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博物館建築的規畫——空間的形式與創造

博物館建築的規畫——空間的形式與創造

《邁向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

建築的規劃是實現博物館規劃目標的手段,因此其成敗也是相當重要的。在建築學上,歐美始終把計劃(planning)當作一個短暫的過渡程序,重點放在空間與形式的創造上。但在日本,則視計劃為一科學,研究、整理之不遺餘力,中國人不妨兼採歐美與日本之長...

博物館建築計畫與形式創造

建築的規劃是實現博物館規劃目標的手段,因此其成敗也是相當重要的。在建築學上,歐美始終把計劃(planning)當作一個短暫的過渡程序,重點放在空間與形式的創造上。但在日本,則視計劃為一科學,研究、整理之不遺餘力,中國人不妨兼採歐美與日本之長。

華府國家畫廊東館鐵三角:董事長保羅、館長卡特布朗與建築師貝聿銘 ﹝圖片取自書籍內頁p.192﹞

建築計劃的前期作業乃在選建築師。在歐美,尤其是美國,建築是一種藝術,所以著名的建築師都有著名的企業界人士為後盾。博物館既然大多為富人的捐獻,建築師亦多由捐獻人指定。如果不是一位捐獻者指定,則為董事會所選定。強有力的館長可能影響董事會,但原則上,建築是董事會的事,與館長無關。由於董事長及董事們大多德高望重,日常以收藏文物自娛,對博物館業務並不了解,所以其選擇是以藝術風格為標準的。館長接受這樣一位建築師,多少要遷就建築師的意見。所以認真的功能性規劃並不容易,建築師常常主動提一些主意,而且會主導整個規劃過程,否決館內工作人員的建議。換言之,在歐美,建築師常常是核心人物。

在日本,情形略有不同。日本的博物館沒有董事會,館長是可以做主的,尤其是公立的博物館。可是日本人很尊重權威與專業,館長可能有選定建築師的權力,會非常尊重建築師的專長,尤其是聘定了一位有名望的建築師。受聘的建築師也許很受尊重,但在骨子裡,日本人是尊重權力的,建築師也會尊重館長及其同僚的意見。尤其重要的,建築師非常認真的把自己所受的計劃教育施展出來,為業主服務。所以,日本的博物館建築是由建築師按照館長等的專業意見,加上他自己的專業訓練建成,表現的機會比較少,四平八穩,比較合乎博物館的需要。

最麻煩是在台灣。中國人沒有專業觀念,主其事者大多外行,既不懂博物館,又不懂建築,而人情包袱重,個人權威感高,因此若非蠻幹就是不知所措。其上沒有董事會可以肩負責任。在過去的威權時代,誰的關係好,誰可以得到設計權。到了開放時期,要求公平、公開的呼聲漸高,乃流行以競圖方式選擇建築師。這是瞎子摸象的選拔方式。負責甄選的評審人員均為不懂博物館的建築師及公務員也,主要的困境是選擇了外行人主事。博物館是新興事業,人才缺乏,實在很難找到適任的主事者,是政府的難處,也是官僚體系下的現象。

由董事會主導興建的台南美術館 ﹝圖片取自書籍內頁p.194﹞

競圖得獎的建築師可能提供了一個不合用的設計,但得獎後,只好將錯就錯,照樣建起來了,今國立臺灣美術館就是如此。如果不適用,一定要修改,則對其他參選者不公平,易引起爭議。既然根據設計選出,怎可改變設計?總之競圖的結果,等於在短短幾十天期間內,完全仰賴建築師的判斷而完成的空間規劃,以後反而不能談規劃了,這是很荒唐的。事實上,成功的建築規劃應該是有經驗的建築師與有經驗的博物館人員長期合作所完成的。因此,正確的規劃步驟應該是先請一位有經驗的建築師製作建築規劃書,請有經驗的博物館人員為顧問,協助寫出建築規劃書。這規劃書的內容應該包括了各部門運作的空間,空間之間的連繫,及各部份空間的大小及設備的標準。當然要說明空間規劃的步驟及推算的方法。這本規劃書經過再三的斟酌,定案後,就是建築的藍本。如果辦理比圖,可以依據這規劃書來核對作品,不得違誤。如果遴聘建築師,亦可用規劃書為面試的材料,了解其思辨的能力與工作的精神,為了校核方便,規劃建築師最好與設計者分開。

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圖片取自書籍內頁p.195﹞

二十世紀八○年代,有少數博物館利用了這個辦法,但是又出了毛病,主要因為所託非人。困難處是沒有經驗的主事者,常常只能交給學術單位辦,而且只簽一個合約就等待規劃書出現。請注意,學術單位大多有名無實,特別是有名的學校,有拉生意的本領,所以教授們忙碌不堪,報告卻是助教或助理寫的。即使是教授,完全無博物館的經驗,又無建築的實務經驗,所以很可能寫出幼稚不堪的報告。可是,這種報告是害人的。博物館的規劃報告書粗糙的完成,卻認真的採用,可能造成可怕的後果。例如某報告書中對展示空間單元的設定為了方便畫成一個方塊,為三十公尺見方,就成為博物館空間的基準。三十公尺是大跨距,使國家至少浪費若干億的經費,建館拖延數年,競圖時,入選的建築師就依此方塊設計,失掉了更具象徵意義的可能性。錯誤的規劃書與庸醫誤人是相同的,千萬要謹慎處理。

