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個公園遊戲場狂熱者-樂樂,我跟她幾乎每天都去公園簽到。但偏偏住家附近的公園遊戲場實在是乏善可陳,那些低矮的塑膠遊具已經無法滿足樂樂身體與心理發展上的需求。為了能讓樂樂玩得開心、爬得盡興、溜得暢快、盪得爽快,帶著她追逐各式新興的特色遊戲場已成為我們的日常。
台灣的遊戲場雖然正在改變的路上,但觀察孩子的遊戲方式及各種情境狀況,仍覺得有許多值得討論與思考的空間,如:設計單位對孩子的遊戲行為不甚瞭解而造成硬體設施及遊戲空間動線的設計不符合使用者需求,或是大眾對遊戲的認知理解不同而造成在使用遊戲場時衍生出許多不愉快的經驗。這些思考都讓我更想了解到底遊戲場應該長什麼樣?孩子的遊戲行為又可以是什麼樣?加上常聽聞國外的遊戲場設計多好玩多挑戰又有巧思,也看著別人出國玩時介紹的各種不同主題遊戲場,每每都讓我希望自己也能帶著樂樂去體驗感受那些超棒的場域,並對「遊戲」能有更多了解。
於是,就有了這次的沖繩遊戲場之旅。
而且真心不騙,每一個遊戲場,我都以驚呼開場,「哇!」怎麼可以每一個遊戲場看起來都這麼厲害。
動輒三四層樓高的遊戲空間,其中有多種不同高度難度與形式的滑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攀網及拉繩、還有障礙闖關設計、不同難度的路徑與設計通道、有高有陡有斜的攀爬、彈跳設施及溜索等等。要高度有高度、要速度有速度、要刺激有刺激、要挑戰有挑戰、要低齡有低齡、要感統有感統、要美感有美感,可說是應有盡有啊!
浦添大公園
除了那知名超長看不到盡頭的滾輪溜滑梯,還有那一層一層用木頭建構上去的遊戲場,而且每一層都由不同的路徑連接,有攀岩塊、爬網、欄杆、層板、樓梯,同時路徑最後也銜接各式材質與形式的滑梯。
樂樂超開心地上下每一層跟每一個路徑,從一開始尋找路徑到後面都以奔跑之姿前往想要的路徑跟滑梯;也花了許多時間在探索那我自己都要小心爬的扭曲攀爬架,雖然最後無法克服彎曲處,但卻也進進出出地嘗試多次。整個都探索完之後,我們就開始瘋狂玩超長滾輪滑梯,本以為樂樂會不太敢玩,結果立刻眉開眼笑地坐進去啟程。而且為了要溜超長滾輪滑梯,一點都不在意上坡路途遙遠地反覆前往。
中城公園
絕對是一個讓人花上一整天待在那邊的超強磁鐵啊!前往高處超大彈跳設施的路徑除了樓梯、高塔內攀爬外,中間還有以繩網編織來分層。樂樂沉迷於繩網區許久,在層層疊疊之間行進與彈跳,見洞就鑽見高塔就爬,每每探出頭來看我都是滿滿的笑容。不過樂樂還沒準備好嘗試密閉式的溜滑梯,經過密閉式的滑梯跟螺旋狀的滑梯,樂樂都是看一看就離開了,雖然我有鼓勵她,但最後只有一起在旁觀賞沖繩孩子瘋狂尖叫地邊笑邊溜。
另一區大齡孩子的遊戲場,遊戲元素豐富充滿空間,但卻不會因此找不到孩子,圍欄的間隙設計讓整體透視性仍然很高,不會一眨眼就不知孩子跑去哪了。樂樂一到,便立刻往管狀攀爬物衝去,雖然那管狀攀爬的格距對樂樂的身形來說算大,但是在裏頭設計三分之一圓的繩網,並且用繩網隔出路徑,如此可供幼童抓踩爬,也讓孩子感覺安全可盡情向上攀爬。
一路前進,就會發現設計遊戲場的設計師很明白什麼是遊戲。路徑並非平坦無奇,而是有高低坡度,也設置了各式各樣的障礙物以增加孩子闖關跟跨越障礙的遊戲樂趣。
同時因為這些障礙,孩子玩起鬼抓人的遊戲更是刺激,每個都想盡辦法或衝或跨或跳來讓自己比其他人更快。而某種程度也是一種安全機制,孩子在路徑上奔跑時會因為障礙物稍微慢下來,可以減少大孩子跟幼童在通道中奔跑交錯時,因無法減速而擦撞的情況。也有在某些地方也提供了小小的躲藏處,時不時就會有遊戲中的孩子跑去藏匿或是當作另一種通道。樂樂在這邊跟著其他孩子跑啊躲啊爬啊非常滿足,也常常盯著沖繩哥哥的敏捷身手,並學習模仿他們遊戲的路徑。
