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美的永恆追求:出光美術館「青瓷─魅力風靡世界的陶瓷器」特展

美的永恆追求:出光美術館「青瓷─魅力風靡世界的陶瓷器」特展

Eternal Quest for Beauty: “Celadon―Ceramics that Charmed the World” at Idemitsu Museum of Arts

青瓷的燒製在五代(907-979)至宋(960-1279)發展到了前所未見的新高度。當時皇室貴族對青瓷器的鍾愛,允許官方窯廠能在不計成本的情況下,對青瓷器的細節與美感進行更高質量的追求。五代至北宋初、中期的陝西耀州窯〈青瓷刻花牡丹唐草文水注〉展現出近於天青色調的釉面質感,採用剔花的高浮雕手法,使壺身處刻製出立體感極強的牡丹花與唐草花紋,相較於北宋後期偏橄欖色系並以刻劃花裝飾的耀州窯青瓷,本件作品在製作工藝與釉色表現上更顯精緻。

青瓷器的誕生最早可追溯至距今3800年前灰釉陶器(廣義上也被稱為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的出現。與未上釉的土器不同,表面帶有玻璃質感的釉面使陶器變得更加堅固,且被賦予了前所未見的光澤。然而,原始青瓷的製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被青銅器與漆器的光芒所掩蓋,相關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一直到了後漢(25-220),浙江地區窯工才開始逐漸掌握青瓷的釉藥配方與燒造技術,終於在三國至西晉時期,以越州窯為首的窯址方始大量燒造青瓷,作為日常用品、陪葬器使用。自此兩千多年,青瓷器遂成為中國陶瓷的主流,於歷代深受皇室與大眾喜愛,並作為外銷瓷的重要品項銷往世界(註1)。

今年冬季,日本出光美術館於11月至2024年1月28日,呈獻「青磁—魅力風靡世界的陶瓷器(青磁─世界を魅了したやきもの)」特展,展出總計約120件精品,含6件重要文化財至寶,按中國青瓷發展的幾個重要時間段,分成五個展覽主題,向觀眾介紹千年來青瓷器風靡世界的獨特魅力。

第1章
青瓷的起源:灰釉陶器

研究者們普遍相信,最早的釉料,為古人以木柴高溫窯燒時,偶然將柴火灰燼沾附於器物表面所致。而後先人們嘗試以草木灰做為釉藥,復刻當時的燒製效果,誕生出今日所謂的原始青瓷器。本次展出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的〈灰釉印文盉〉(圖1)即屬原始青瓷的作品。本作器表均勻地施以偏褐色的青瓷釉,造型上以盥洗用的青銅水器─「盉」為倣擬對像。三足、鼓腹、蓋、流(注水口)、把手等青銅盉基本造型,加上流口設計成獸頭的形象,以及於把手處貼塑魚鰭狀的裝飾,搭配器身與肩部壓印的「S」形印紋,使整體造型在青銅盉外觀下,另被賦予近似動物或神獸形象的特殊設計(註2)。

圖1 戰國公元前5至3世紀〈灰釉印文盉〉,高20.8公分,出光美術館藏。圖/出光美術館。

第2章
青瓷的發展時期:以三國時代至唐五代為中心

三國(220-280)至晉(266-420),浙江地區因土壤、燃料,以及便捷的水陸交通滋養,令青瓷器的燒製格外蓬勃且有著顯著的發展。其中,「神亭壺」(中文學界亦稱「穀倉罐」)即屬此時別具特色的青瓷器類。出光美術館藏〈青瓷神亭壺〉(圖2),在大口徑的壺身上,可見密封的頂部以四層樓閣與盤口多嘴壺作為基底,於壺嘴周圍裝飾著成群的展翅飛鳥,樓閣處則配置了演奏笛或琴的樂人。分別站立於左右。壺身肩部,另有猿、豬、羊、魚、蟹、龜以及佛坐像的貼塑,整體裝飾極其華麗。神亭壺在南方墓葬中普遍做為陪葬明器使用,考慮到貼塑飛鳥朝上方(即天空方向)飛翔的裝飾特色,更有研究者認為,神亭壺可能曾是墓中亡者作為靈魂升天時的臨時駐地(註3)。

