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簡秀枝專欄】回歸台灣美術史.喜迎尊彩25週年慶「傳承/可見與未可見」

【簡秀枝專欄】回歸台灣美術史.喜迎尊彩25週年慶「傳承/可見與未可見」

即將過25歲生日的尊彩藝術中心,找到最好的慶生方式——回歸台灣美術史,以「傳承/可見與…
即將過25歲生日的尊彩藝術中心,找到最好的慶生方式——回歸台灣美術史,以「傳承/可見與未可見」作為尊彩25週年特展,備受各界關注與期待。尊彩兩位創辦人余彥良與陳菁螢,好整以暇,搬出25年來的信念、人脈以及團隊能耐,喜迎這個豐碩的大日子。兩人從情侶、恩愛夫妻到事業伙伴,從1993年迄今,走過胼手胝足、同悲同苦的拼搏日子,廣結藝術善緣,如今,攜手將尊彩藝術中心,推向台灣畫廊界的前段班,成為藝術產業界的扛鼎要角,同時,也作為代表台灣畫廊參與國際一級畫廊角力的生力軍。
回首前塵,功不唐捐。余彥良與陳菁螢在昨(10)日上午佈展的忙碌工作中,抽空接受我的訪談,細數歷歷往事,言談之中頗有苦盡甘來的欣慰感。尤其這回的展覽規格近乎公立美術館級的大型策展,讓尊彩跳脫商業畫廊的陳腐印象,奠定了其代言台灣美術史權威的角色之一。
左起: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董事長余彥良。(簡秀枝提供)
一步一腳印中,他們慶幸25年前的抉擇,也非常珍惜眼前累積不易的成果與品牌形象。為了慶祝25週年慶,特別邀請知名策展人林育淳精心規劃了28位台灣前輩藝術家的70多幅作品展出,斥重資付保險費,精編慶祝畫冊,作為見證並頌揚台灣美術史精彩的篇章。展品當中,六成來自藝術家家屬,四成則是向私人藏家借得,包含金潤作《日出紗帽山》、陳植棋《玫瑰》、陳澄波《台北橋》、洪瑞麟《礦工頌》、李石樵《溫室》、蕭如松《燕麥》、郭雪湖《南街殷賑》、顏水龍《蘭嶼》、楊三郎《海景日出》、廖德政《立夏》等,許多作品是失聯多時,幸運覓得,也有些作品在拍賣之後,遁入藏家宅邸,好不容易以高額保險說服藏家借出,非常珍貴難得。
金潤作,《日出紗帽山 I》,油彩畫布,60.5x50cm,1970。(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其實,早期經營台灣美術前輩藝術家的畫廊不在少數,台北一帶的畫廊,像東之畫廊、阿波羅畫廊、日升月鴻畫廊、印象畫廊、青雲畫廊等,但在近年台灣前輩藝術家市場沉寂之後,相關展覽銳減,規模也變小。尊彩是少數保持與家屬綿密關係,不斷構思創新視角,以「舊畫影、新思維」的態度,讓前輩藝術家與世界藝術潮流,保持同步的格局與節奏,與時俱進,甚至熠熠生輝。
許久未見台灣前輩藝術家的高品質聯展,為公立美術館步調轉向或休館連連,提供了補位機會,讓更多民眾有機會回溯美術史風華,再啖原汁原味的真跡神髓。25年,1/4世紀,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究竟怎麼堅持過來,怎麼成就今天的規模與地位?主要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一、信仰出發
1993年5月,他們在內湖僻靜巷弄,成立尊彩藝術中心;25年後,還是在內湖,但是有一個更吸引人的名字,叫「大內藝術園區」,畫廊空間,升級為500坪的畫廊旗艦店。