沖繩縣綜合運動公園
遠遠看著完全是個龐然大物,顏色相當鮮豔搶眼,而且對孩子來說,那個高塔實在無比誘人啊!高塔內無時無刻都塞滿了孩子,還有孩子在攀爬空間內太急躁,被前一個孩子踹了眼睛,樂樂發現無法進入便退到旁邊等待時機,還跑來跟我說有孩子哭了。
這個遊戲場,除了有好長的溜索跟能讓小孩溜個過癮的各式滑梯外,遊戲空間的高度真的沒有在客氣。而我感覺似乎有刻意不讓太多大人進入干擾遊戲動線,幾處樓梯跟攀爬路徑都做得比較窄小,讓我這個大人練習只能遠遠地看著樂樂在裡頭四處穿梭。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座彎月形傾斜的攀爬遊具。對樂樂而言,是沒有玩過的形式,爬進去後會因為斜度一直感覺身體下滑,更需要手腳並用抓好踩穩,手臂也必須用力撐住自己,還要面對其他沒有力氣而下滑的孩子,樂樂一度被推擠被踩手而對我露出求救眼神,無奈孩子太多我無法上去,只好拼命以笑臉鼓舞她。本以為她會放棄,但還是一步步往裡頭爬去,好不容易爬到最上面的中間段開始比較輕鬆,一方面比較像普通的攀爬,且如果身體滑下還有網子可當作身體手腳的依靠。
過了那段接近出口,她的身體又開始傾斜下滑,加上其他孩子移動過程中產生推擠,她的表情又出現了求救訊號,我也一邊鼓勵她一邊比讚唇語說好棒快到了。最後順利爬出時,她露出無敵開心的笑臉,大叫媽媽爸爸衝來輪番擁抱我們。當時心裡有點感動,看到孩子練習挑戰也學習克服困難,每個父母都滿臉笑意地擁抱爬出來的孩子,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呢!
奧武山公園
這是行程中最後一個公園,可能因為前面幾個公園的訓練,也可能因為那天有幼兒園孩子來戶外放風,而那些孩子都動作熟稔快速地在各種路徑及滑梯穿梭移動。因為種種因素,樂樂在這邊遊戲的行進速度快很多,也相當快就進入狀況,咻咻咻地登上高處觀察一會兒後便開始嘗試所有的路徑跟滑梯。
其中她反覆走著連通橋及抓繩索攀登的路徑。因為當地的地形因素,遊戲場是蓋在山坡上,所以在連通橋往下看時顯得頗高,但連通橋兩側都有繩網保護著,所以幼兒可以放心過橋並愉快感受腳下風光。滑梯是依照山坡地形而設計的,既高又陡,溜起來速度很快很刺激,還有幾個孩子玩到整個人飛出去,但還是樂此不疲地爬好多樓梯回去排隊。
台灣和沖繩兩種環境下,孩子能力大不同
不管是沖繩的孩子,還是台灣的孩子,攀爬、溜滑、跳躍、擺盪、躲藏等遊戲,都是孩子的愛。也都會在高強度的挑戰遊戲間,穿插低強度的遊戲作為休息,或是安撫因為挑戰失敗而引發的挫折感,例如:玩沙石、手動遊戲、簡單滑梯或是傳聲遊戲。
想起某一次,樂樂在玩彈跳設施一直被彈倒感覺受挫時,突然地跑去有點遠的幼齡區亂爬一通嚇傻其他幼齡兒,還得意對我大叫來修復她的自信心,我在旁邊看覺得太可愛而忍不住笑起來。
但是,沖繩孩子的肢體發展跟我在台灣遊戲場看到的同齡孩子,普遍比起來相對矯健。在台灣父母口中又高又挑戰的沖繩遊戲場裡,遍布著跟樂樂差不多年紀體型的沖繩孩子,而且他們在路徑及遊戲上大多能快速移動攀爬跳躍,在平衡木上玩躲避球跟鬼抓人,在攀爬設施上順利判斷路徑左左右右地跨進跨出,在彈跳墊上左彈右彈大家一起彈也不會一直跌倒,又跳又爬的直接上懸吊球,幼童也可以輕易挑戰最高的滑梯及溜索。
更不要說沖繩的大孩子根本是攀爬無極限,我在遊戲場裡瞪大眼看著沖繩孩子在遊戲場主結構的第二層柵欄外圍爬進爬出上上下下,或是爬到高塔屋頂外面繞著走一圈,又或是直接從高層的柵欄直接跨到溜索上方支架再沿著邊邊跳下來。
