繪本創作課;於博客來okapi撰寫繪本專欄文逾百篇。 網站:https://maniniwei.wixsite.com/maniniwei Fb/IG:馬尼尼為 manini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