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HYU

277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亞洲藝博戰國元年起跑:當新加坡成為「亞洲」的新加坡
2023年初即是亞洲新興藝博會檢視的首場——ART SG的首屆開幕。新加坡的藝術市場,過去一直被台灣畫廊評估為藝術生態未...
【曼谷藝術空間春季連線】從SAC gallery的兩個展覽看泰國藝術現象
Trevor Foster個展「欲望的容器」中作品顯現一種西方視野下對於泰國傳統藝術再現的思考,利用「混搭」來強調傳統藝...
台灣達利還是AI繪圖?陳水扁新勇哥物語的低技術邏輯
對於從小看著陳水扁的我而言,至今仍然無法接受我竟然在藝術網站上討論陳水扁的創作(我到底在做什麼?)。它的發生仰賴各種因素...
Taipei Biennial 2023 台北雙年展「小世界」:策展團隊談「小」作為找尋集體智慧的方法
不讓雙年展成為國際當紅思潮的打擊練習場,而是透過藝術家與環境的緊密相處,進而決定雙年展的樣貌。「小」作為方法,常常會被人...
特寫攝影家創作生命:《臺灣攝影家》叢書隆重出版《莊明景》、《黃永松》、《侯淑姿》專書
《臺灣攝影家》此次出版《莊明景》、《黃永松》、《侯淑姿》等三冊攝影家專書,本系列叢書,藉由個別攝影家作品所展現的創作意識...
Taipei Dangdai 2023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四度登場,公佈90間參展畫廊名單及亮點,迎擊藝博會市場分化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博將在2023年5月12日至14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登場。本屆展會精選90家國內外的全球畫廊,其中有三成是...
打造具永恆價值的建築:大衛・奇普菲爾德獲2023年普利兹克建築獎
與其他建築師不同,David Chipperfield創造的建築風格簡潔、低調、典雅,富有永恆美感,而非跟隨流行趨勢。在...
【對觀察的反思】Pulima藝術獎及其提名觀察人的書寫與步伐
Pulima藝術獎的觀察人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似乎很難直接忽略殖民歷史背景,以及文化、身分政治上的差異來討論書寫的創造性...
【Live Forever專欄】Black We Are:編舞黑身體、黑人性、黑歷史
當今日台灣藝術機構也在「擁抱多元」,我們談少數族群、談差異、談權力的時候,幾乎忘了自己在許多刻度與座標上其實就是少數族群...
【博物館的臉:機構社群行銷】博物館社群經營心法
此系列將分成五篇,從博物館社群經營心法、社群該如何選擇、社群內容的產製與訣竅、如何思考藝術史展覽的社群規劃,到如何拉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