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演
藝術展演
江屘菊創作展: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圓的
江屘菊卸下總裁職務之後,轉身投入藝術創作領域,精選展出近年創作約40幅畫作。
2022台灣文博會首度移師港都高雄舉辦,群島共振「熱」與「冰」的文化路徑
台灣文化內容產業年度盛會「台灣文博會」今年首度移師港都高雄,以「群島共振 Resonance Island」為主題,自...
假如藝術家是一隻海燕:黃奕捷、廖烜榛「燕子洞」的造景術
藝術家為何在原有的人權地景上進行一個龐大的造屋工程?又何以在藝術季之後、行動之後以搭建影像裝置形式置回到白盒子空間?本文...
以藝術突破疫情的無形牢籠,搭建台葡藝術交流的橋樑:人的莊園—周慶輝個展
台灣攝影藝術家周慶輝的創作系列《人的莊園》在2022年疫情之後全面開放的歐洲,七月中旬於葡萄牙「東方博物館」(Museu...
藝術作為一種交換:蔡咅璟個展「三羽」
為什麼是鳥呢?蔡咅璟笑說,鳥類無法控制自己大小便的這件事非常吸引他。因為鳥類腸胃構造非常單純簡單,牠們會四處吃植物的果實...
深海.微光.湧動億萬年的柔韌生命力:「光體 Luminaries」王筱雯個展
旅澳藝術家王筱雯(Annie Hsiao-Wen Wang)籌備4年的展覽「光體 Luminaries」,擬仿深海的幽深...
紀錄片的「當代藝術轉向」?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再見.真實」之後的難題
倘若我們不希望走回現實主義的傳統老路,卻也不樂見其一味地向當代藝術傾斜,紀錄片究竟還有甚麼可能性?TIDF在「再見.真實...
柯良志獲獎專題展「書寫的景深」:從日常踏查探尋書寫的當代性,延異書藝實驗的象限
本展由資深策展人張禮豪擔綱策劃,以「書寫的景深」為題,以21世紀全面席捲而來的數位時代浪潮下的思考出發,探討書法於當代視...
當展覽成為一首琅琅上口的歌:C-LAB「限動進行曲」策展人黃彥穎,談孩童觀展動機的再創造
黃彥穎很希望能夠將觀看展覽這個限縮在藝術圈的習慣,擴大到讓一般孩童都能擁有習慣看展覽的身體,「如果我策劃展覽是可以創造出...
中將姬與當麻曼荼羅:奈良博物館「貞享本當麻曼荼羅修理完成記念特別展」
「當麻曼荼羅」是一種通稱,指的是當麻寺藏8世紀作《綴織當麻曼荼羅》以及後來摹寫其圖樣的曼荼羅作品,其畫面構成乃是在中央表...
文章導覽
1
...
64
65
66
67
68
...
135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