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慶岳專欄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風景:謝英俊的四條路徑─未來文明的想像:部落、社區、永續
我們講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創生,背後想像的其實就是部落價值,想重新找回人跟人的關係。「永續」是其中主軸,並以美國綠黨的10...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風景:謝英俊的四條路徑─從「互為主體」到「參與式建築」
九二一大地震後,謝英俊與邵族部落一起重建家屋,謝英俊不僅主導募款建造,還堅持在此刻機械化的世界,仍然使用低科技的方法,對...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風景:謝英俊的四條路徑─常民的建築
謝英俊和其它建築師最根本的差異,在於雖然使用工業化的建築方法,但是迴避對高科技與特殊材料的依賴,堅持單純化材料與施工的程...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風景:謝英俊的四條路徑─美學
工業化如何跟人文、社區結合在一起?對西方來說房屋工業化已經太熟練,因而掉入死胡同。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現代主義談論的背...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12:邱文傑
1962年生於台北,1985年淡江建築系畢業,1990年哈佛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1995年美國紐約州建築師,為邱文傑...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11:廖偉立
廖偉立的建築美學,源自現代主義的信仰傳統。建築的「勢」與「韻」,決定了建築語言的風格,關注點尤其在於形體美學與環境關係的...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十:黃聲遠
黃聲遠以自然與人文的環境思考,超越建築專業的侷限性,縫合社區生活與環境地景,將公共性延伸、擴展、連結成友善的流動網絡,體...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九:謝英俊
謝英俊的建築是什麼?概括的講,就是建立居民可以參與的建構模式,讓蓋房成為一個開放的參與過程,而不是只有買賣的行為。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八:吳增榮
他們這一代其實擁有非常好的機會,大概也是台灣經濟最蓬勃發展與最大量建造的時代,可以左右逢源做各式各樣的東西,但是整個的設...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七:姚仁喜
1990 年代起,以台北為中心發展出來一波建築美學運動,主要特色在於由後期商業導向過濃的後現代主義,迴轉重返入現代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