圖2 西晉3至4世紀 越州窯系〈青瓷神亭壺〉,高45.8公分,出光美術館藏。圖/出光美術館。

南北朝時期(420-589)除了華南地區已有穩定的青瓷生產,華北地區在此時也開始加入了燒製青瓷的行列,並逐漸發展出別具北方特色的青瓷類型,本次展出的北魏(386-534)〈青瓷天雞壺〉(中文學界亦稱「雞頭壺」,圖3)即屬北方青瓷實例。此件盤口長頸壺(瓶)把手處兩條啣著口沿的龍,以及雞頭形狀的注口尤其引人注目。有趣的是,注口的雞頭實際上並不與器身連通,僅為造型上的裝飾,盛裝入壺內的液體在使用時仍須從近50公分高的盤口處傾倒而出(註4)。

圖3 南北朝5至6世紀〈青瓷天雞壺〉,高47.2公分、腹部最大徑23.2公分,口徑11.9公分,底徑13.8公分,出光美術館藏。圖/出光美術館。

第3章
對美堅定不移的追求及其發展:宋元時代的青瓷

青瓷的燒製在五代(907-979)至宋(960-1279)發展到了前所未見的新高度。當時皇室貴族對青瓷器的鍾愛,允許官方窯廠能在不計成本的情況下,對青瓷器的細節與美感進行更高質量的追求。

五代至北宋初、中期的陝西耀州窯〈青瓷刻花牡丹唐草文水注〉(圖4)展現出近於天青色調的釉面質感,採用剔花的高浮雕手法,使壺身處刻製出立體感極強的牡丹花與唐草花紋,相較於北宋後期偏橄欖色系並以刻劃花裝飾的耀州窯青瓷,本件作品在製作工藝與釉色表現上更顯精緻。現今此類耀州窯器群的傳世與出土量極為稀少,出土地主要集中於中國北方地區,於高等級遼代貴族墓中可見同類型精品的發掘案例。過去日本陶瓷學者小山富士夫曾提出此類瓷器應為古代文獻「東窯」瓷器的看法,並同時強調其與北宋官窯間的緊密關聯性(註5)。

圖4 五代至北宋10至12世紀 耀州窯〈青瓷刻花牡丹唐草文水注〉,高19.4公分,出光美術館藏。圖/出光美術館。

南宋時期(1127-1279)隨著首都遷都臨安,官方窯廠的製作也由北方轉移至今日浙江杭州一帶。南宋官窯為延續北宋汝窯對青瓷釉再現玉石質感的追求,在南方土壤較黑的區域限制下,藉由多次上釉的技法,來達成青瓷釉成色不受胎體影響,且釉色更顯飽和、粉青,質感也更顯溫潤的創作特色。本次展出的〈青瓷下蕪瓶〉(圖5)即為傳世南宋官窯的精美之作,頸部與器身上的凸稜線,以及圈足兩側的開孔設計,忠實地還原漢代青銅瓶祖型的造型樣式,體現南宋宮廷用瓷崇尚仿古器型的審美品味。此件珍品留傳至日本後被作為花器使用(日文……(節錄)

圖5 重要文化財 南宋12至13世紀 南宋官窯〈青瓷下蕪瓶〉,高23.1公分,出光美術館藏。圖/出光美術館。

(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5期〈美的永恆追求:出光美術館「青瓷─魅力風靡世界的陶瓷器」特展〉,作者雷皓天。)

青瓷─魅力風靡世界的陶瓷器

展期|2023.11.03-2024.01.28
地點|出光美術館


註釋:

註1 長谷部樂爾〈青磁と中國陶瓷史〉,出光美術館編集《青磁の美:秘色の探求》,東京:出光美術館,2006,頁5-14;出光美術館提供〈青磁─世界を魅了したやきもの 広報〉,2023。
註2 八波浩一〈青磁印文共蓋盉解說〉,出光美術館編集《東洋の美:中国.朝鮮.東南アジアの名品》,東京:出光美術館,2015,頁20、159。
註3 八波浩一〈青磁神亭壺解說〉,出光美術館編集《東洋の美:中国.朝鮮.東南アジアの名品》,頁30、160。
註4 其近50公分的高度,與早期天雞壺普遍約30公分的高度相比,出光美術館本件藏品更近於6世紀中期常見的天雞壺造型,詳可見德留大輔〈中國北朝時代の陶瓷器の樣相〉,《出光美術館研究紀要》第22號,2017年1月,頁17-63。
註5 德留大輔、高木大輔〈青磁牡丹唐草文水注解說〉,出光美術館編《宋磁:神秘のやきもの》,東京:出光美術館,2018,頁60、145。有關「東窯」的完整研究,可另詳見常盤山文庫中国陶磁研究会編集《青磁「東窯」》,東京:常盤山文庫,2013。
註6 森達也〈青磁下蕪花生解說〉,愛知縣陶磁美術館編《陶磁の名品、ここに集う:日本.中國.韓國─開館三五周年.新名稱施行記念特別企畫展》,愛知縣:愛知縣陶磁美術館,2013,頁110-111;德留大輔、高木大輔〈青磁下蕪瓶解說〉,出光美術館編《宋磁:神秘のやきもの》,頁100、151。
註7 西田宏子〈青磁筍形瓶解說〉,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朝日新聞社文化企画局大阪企画部編集《宋磁:神品とよばれやきもの》,東京:朝日新聞社,1999,頁107、190;三笠景子氏〈青磁筍形瓶解說〉,根津美術館學藝部編《南宋の青磁:宙をうつすうつわ》,東京:根津美術館,2010,頁41、116;德留大輔〈青磁筍形瓶解說〉,森達也等編集《龍泉窯靑磁展:日本人の愛した中国陶磁》,山口:龍泉窯靑磁展開催実行委員会,2012,頁37。
註8 德留大輔〈青磁鎬文壺(酒会壺)解說〉,森達也等編集《龍泉窯靑磁展:日本人の愛した中国陶磁》,頁63;德留大輔、高木大輔〈青磁鎬文共蓋壺解說〉,出光美術館編《宋磁:神秘のやきもの》,頁120、154-155。
註9 今井敦〈青磁輪花碗 銘 馬蝗絆解說〉,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朝日新聞社文化企画局大阪企画部編集《宋磁:神品とよばれやきもの》,頁103、190;三笠景子〈青磁輪花碗 銘馬蝗絆解說〉,根津美術館學藝部編《南宋の青磁:宙をうつすうつわ》,頁62、120;德留大輔〈青磁輪花茶碗 銘 馬蝗絆解說〉德留大輔責任編輯《茶の湯の茶碗 第一卷:唐物茶碗》,京都:淡交社,2021,頁98-101。
註10 根據日本學者德留大輔近年的研究,桃山時代所說的珠光茶碗和江戶時代中晚期以後所指的珠光青瓷茶碗,實際上是不同的類型的茶碗。 珠光青瓷茶碗的名稱在18世紀開始,重新受到了茶人和大名們的注目,然而當時真正認識16世紀時所說的「珠光茶碗」的人基本已經沒有了。 相關內容可詳見德留大輔〈珠光青磁茶碗解說〉德留大輔責任編輯《茶の湯の茶碗 第一卷:唐物茶碗》,頁130-133;德留大輔〈所謂「珠光茶碗」に関する一考察—櫛描文青磁を中心に〉,《出光美術館研究紀要》第二十八號,2023年3月,頁163-191;謝明良〈關於珠光茶碗〉,《故宮文物月刊》第459期,2021年6月,頁60-75,並特別感謝出光美術館學藝員德留大輔的補充與說明。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出光美術館編集《出光美術館藏品圖錄:中國陶磁》,東京:出光美術館,1987。
出光美術館編《館蔵名品選》第3集,東京:出光美術館,1996。
出光美術館編《蒐集家.出光佐三のこころ:出光コレクション誕生一○○周年》,東京:出光美術館,2004。
出光美術館編集《開館50周年記念:東洋.日本陶磁の至宝─豊麗なる美の競演》,東京:出光美術館,2016。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雷皓天( 6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典藏古美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