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人權藝術季今(2023)年已經舉辦第四屆,這次不同於以往一年一度的展期規劃,改為雙年一次的展覽,將策展工作期程拉長至完整一年的時間,並邀請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蔡明君擔任總策展人、獨立策展人陳韋綸與蔡秉儒協同策畫,以「傾聽裂隙的迴聲」為題,集結22組國內外跨媒材、類型的藝術家共同參與,其中更有其中15件為全新創作。
這次因較為充足的策展時間,在前期亦邀請了專業策展顧問林傳凱、彭仁郁、侯志仁、陳進⾦ ,並在顧問團隊的協助下,以共學講座、工作坊,探訪受難者前輩與家屬,亦安排了藝術家駐島創作等,相較於以往更複雜且多元的前置工作,希冀能更深入這段歷史的各種切面。那麼,即將在5月17日於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正式開展的藝術季,這樣全新的工作方法,會帶來什麼樣的火花?
走入這段歷史與藝術交會的通道
今日(5日)文化部舉辦綠島人權藝術季的展前記者會,向大家說明、介紹這次的展覽。文化部長史哲、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總策展人蔡明君、協同策展陳韋綸、蔡秉儒、展覽顧問陳進金教授;參展藝術家吳克威+蔡郁柔、張恩滿、張紋瑄、鄧兆旻、澎科萌+蔡宛璇、王榆鈞;政治受難者張則周、洪武雄、吳俊宏、陳欽生、黃瑞麟前輩及受難者家屬歐陽煇美等貴賓皆出席與會。
記者會一開始,參展藝術家之一的王榆鈞與單簧管演奏家高承胤合作演出,首先帶來為這次藝術季新創作的音樂〈行方不明〉和〈暗光前行曲〉,向受難者前輩在被監禁的時光中僅能組織小型管樂團聊以抒懷的心境致敬。在悠揚的音樂中,邀請大家一同走入這段歷史與藝術交會的通道。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在時隔兩年後再度舉辦,除了邀請受難前輩及家屬重新登島,更可說是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參展藝術家參與的一次藝術季。透過年輕一代藝術家與專家學者、受難者前輩與家屬「共創、共學」的方式,將這段白色恐怖的歷史、記憶透過轉譯,傳遞給大眾及下一代,這不僅是國家人權博物館重要的工作,「也是整個社會面對白色恐怖應該共同經歷的過程」,白恐的歷史不應僅是課本上的教材內容,更應該成為台灣每一代人生命的共同記憶。
史哲也期待藉由在綠島觀光熱季舉辦的人權藝術季,能深入推廣至觀光客旅遊行程中,並成為深植其內心的記憶;更期盼如同大眾耳熟能詳的歌曲中,形容綠島是「月光下的小船」,它將持續乘載著國家及大家的記憶,讓沉重的記憶能夠在這艘小船當中,在美麗夜景下,繼續帶領台灣航向美好的未來。
傾聽歷史和我們的關係
總策展人蔡明君也表示,能與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家屬們合作,感到幸運並致上無比感謝。蔡明君提及,策展團隊在籌備過程中不斷自問,藝術家們如何找到自身任務和角色,為白色恐怖歷史做什麼?過程中他們有了無數的對話、檢視、衝突、妥協,但每個人都深深知道他們有著一樣的目標——將這段歷史的重要性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那更多人是誰呢?是蔡明君問自己的第二個問題,白色恐怖的歷史已經幾十年過去了,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它的影響仍十分深刻的在每個人身上留下印記,包含心理、家庭、朋友之間,以及包含不知道怎麼開口面對的政治情況,他們這次有個企圖,希望把對這段歷史的關心推向更年輕的藝術家和觀眾,一起來思考、傾聽這段歷史和我們今天究竟有什麼關係?
