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藝術教育專題】進階閱讀,要給孩子看什麼書?

【小典藏|藝術教育專題】進階閱讀,要給孩子看什麼書?

假設我把這樣一本書交給其中一個男生,他的眼神會變黯淡,開始打哈欠。

究竟要給孩子看什麼書?

  正如我們所言,儘管基礎閱讀和進階閱讀實際上已經合而為一了,但這兩個科目依舊按照不同的目標有所細分。就我們看來,前者的教學目標在熟練地以某些符號組合成字,後者則是學習文學性語言的知識。

  針對文學用語的學習,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但實際執行上卻很困難。我們認為學生學會閱讀自己寫在黑板上的字後,應該先給他們閱讀庫迪耶可夫與阿凡那謝夫的童話故事,然後循序漸進到更困難且複雜的作品,像是卡拉姆金、普希金,還有法典用語;不過我們以及大多數人都認同的這個假設,其實是無法實現的。

  我已經成功地將他們寫在黑板上的文字,轉換成童話故事的語言,但為了再提升他們的層次,我們不運用「偉大名著」做為文本;我們試過《魯賓遜漂流記》,但沒有效果,有些男生因為無法理解並說出內容而難過得哭了。

  這個工作對他們來說負荷太重了。他們大多運用記憶學東西,如果每晚閱讀過後,趕快將內容彼此述說一次就能記住部分,但沒人能夠完整記住。不幸的是,他們只記下某些無法理解的字,然後隨便亂用,就像半路出師的人通常會使用的方法。

  我知道有地方出錯了,但不知該如何處理。為了證明自己沒有錯,我著手讓他們閱讀各種熱門的仿造本,例如《榮恩叔叔》(Uncle Naum)和《娜塔利亞阿姨》(Aunt Natalya),雖然我早就知道他們不會喜歡這些書,而且我的假設是對的。學生們最感到厭煩的就是要講這些書的內容。

  讀過《魯賓遜漂流記》之後,我試過普希金的《掘墓人》(The Gravedigger);可是,少了我的協助,他們還是不太能講出故事,而且似乎比講述《魯賓遜漂流記》還要魯鈍。作者對讀者使用的省略符號、他跟角色間不足道的關係、書中詼諧的人物特性描述,以及細節的不完備,這一切都不符合學生的需求。

  接著我試用果戈里的〈耶誕前夕〉(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做為文本。一開始由我來讀,這讓學生高興,特別是那些大孩子,但是我一離開,他們便什麼都看不懂而感到倦怠。

  然後我又改試尼耶迪區翻譯的《伊利亞德》(Iliad),念給學生聽時,他們只產生奇怪的困惑感;他們以為這個故事是用法文寫的,只要我不說明其內容,他們就有聽沒有懂了,即使是詩的情節也未在學生心中留下印象。

  我試過用喬治桑的《格麗波莉》(Gribouille),還有《大眾讀本》、《軍人讀本》,但一切都是白費功夫。我們極盡所能地找書給學生,不過我們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

不要以大人的口味為孩子選書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偉大聖艾列士的一生,是激發虔誠信仰的例證,他孜孜不倦地對國家表現溫暖的愛,這就是這位神聖的人做出的重大貢獻;」或是「自從波希米亞歸屬日耳曼以來,歷經了三百年;」還是「卡拉克羅瓦(Karacharovo)村莊散布在山腳下,座落在俄羅斯所統治的、最富創意的地方;」或是「寬廣且筆直的那條路、那小徑;」還有某種大眾化的自然科學紙本宣傳單。

  假設我把這樣一本書交給其中一個男生,他的眼神會變黯淡,開始打哈欠。

  他會說:「不要,我看不懂,列夫.尼可拉耶夫維奇。」並且把書還給我。

  這些通俗故事是寫給誰,又是誰寫的,對我們來說是個謎。除了這種書以外,我們閱讀的只有說書人佐洛托夫的《祖父》(The Grandfather),無論在校或是在家裡,都得到很棒的效果,其他的就毫無成效了。

  其中有一些只不過是糟糕的文章,文筆極差,也找不到讀者,只好獻給大眾;其他的也很糟,不是以俄文寫作,而是用新創的語文,可能是某些人的用語,有點像克雷洛夫的寓言筆法;還有模仿外國書籍的作品,試圖為公眾而撰寫,但不成功。真正能被大眾所理解,並符合他們喜好的書,並不是刻意寫給他們看的,而是書中記述了該族群的原始樣貌,即童話故事、俗諺、歌謠集、傳說、韻文、謎語,以及瓦多弗佐夫所作的選集等。

  若不曾經歷過,便很難相信,一直閱讀類似的書,不讀其他的,能從書中感受到新的愉悅,即使是俄國人的俗諺、敘事詩與歌謠集、斯奈吉瑞夫的格言、編年史,以及古典文學名著,無一例外。我觀察到孩童比大人更喜歡這類作品;他們讀了不下數次,記住內容,快樂地帶回家,並且在遊戲時,互相取古敘事詩或古歌謠裡的名字。長大之後,無論是因為他們不再天真,或是他們已成長到懂得展現自己文學語言的知識,又或是無意識地感到那種知識的必要性,於是極少耽溺於兒童讀物,寧可讀一知半解的文字、概念和思想的書。


《學校讓我們變笨嗎?為何教這個、為何學那個?──文豪托爾斯泰的學校革命實錄》作者: 列夫‧托爾斯泰( Leo Tolstoy);譯者: 楊雅捷;出版社:小麥田

《學校讓我們變笨嗎?為何教這個、為何學那個?──文豪托爾斯泰的學校革命實錄》

為什麼大人離開學校後,不再學習?
為何他們不閱讀這本或那本書?
超前一百五十年,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唯一闡述人性教育理念著作

寫下《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仇》的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傾心寫作,少有人知道他在自己的家鄉雅斯納雅‧波里耶那創辦了農民學校,他對於一個人究竟該如何養成,「學習」是一生不間斷的功課,有其獨特的理念:
▶是孩子跟我們學?還是我們跟孩子學?
▶人有權利去教育他人嗎?進步真的能帶來幸福嗎?
▶為什麼教這個而不教那個,教育方法有單一準則嗎?
▶公眾學校是必要的嗎?
▶給孩子真正需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給的。
▶我們必須為下個世代準備什麼樣的教育?
▶為何大人離開學校後,就不再學習?

推動閱讀、寫作文、研讀歷史與地理、感受繪畫與藝術……托爾斯泰主張任何教育應當竭盡全力保留人的天性,包括「與生俱來最重要的愉悅心」和「自由的情感」,也就是在生活中學習,在街道上觀察,回到生而為人的基本素養,藉由多項學習議題,他留下了「是孩子跟我們學?還是我們向孩子學?」的詰問。其中以兒童為本位、個體教學等議題,也能鼓動今日翻轉教育的力量。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93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