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蕙
時間長河視角下的歷史與當下,權力與災難,生與死 佛羅倫斯斯特羅奇宮「嚴培明:歷史畫家」
展覽標題訂為「歷史畫家」(Pittore di Storie),順著兩條線索交叉推進,一是藝術家個人的小歷史,另一為涉及...
一個地方美術館的遠見和堅持:法國「藝術方塊」當代美術館的典藏經
位於法國南方15萬人口小城尼姆(Nîmes)的 「藝術方塊」(Carré d'art)當代藝術館,今年盛大慶祝成立30週...
從「脆弱」中誕生的雙年展:提爾.費爾哈特談第16屆里昂雙年展
人或許都是脆弱的,但我們把脆弱視為一種抵抗的力量。當我們承認自己脆弱時,就能以集體的方式,和所有藝術家一起來談論,而這正...
從威尼斯到柏林和卡塞爾:後疫情時代的全球藝術圖景
原訂2021年舉辦、因疫情延後一年登場的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緊接著六月在德國柏林和卡塞爾依序揭幕的第12屆柏林雙年展和...
使用攝影的觀念藝術家:美國肖像攝影巨匠安妮.萊博維茨
1949年出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的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是當今最知名的肖像攝影師之一,自197...
科技和網路的烏托邦神話與敵托邦現實 ——瑪切拉・利斯塔(Marcella Lista)和佛羅里安・艾布納爾(Florian Ebner)談龐畢度中心黑特・史德耶爾回顧展「我會活下去」
現年55歲的德國藝術家、導演、理論家暨作家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在龐畢度中心的大型個展,在新冠疫情影...
拉烏爾.德.凱澤:追求繪畫過程中的不可預見性
2012年10月,比利時畫家拉烏爾.德.凱澤(Raoul De Keyser)過世時,同樣出身法蘭德斯地區(Flande...
解封後的歐洲美術館──防疫、經濟與反思
隨著疫情趨緩,歐洲各國已自五月起逐步「解封」,各大藝文場館也陸續恢復開放。疫情尚未完全解除前,戴口罩、1.5公尺安全距離...
貝爾納.弗里茲(Bernard Frize):觀看我的畫是一項智力活動
貝爾納.弗里茲(Bernard Frize)的作品需要觀眾積極主動的介入,注視和追蹤圖像產生的手勢和過程——畫筆或刷子帶...
龐畢度中心加速全球布局,第三座海外臨時分館落戶上海
11月5日,在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親臨現場的加持下,「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
文章導覽
1
2
3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古美術專題
古美術專欄
古美術市場動態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 Store
Google Play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