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HYU

277 Articles Published | Follow:
【文化成年禮金評論】政策資金民間捐贈,懲罰了「臂距原則」,並造成公共資源排擠效應
文化消費政策自然不可偏狹的獨尊雅逸排除凡俗,然而以當前物價,1200元對一般大學生的使用配置⋯劇場票價節節高升動輒破千,...
攝影師劉振祥獲2023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彰顯劇照攝影的藝術價值
劉振祥認為世界上顯少有對劇照師肯定的獎項,這次獲獎即是證明劇照攝影的重要。台北電影節諮詢委員也表示在評選時是全票一致通過...
文心藝所台灣首個展:如水般流動,羅尼.霍恩作品中的詩意隱喻
1980年以來,雙重性的概念和隱喻經常在霍恩的作品中被提及,成對與並排呈現的雕塑裝置和攝影,皆傳達相同與差異性的感知。著...
尤倫斯藝術中心創辦人家族內鬨,槍響人死、徒留中國當代藝術一頁滄桑
據比利時《La Libre》報導,支持和推廣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收藏家米莉恩‧尤倫斯(Myriam Ullens,1952...
【曼谷藝術空間春季連線#3】ATT 19 Gallery藝術總監Mook談空間經營與泰國藝術市場
Mook表示如果觀眾不理解藝術品背後真正的價值,很難形成一個成熟的藝術市場,如何經營本地觀眾其實也就是培養泰國新一代的收...
【博物館的臉:機構社群行銷】社群第一步:我們該選擇什麼平台?
小團隊大多一人身兼多職,能夠精準掌握的平台不多,也無法針對各平台特性來精煉素材,往往流於交作業的心態。我建議可以專精一個...
重返線性觀展策略:踏上2023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的12段英雄旅程
寶藏巖光節「天選之人」,用光影探索歷史悠久的寶藏巖聚落,這次以「劇場劇目」為概念設計的展覽,彷彿回應位於高密度人口聚集地...
【曼谷藝術空間春季連線#2】100 Tonson Foundation的當代建築實驗場「FIELD COLLAPSE」
建築作為一個動詞比作為一個名詞也許更值得被討論。作為動詞的建築更含納一種有關協作的、社群主導的過程成果,我們可以想像在施...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從雕塑開始的探問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由33件雕塑和錄像構成,但雷澤自述幾乎每部錄像皆隱含雕塑的形貌。這樣從「雕塑」開始的敘事策略,其...
尊彩藝術中心率11位台灣藝術家前進2023 Art Basel Hong Kong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本屆Art Basel,尊彩藝術中心以台灣藝術發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十位藝術家,作為展覽主題。自1920年代至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