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詠瑋

藝評人、獨立編輯。關注橫跨視覺、表演、影像與數位藝術等領域。曾任《典藏ARTouch》編輯、絕對空間展場經理,參與《Fa電影欣賞》、《藝術觀點ACT》執行編輯,書寫另也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臺灣數位藝術網》、《放映週報》等平台。紀錄片研究論文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現主要研究旨趣為影像理論、左翼文藝、媒介研究、媒體行動主義等。E-mail: tungyungwei@gmail.com

【電影的美術館轉生考】「一一重構:楊德昌」:從回顧展的框架尋找「藝術家」與重探電影展覽
在我看來,「一一重構:楊德昌」的觀展過程就像是在尋找楊德昌。相較於黃華成展以「未完成」回應原作、檔案與研究等的「匱乏」,...
凝視絕望,才會找到希望:陳界仁個展「她與她的兒女們—引言與序章」
陳界仁深諳知識理論背後的「人性」是最為複雜的終極體制,因而拒絕提供科幻的快感裝置、許諾式政治或終局式救贖—從《中空之地》...
給崔台鎬:你是一個演員,一個即將不再年輕的演員
你是一個演員,一個即將不再年輕的演員。在這般逐步前進的修行中,叛逆,或許不是悲劇英雄的弒父之旅,也不是一場沒有回頭的感傷...
超限的是社會還是藝術?C-LAB 2022年度展覽「超限社會」
當閱讀C-LAB「超限社會」一展時,我們或許得先釐清藝術如何隨技術超限,才能從差異中區辨其如何回應社會的超限。因此,本文...
紀錄片的「當代藝術轉向」?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再見.真實」之後的難題
倘若我們不希望走回現實主義的傳統老路,卻也不樂見其一味地向當代藝術傾斜,紀錄片究竟還有甚麼可能性?TIDF在「再見.真實...
重探歷史與當代調度:「第20屆台新藝術獎」典禮側記與得獎作品短析
鄭慧華認為台新藝術獎幾乎是唯一不辭過程繁瑣的一個藝術獎項,由提名觀察人進行田調式地深入考察作為基準,至今累積了極為可觀的...
「北美館擴建統包工程」流標警訊?全國建築師公會呼籲停止濫用統包,北市府回應仍尊重設計
「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統包工程」第一次公開招標於本月12日截止,最終僅有兩組團隊投標。依法因未達三家,臺北市...
共創及媒介轉換下的作品生命延續與再造:專訪「返回:第二章」參展藝術家河床劇團與蔡佳葳
河床劇團的《事物的重量》,去年即首先於「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中實體亮相。當該作來到「返回:第二章」時,除了是劇團參...
當代科技藝術的歷史化與關係辯證:「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_幻我;它境」
科學提供了關於真理的事實,藝術卻提供了關於真理的意義。當前者被藝術家應用、轉化成藝術形式之後,重點已不在於工具化的功能想...
「2022思辨之夜」:疫情下普世人權的在地「動態編譯」,以及公民社會的集體重建
從去年的主題「後疫情時代生活指南」推進至今年的「動態編譯」,「思辨之夜」致力即時回應疫情劇變下的社會關係,共商公民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