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山嶽翻騰乾坤醉:中國古代地震觀測與應對

山嶽翻騰乾坤醉:中國古代地震觀測與應對

Whirling Mountains, Drunken Universe: Earthquake Observations and Responses in Ancient China

古代中國對地震的成因已有部分認識,如周代便誕生陰陽不調引發地震的理論,認為「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戰國時期思想家莊子則指出海水週期性的「流波相薄」導致地震。隨著時間發展,人們對地震形成的看法也產生唯心主義論調,如強調地震肇因於天人感應失調、君王德行有虧等情況,這一系列觀點在漢代董仲舒闡釋「天人感應」等學說後更進一步發展。地震發生的理論層面眾說紛紜,陰陽協調、海水湧動以及君王德政距離平民百姓過於遙遠。到了防震實踐領域,古人如何預測地震呢?
中國幅員遼闊,國土範圍分布多條地震帶,在數千年歷史中遭受多次地震。史料中記載有破壞性的地震約3000次,其中八級以上地震約20次。明代後,隨著地方誌編撰愈加完善,更多地震史料得以被記錄。如乾隆五年(1740)修《枝江縣誌》載,該縣從至元十一年(1274)至乾隆二年(1737)共發生12次地震。對比分析可知,北宋、明中後期至清前期是中國地震活躍時期,強震給社會帶來很大損失。如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林德祺(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