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HYU

264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超越期待的反戰戲劇《Q—歌舞伎之夜》
野田秀樹的戲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充滿視覺的動感,但背後都有對戰爭的省思,比如1994年的《Kill》、1999年的《パン...
用創作在生活劃出舞台 ―― 談前進進x程展緯「真實劇場探索計劃」
程展緯引導眾人從「真」與「假」的角度分析體驗,討論中漸漸發現現實的制度原來並非牢不可破。凡事總有缺口漏洞,可以因應需要調...
藝術機構如何可能:「超限連結:亞洲藝術交流論壇」 談後疫情時代的共製與共創
C-LAB當代藝術實驗平台總監吳達坤指出在現在科技急速發展與藝術環境劇烈變化的情下,機構只停留在支持藝術家系統是不足的,...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新柏林黃金週・後記三
創作是溝通與價值理解的追尋;在一些時候,它能造成超越語言、深刻而美麗的溝通。創作是一個選擇,這個選擇裡牽掛著成串的決定—...
【請問市長候選人5】強化藝文教育、完善保障制度,以達永續發展:柯志恩對高雄未來藝文發展的5點回覆
我認為,要長遠發展藝文活動、甚至有更多的資源挹注在地藝文產業,必須先強化藝文教育,營造藝文環境,讓藝術與社會連結,透過媒...
【請問市長候選人4】用文化藝術節慶打造城市品牌:陳其邁對高雄未來藝文發展的5點回覆
今年台灣設計展在高雄,集結超過500位設計師參與,而「設計中島」總參觀人次突破600萬,寫下台灣設計展歷年最高紀錄,這樣...
將生命揉進土中:陶藝家鄭依依「雨過天晴雲破處」談作陶最重要的東西
作陶除了需要具備對於材料特性的瞭解與掌握之外,鄭依依也認為作陶的過程中,有很多時間是和自己對話,透過在薄薄的土壁上一壓一...
擬仿、共製與記憶詮釋:談新美館「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還能怎麼樣測量?
「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將看似遙遠的環境議題逐步推向我們生活周遭,本文分析展覽中的藝術家們是如何重新測量我們與自然的...
我們從不吝嗇耗費時間,將一件衣服琢磨好:皆川明專訪,談服飾的感性
我們希望不是只是單單minä perhonen可以永續,我們也希望我們的運作模式,可以讓整體生態都朝永續經營的方向。而不...
墓園展覽之愛:為母親舉辦的當代藝術收藏展
就在母親逝別一週年,在療傷止痛過程中,他不斷咀嚼母親平凡中的偉大,在日常中展現大智慧,尤其他的藝術品收藏,正是延續母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