由上面舉的例子,可知規劃書是很有用的東西,但也是很危險的。只有主其事者不避艱苦,深入了解,方能執掌正確的方向。有一種方法適用於大型而內容單純的博物館的規劃,即邀約國外著名而有經驗的建築師,以有償比賽的方式,提出規劃書。其條件必須予中選者合乎國際標準的代價,才有吸引力。如能把規劃、設計、營造合一,最具吸引力。其弱點是博物館幾乎無置喙之餘地了。當然,自幾家規劃書中選擇一家,也是很專業的工作,不容易做的。

先規劃後設計

規劃書的製作要注意一點,千萬不能把規劃與設計混淆。不論是專案委託或規劃競賽,都容易犯這個毛病,規劃是一種思考的過程,其結果應該是數字,或組織的構想。設計則是根據思考的結果,通過藝術手法,用圖面的方式表現出來。如果先有規劃,後有設計,則設計的成果是有根據的,合乎博物館需要的。可是用設計的圖樣來代替規劃,是打算用具象的圖案代替思考、研究的過程。圖案比較討好,容易使人忘記其真實的內容。這就是競賽式的規劃書常常只是設計說明書的原因。一定要記住,規劃是設計的先期作業。

以日本人的資料來說明建築規劃的內容(見下圖一)。首先,要自整體的組織著手,建立一個空間的範式,建築習稱為圖式(Diagram) ;也就是把博物館中各部份的空間關係連結起來,如同日本「建築資料集成」中的圖解。這個圖解,只供參考,並不是所有的博物館都適用,要根據主持人的理念,把自己的圖解建構起來(見下圖二),而且整體到部份,層層都要有圖解。一個製作良好的空間圖解,反應了建築師對這個機構作業關係的理解程度。比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收藏單位,就是由這樣的圖解建構起來的。所以收藏庫就成為精神的中心,而需要空間特別大的收藏庫就只好放到地下室去了。有了這樣的圖解,下一步要研究的部份為空間數量,也就是要知道多少平方公尺,多少坪。在博物館中,這幾乎完全由政策來決定的。所以要自上而下來分析。一定要注意,在建築規劃前有全館規劃,因此發展目標是建築規劃的準繩。

比如我們根據組織架構知道空間分為三大部門,分別為行政與大眾服務、展示教育、蒐藏研究。首先要知道這三部份的比例。日本的資料集成中列了表,比較各博物館的各部份的空間比例,可以看出,各館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出入甚大,這說明我們自己要為自己研究出正確的空間分配表來。這與規模是很有關係的。規模太小,圖解就很簡單,主要的空間都分配在展示上,因為收藏品都展出來了。規模大些,則展示支援空間尤其是教育活動空間增多,也許會有收藏空間。再大些,公眾服務空間會增加,正式的收藏空間與研究空間就有必要。超過一定的規模,館員的數量大幅增長,他們使用的辦公空間就佔相當的比例了。

日本是比較保守的民族,他們雖然知道博物館因其歷史與性質,各部有不同的比例,還是為一般博物館定下一個參考比例,那就是收藏、展示、行政,等於四、三、三。他們是比較重視收藏的。如果一座博物館是文物性的,其規模在15000平方公尺左右,這個比例大體適當。在此情形下,展示教育部份約佔5000平方公尺,也就是1500坪,其中300-500坪為教育用空間,如演講廳、演示室、準備室等。展示空間已有相當的規模,可供觀眾做半天的停留。如果能將四、三、三,改為三、三、四,就可多做些公共服務的工作。比如餐廳、賣店,甚至會員服務等都可有充足的空間。在通都大邑及觀眾特別多的地區,建設現代化的博物館,後者的比例是比較恰當的。請記住,空調機械等要佔有相當大的面積,要在以上比例中扣除。

大體的比例決定了,再去仔細研究細部空間的分配。一個5000平方公尺的收藏部門要分配多少給收藏庫?多少研究室?多少實驗室?最基本的空間與設備是甚麼?這些都要請館員參與研究,請注意,博物館的空間永遠不足,因為其工作沒有界限。外緣的條件就是其界限。所能籌得的經費及人員就是其界限,要根據這些數字來分配,才是合理的。

台灣的國立單位在規劃的時候,是多頭馬車領導,沒有統一的決策單位,所以博物館會予人缺乏規劃界限之感。教育部沒有統籌博物館的單位,社教司成事不足,表示意見幫忙幾乎常會形成障礙。所以教育部核准的計畫並沒有經過全面的考慮,因此才有建了一座大博物館,而缺乏人力經費的困境。中央的人事由人事行政局負責,即使行政院核准的計畫中有人力一章也不算數。因此計畫必然受政局的影響。


本文節錄自本書(圖片除另有標記外,皆取自本書)

《邁向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

一間好博物館該是怎樣的?身兼建築人與博物館人的漢寶德,  關於博物館與博物館建築之論述與諍言集錄。


漢寶德( 13篇 )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著有《漢寶德談現代建築》《漢寶德談藝術》《美感與境界:漢寶德再談藝術》《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保存生活:漢寶德談鄉土與藝術》《邁向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寫藝人間:漢寶德談書法藝術》《繆思意境:漢寶德再談博物館》等書籍。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