雖然來到更開放豐富的環境,父母態度還是大不同
同時也發現沖繩的父母或陪伴者大多相當淡定,常常都是一派輕鬆地望著。除非是帶著走跑還不穩的小小孩,父母才會近身陪伴看顧,其他多是坐在草地上一邊野餐聊天一邊稍微確認狀況,或是在露營區張羅,我還有看到坐在旁邊看書的。因此鮮少有父母跟在後面一直叨唸這樣很危險那樣不可以,大概也是如此,沖繩的孩子在遊戲場都相當自在,很會玩也很敢玩。
沖繩父母介入程度較少,除了如上所述並不會亦步亦趨,當然也就不會一直管控孩子的遊戲方式,對於孩子的玩法也有相當高的寬容度。孩子很容易玩一玩滑梯就開始逆行而上,但不會有大人在旁邊叮嚀著不可以。
而台灣父母真的就屬於心臟比較小顆的。現場觀察到許多會跟前跟後,或是跟我一樣在地面引頸盯視,或是追在後面嚷著「那邊太高,不要過去」,很多是台灣的父母(口音相當親切,還會聽到台語)。就算已經是學齡後孩子,還是能聽到父母大聲制止孩子「那邊太多人了,不要玩了」。
在台灣的公園遊戲場,很容易在遊戲場裡聽到父母說「不可以這樣」,最明顯的例子大概就是滑梯該如何玩,一定會聽到「不可以爬這邊上去,去走樓梯」、「不可以頭朝下,很危險」、「你要遵守規則」。
還有,沖繩這幾個遊戲場雖然都有分齡分區,但父母並不會限制小小孩只能待在幼齡區。當他們帶著幼齡的孩子面對較難的遊具時,也是抱持著讓孩子嘗試的心態,讓小小孩以自己能力範圍內可達到的程度來進行遊戲與探索。看到很多攀爬還不太順暢或是只有兩三歲的孩子,沖繩的父母會在旁陪伴並看顧著,但都是安靜放手讓孩子自己試著爬試著前進。就算發生了滑落擦碰撞,也是以平靜溫和的態度對孩子說「沒關係沒關係」。
但在台灣遊戲場,尤其是那些新興有趣的遊戲場裡,有一定比例的父母或陪伴者會直接禁止幼兒嘗試,或是回以拒絕排斥的語言,如「這個太高,你不會玩」、「我覺得這個很危險耶!」、「這個你不行啦!我們不要玩這個」。台灣的父母較容易先替孩子決定可不可以玩或安不安全,如此一來,孩子不但失去嘗試跟練習判斷的機會,也失去了自我評估風險的能力。同時,「危險」的字眼也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腦海裡,記得有次樂樂在公園玩攀爬倒吊,有個同齡玩伴也要學,旁邊約8、9歲的小姊姊立刻就說:「不可以!很危險,你不會。」
另外,就是孩子產生紛爭時,台灣的陪伴者通常會打斷遊戲直接介入。很大部分沖繩的孩子都沒有父母或陪伴者隨行在側,所以當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發生順序的衝突或擦撞,又或是大齡孩子與幼齡孩子遊戲強度不一時,孩子會自行協調解決。好幾次我觀察到孩子發生碰撞哭泣或疑似順序紛爭,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孩子會自己去協調,不管結果是禮讓論先後或是爭搶論輸贏。反觀台灣的陪伴者常常會在孩子還沒有自行進行溝通時,就直接強力介入協調遊戲的順序及方法規則,例如我很常在台灣遊戲場聽到大人要求大齡孩子不可用奔跑的方式在遊具路徑上玩,甚至會喝斥「要跑去別的地方跑」;又或是當孩子沉浸在遊戲情境中而發生爭端時,陪伴者也常逕自打斷遊戲情境。
慢慢等待,孩子需要遊戲的時間與環境
陪著樂樂玩沖繩遊戲場,她每到一個遊戲場都會先衝向攀網跟高塔,直達頂端後在那邊張望觀察,接著下來後會搜尋不同通道路徑。大致上會先溜一般的滑梯,並嘗試各種遊戲及通道路徑(樓梯、斜坡、爬、跨、踩、跳、平衡、攀爬)。當經過最高的滑梯入口處時,通常看一下排隊的孩子跟觀察一下滑梯後會直接路過,並持續嘗試其他的路徑與遊戲。