於是,藝術季透過不同媒材的轉譯,讓藝術家們踏上一場歷史的探尋之旅,除了觀察、傾聽與重新省思複雜的歷史維度,在人權議題建立多元而扎實的觀察,亦扣合綠島的在地歷史及文化,思考白色恐怖在各個層面的影響。展覽中也規劃「穿梭歷史的縫隙」、「今日與回望」、「過去的島嶼,當代的困境」三大子題,作品橫跨裝置藝術、攝影作品、錄像裝置、聲音創作、文件紀錄等多元形式。
藝術作為一種觸媒
蔡明君也邀請現場觀眾閉上眼睛,聽著她細細介紹每件作品,來想像這個藝術季的初步面貌。首先曾為國家文藝獎得主的吳瑪悧帶來全新作品〈我是高草〉,以白恐受難者高草為例,邀請觀眾理解和反思身處白色恐怖年代的處境;榮獲2022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的蔡崇隆則與妻子阮金紅、聲音創作者史旻玠共同創作〈歷史的裂縫—移工在綠島〉,創作出在歷史建築的隱密角落裡,涵蓋國家發展、人權承諾、工廠勞動、工安新聞等各種現實又紛雜的矛盾異音。
曾獲金音獎肯定的音樂人王榆鈞登島駐地創作,以受難前輩家屬的訪談為線索,透過歌曲連結談話、歌唱與島嶼上各種記憶與情感的碎片。羅懿君、張紋瑄、郭俞平三位年輕的臺北美術獎得主皆提出新作,郭俞平將織品、雕塑、重製的檔案等進行編組,敘寫多篇視覺故事;張紋瑄則以檔案攝影與藝術影像的不同類型,思考同一物件在個人生命經驗與客觀敘事的差異;羅懿君以潛水活動探索象鼻岩、將軍岩、三峰岩一帶的礁岩海岸,結合島上拾得的素材製作潛水裝備,提取海底暗湧下的身體經驗,呈現曾經禁錮於此的受難者的自由靈魂與精神抵抗。
本次藝術季更聚焦藝術的再詮釋及與受難者前輩共同創作,藝術家劉紀彤將政治受難者陳孟和在1962年拍攝的綠島全景,結合2010年後人循此影像再翻拍的作品,印製成民眾可從綠島寄回的明信片,期待以人權故事的傳遞開展對話。
本次最年經的創作者澎科萌與她的母親蔡宛璇共同發展創作〈十一歲的手記〉,透過11歲孩子的眼睛,觀察藝術季在創作與研究過程中的活動,提出在成人充滿定見的世界裡所忽略的另外一種觀點。
另外,國外藝術家的部分,波蘭藝術家咖容琳娜‧布瑞秋拉〈灰塵〉拍攝台北大觀社區的迫遷案,邀請受迫遷居民,在即將拆除的空大樓中搬演戲劇,邀請大家思考,綠島當初興建監獄時,在地的居民也有受迫遷的經驗,如今我們要怎麼思考這塊土地的歸還與使用權利?
南韓也是轉型正義很重要、跟我們共享同段歷史的國家之一,這次來自南韓的鄭庾陞〈黃金洞女子們〉關注光州事件中的性工作者,當時他們也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光州事件的抗爭,卻因為身分特殊,在歷史中成為沒有聲音的抗爭者,蔡明君也邀請大家思考,不被聽見的聲音,是否在各個地方的不義政權中都會發生?
延伸閱讀|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舉鏡自照的生命層疊與歷史書寫B面
本次藝術季眾多精彩的藝術作品本文中不及備載。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即將自5月17日至9月17日於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登場,總共為期四個月,邀請各位觀眾一起登島,展期間亦會舉辦各類型的工作坊與導覽活動,帶領觀眾更進一步了解藝術季與這段歷史。
「傾聽裂隙的迴聲」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
展期|2023年5月17日至9月17日
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臺東縣綠島鄉公館村將軍岩20號)
參展藝術家完整名單|Candy Bird、王榆鈞、阮金紅(越南)+蔡崇隆+史旻玠、阮芬林(Phuong Linh Nguyen,越南)、利羅伊.紐(Leeroy New,菲律賓)、吳瑪悧、咖容琳娜.布瑞秋拉(Karolina Breguła,波蘭)張卉欣、張恩滿、張紋瑄、郭俞平、陳孟和+後來的人們+劉紀彤、陳曉朋、測不準工作室、勞麗麗(香港)、鄭庾陞(Yooseung Jung,韓國)蔡宛潔、蔡宛璇+澎科萌、蔡郁柔+吳克威、歐陽文、鄧兆旻、羅懿君。
(採訪整理|陳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