一位是台灣藝專(台灣藝術大學前身)的傑出校友,一位是淡江大學機械系高材生,他們從戀愛時代就培養出共同嗜好:喜歡一起品覽藝術、逛美術館。20幾年來,兩人婦唱夫隨、志趣相投,生活圍繞在美好的藝術世界。1969年出生的余彥良,與1972年出生的陳菁螢,不約而同地趕上新舊交替、人文信仰鼎沸的年代,文學經典也好,稗官野史也罷,提供了閲讀的知識養分以及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氛圍,對於投身藝術產業,可大可深的畫廊經營助益不小。愛唸書,意味著也會作夢,當從藝術作品的接觸中深入到對藝術家的性格、特色、人文厚度以及志業信仰的認識,都在在令人著迷與珍惜。
當兩人欣然投入之後,也經歷了現實的考驗與淬礪,然而,他們很慶幸,悠悠歲月,沒有讓他們惶惑過自己的抉擇,沒有丟失作夢的潛能,更沒有揮別開朗樂觀價值的信心,在謙遜、感恩、自信和施予中,分享藝術的瑰麗美好。從20啷噹年少到成熟穩健的畫廊主,時間是最赤裸的見證與刻度,而一對兒女,也陸續負笈海外學藝術,說明了日積月累、浸淫周旋藝海後的代代相傳。
二、定位明確
當回望在世紀交替前後的台灣畫廊產業,可說走了一程戲劇性的變化。畫廊、藝博會、拍賣公司,都是從無到有到極盛,最後快速殞落。尊彩創業的1993年,可說是台灣前輩畫家的高峰期、華人藝術蓄勢待發,中國當代仍處於醞釀暖身階段。當時選擇熱度正高,畫源豐富、藏家成熟的天時地利人和下,以台灣前輩畫家為經典對象,並不足為奇,也沒有特別高明,但在前輩畫家作品行情一泄千里,市場表現各憑本事的情況下,大部分畫廊都選擇遁逃或轉向,像尊彩這般願意「擇善固執」堅持下去的,算是異類。而且,以超越公立美術館的策展規格,強化學術、禮聘策展人,維繫與藝術家後代的緊密情誼,展覽一檔接一檔推出,不能說是逆市場潮流,但至少不是投市場所愛,在一片拔樁他就的畫廊運作浪潮中堅持下去,家屬與收藏家在感念之餘,也更加肯定與信賴,著實不易。
洪瑞麟,《礦工頌》,油彩畫布裱板,60.5x91cm,1966。(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隨著多次承辦前輩藝術家展覽,尊彩與藝術家的後代一直保持密切互動。雖然每一位藝術家的狀況不同,但對他們的親人來說,持續看到先輩的藝術被弘揚與推廣,心情是一致的,至於市場熱絡與否,畫價高與低,他們其實並不那麼關心,念茲在茲的反而是以台灣美術史為架構的專門美術館何時成立。由於台灣前輩藝術家大部分作品還是屬於其家屬,在時間挪移,藝術家親人也面臨離散凋零的問題,如何提前洽談藝術品的捐贈或部分購藏,都是當務之急。
據側面了解,目前文化部有意透過預算編列,成立美術館,地點的選擇一在台中舊州廳,另一為台北空總。余彥良多次傳達家屬的焦慮與渴望,希望政府能加快腳步。而最讓余彥良感到寬慰的是,在多次舉辦陳澄波展覽之後,已被陳澄波家屬視為自己人,正式邀請加入「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會,意味著余彥良長年建立起來的信任關係,以及對推廣藝術家未來的共同託付,讓他與有榮焉,也當仁不讓。去年陳澄波的遺作以微噴輸出在總統府展出,余彥良與陳澄波家屬,一起受蔡英文總統接見,形同陳澄波血緣親人的地位與重要性,可見一斑。不只陳澄波家屬如此,楊三郎展覽時,許多重要大型作品,從楊三郎美術館借出,移至尊彩展覽,藉由更寛敞、明亮的尊彩藝術中心空間,呈現出的全新的視覺感受與光影變化,讓參觀者驚喜不已。
陳澄波,《玉山積雪》,23.5x33cm,1947。(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這回在還原台灣大美術史概念下,28位台灣前輩藝術家同台獻藝,70多幅展出作品背後,幅幅都是圓滿互動的結果,這種被信任的能耐,少有人能企及。余彥良與陳菁螢草創尊彩藝術中心之初,收藏的首幅作品是廖繼春,兩人花了180萬元,在當時是很重要一筆大錢,但兩人默契十足,若干年後,輾轉出售獲利豐碩,這是他們的實戰信念使然。