大概玩了半個多小時快一小時,才會去試最高的滑梯。全部的滑梯都試過後,便會選擇她自己覺得最快或最好玩的那個滑梯反覆滑十幾二十次,中間穿插一些其他式樣的滑梯。而且每個遊戲場最喜歡的滑梯也都不盡相同。
在此過程中也能感覺到孩子其實需要一些時間來暖身熟悉遊戲場,之後才會想嘗試挑戰的或沒玩過的。而各種嘗試過程中的不順利,經過反覆練習及成功挑戰後所產生的信心,也會鼓舞自己更有勇氣去試之前不敢的高度及難度。
例如她一開始對於管狀滑梯感覺相當擔心害怕,在中城公園時完全不願意嘗試管狀旋轉滑梯,表示覺得好暗好黑。但是經過幾次遊戲場的各種挑戰洗禮,長出了更多的自信勇氣,後來卻能在其它公園的管狀旋轉滑梯一玩再玩,還變成當天她口中「最好玩的溜滑梯」。
不同空間硬體,養出不同能量的孩子
再者,觀察此次的遊戲場經驗與台灣目前的遊戲環境有很大的差異。每座遊戲場的設計概念多會依照現地條件去建構出一個遊戲環境,猶如遊戲場的世界觀。每個世界無論大小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遊戲邏輯和運作方式,搭配可滿足其遊戲行為的硬體,讓孩子不受大人管制並自由在其中探索,找到屬於自己在每個不同小世界裡的遊戲方式與路徑。
例如,用任天堂的經典遊戲超級瑪莉來看,遊戲以闖關方式進行,馬力歐可以奔跑跳躍、吃蘑菇長大、丟火球等遊戲方式,水管和各種硬體阻礙是為了讓遊戲變得有難度和挑戰,遊戲目的還是通過這些障礙成功闖關;反觀目前台灣仍到處可見的傳統公園,就好像僅放了兩根水管便要孩子自己玩。如此以無趣單調的遊戲硬體取代豐富多元的遊戲思維,無法引發孩子的遊戲動機,也無從挑戰更無法長出新的能力與自信。雖然目前許多公園已漸漸引進較為多元的遊具,但因為缺乏遊戲場設計的核心概念,無法建構孩子心中的世界,很明顯地可以從孩子遊戲時的情緒和臉上的笑容看出差異。
我們會從孩子身上,看見公園改造運動是正確的
我深深相信,孩子需要時間醞釀才能勇於嘗試,也需要環境提供各種難度,讓孩子能一直反覆挑戰並撫慰自己。隨著一次次進入新的遊戲場克服新的挑戰,不但訓練了自身的反應能力跟身體掌控能力,時間的積累,伴隨著自信心的增加。例如,樂樂雖然在沖繩沒有足夠的時間真正克服自身對於溜索的擔憂,但是回台灣後帶她去有溜索的新公園玩耍時,我協助幾次後便對我表示「你把繩子給我就好,我自己可以。」,接下來都是自己跳上去自己甩溜出去,對我來說這就是時間醞釀的證明。
近日我們台灣一點一點改變的遊戲場環境,其實在幫助我們的孩子滿足他們多元遊戲的需求,更要讓我們的孩子不只是在學齡前有遊戲場可以玩,在學齡後也要能繼續挑戰自己,並有更多元豐富的遊戲場來滿足孩子體內對遊戲深深的渴求。我們多久沒看到孩子在遊戲場內暢快又自信的笑容?我們多久沒看到孩子在遊戲場內為了克服挑戰而專心一意的眼神?
真心希望台灣日後的每一個遊戲場,都能逐漸長出設計的核心概念,也成為每一個孩子心中不一樣的小世界,讓孩子得以持續挑戰與成長並嶄露笑顏。最後,父母要做的,就只是陪伴與鼓勵,並用笑容迎接孩子滿足又得意的神情,僅此而已。
本文作者:蔡青樺 (本文獲眼底城事同意授權轉載)
眼底城事是由一群對城市空間與生活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非營利知識共享計畫,以共同書寫的方式,從城市設計專業走進真實社會中。就算是同一條街,透過不同的眼光,也會映照出截然不同的風景。除了與你/妳分享我們眼中的城市/城事,也歡迎你與我們分享眼中的城市/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