目前經濟前景不明,不少畫廊業者憂心忡忡,但余彥良與陳菁螢始終樂觀看待。近期多位海外僑胞,非常關心他們舉辦的前輩藝術家展覽,每每專程回台看展,見到心儀的作品,也會出手購藏。甚至也包含一般以為對台灣前輩藝術家沒有興趣的多位香港和中國大陸的藏家。在華人藝術大傘底下,對於視野遼闊的收藏家,他們會想時空作比較,在相同的時間軸、空間感之中,台灣前輩藝術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就會浮現,而且,這樣的感覺亦持續在發酵與擴大中。
為了讓台灣前輩藝術家被更深刻地認識,被更多識與不識的人看到,余彥良與陳菁螢更加體認到持續推出優質展覽的重要性。過去規劃前輩畫家的展覽,不是採編年史,就是編人史,未來他們期待更多議題性的規劃,或者與境外的互動對話,讓台灣美術史多面向的價值,更被彰顯。
陳澄波,《阿里山之春》,油彩畫布,80x130cm,1935。(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三、分工得宜
成立畫廊以來,兩位畫廊主內外分工清楚,一位貼心經營重要藏家,另一位帶兵作戰,到處攻城略地,把畫廊的資源極大化,帶向國際。1993年正式成立的尊彩藝術中心,相較於早早成市的台灣老畫廊,算是起步晚的年輕畫廊。但兩夫妻豪氣干雲,除了全力協助陳澄波家屬修復作品、規劃展覽,圓滿進行了海外巡迴展。其中,以陳澄波為領頭羊,尊彩藝術中心更帶出多場擲地有聲的台灣前輩藝術家展覽,不但成為台灣畫廊當中的後起之秀,更烙印了尊彩跟台灣美術史的密切依存關係。若要看台灣前輩藝術家的大型展覽,非尊彩莫屬。
提起尊彩這對夫妻檔,是大家公認中最厲害的分工,平常分頭獨當一面,一旦聯手出擊的時候,一定是發揮一加一大於三的效果。
在Facebook風行以來,兩夫妻分開作戰的戰績皆呈現在尊彩的官方粉絲專頁上。陳菁螢帶著團隊出國取經,馬不停蹄以充電為目標,參觀國內外藝術活動,包含雙年展、文件展和各大藝博會外,也集中火力參加境外的香港巴塞爾(Art Basel HK)與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博覽會(Art Dusseldorf)等,把台灣藝術家作品,實實在在地帶出國門,展示、推廣與交流。余彥良與藏家的貼心關係,低調、專業、忠誠,多少不為人知的互動和交流、量身打造的密室建言會,皆低調而踏實地進行。這也讓每每尊彩舉行重要展覽時,開幕活動冠蓋雲集、熱鬧滾滾,但在其他的時間,完全客製化重要藏家的閉門賞覽,手腕之高,用心之誠,令人嘆為觀止。
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簡秀枝提供)
從尊彩的大型空間的設置裝潢到重資舉辦展覽,所需耗用的資金很高,然而,檔檔看似透支,看似壓力大,但在實力大藏家始終忠實相挺下,檔檔難過,檔檔過,展期中的撮合外,展後持續服務的成果才是重點。余彥良始終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藏家需要的作品在誰的手上,用什麼樣的說服方式能讓對方交出作品,他總是心領神會,如魚得水。
遷移畫廊到新址,是台北少數開風氣之先的畫廊,在大內藝術區成軍後,陳菁螢出任會長,更是力行區域整合的行動先知,舉辦聯合開幕活動、講座等,求知若渴、熱心拔尖的形象,成為美談。紛紛有同業勸進,未來是否出馬角逐畫廊協會理事長,帶領面臨波濤洶湧的畫協,走出困境。陳菁螢笑看這些變化,她慶幸自己處在持續的充電學習之中,她避談選舉,希望讓自己聚焦在尊彩的轉型升級上,蹲穩馬步,全力以赴。
眼看著在地球村時代到來,如何國際化,是尊彩畫廊無可遁逃的課題。並非把作品帶到境外展覽就是國際化,反而是需要實質的碰撞、交流與產生迴響。近年,余彥良與陳菁螢把自己工作抽離,更多的國際行腳,無不再作更大跨度的佈局,請益國際畫廊、認識國際藏家,同時,要更自信地把台灣不同輩分的藝術帶出去。
除了圍繞著台灣美術史的前輩藝術家外,戰後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以及解嚴之後台灣當代藝術家,都是尊彩的關注所在。以尊彩歷年參加的香港巴塞爾的佈局即可看出端倪。首屆,陳澄波專展,宣示台灣美術的地位;再者純粹台灣當代,推介錄像藝術家許家維的作品;接著戰後抽象,從趙春翔、李元佳、楚戈到李重重,都交出不錯的成績單。
「我們真的強烈感受到外界是可以接受台灣藝術家的作品,但大家對台灣藝術發展脈絡和內涵,知道得很有限。透過我們每一次在現場的說明,一次又一次,把印象深化,隔年再去,就逐漸有成果。」陳菁螢感觸深刻。
尊彩藝術中心董事長余彥良。(簡秀枝提供)
現在藝博會太多,大家真的疲於奔命,耗資昂貴,必須有所抉擇。尊彩團隊努力思考,除了聚焦亞洲的香港巴塞爾外,本地由畫協主辦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外,增加任天晉(Magnus Renfrew)的台北當代藝博會,以及德國杜塞道夫藝博會等,持續參加之後,正逐漸看到成果。不貪心,但希望作得到位。余彥良、陳菁螢說得實在,卻也自信滿滿。
大家對於目前藝術市場發展,仁智互見。余彥良分享心得,分析道,好消息是亞洲地位日趨重要,例如香港的藝術產業蓬勃發展,國際重要一線畫廊、拍賣公司齊聚香江,每年香港巴塞爾期間,或是春秋拍賣季節,湧入大批國際藏家,大額金流進進出出,熱鬧非凡。這樣的市集熱潮,對在地周邊產業刺激很大,絕對是件人人稱羨的好事。但是,對真正香港在地畫廊來說,卻是乾瞪眼,大潮去來、呼嘯作響,最後的結果,沾得上大潮的大畫廊可能受益,但一般中小型畫廊則越來越被冷落,甚至過門不入,刻意被跳過。
「反觀台灣,也有類似處境。」余彥良強調,台北當代藝博會在任天晉的專業與國際好人緣推波助瀾下,可望在未來藝博會期間,吸引國際重要畫廊的嚐鮮與投石問路,必也會引起台灣重量級藏家的友善互動。「如果國際一線畫廊真的帶來頂尖好作品,台灣藏家絕對購藏得起,可以預期台北可以再現1980、90年代,市場熱絡的昇平景象」。然而,台灣中小型畫廊居多,是否真能雨露均霑,恐怕仍有爭議,或說並不樂觀,余彥良直斷,台灣中小畫廊會更難立足與生存。
近期連續走訪境外重要畫廊,仍心繫台北本地的畫廊發展。巧逢尊彩25週年慶,期待這場用心用力的「傳承/可見與未可見」。是的,傳承是使命,在可見與未可見中,余彥良、陳菁螢以更多的智慧、自信,攜手向前,再創藝術產業高峰。
此時此刻,我可以大聲說,其實台灣也有富競爭力的國際級規格畫廊,我們不必妄自菲薄。走過25年寒暑與風雨的尊彩藝術中心,正是一例。
滿心祝福,25歲的尊彩藝術中心,生日快樂。

尊彩25週年特展:傳承/可見與未可見
展期|2018.05.19-07.01
開幕|2018.05.19(六)3pm
地點|尊彩藝術中心1-2樓(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66號)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0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