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作為全台人口最多的地方行政區,因鄰近台灣政經核心所在的台北市,得以就近使用到台北市的藝文資源,較諸其他縣市,似難以感受到藝文資源的落差。然而長期緊鄰資源豐富的台北市,也讓新北市的文化面貌顯得模糊不清。挾著台北、新北兩地的人口福利,從首都看天下的「台北觀點」貌似成為北部地區理所當然的視角,但屬於新北市的文化角度,反而因此退居次要的地位,甚而隱沒不見。
然而,新北市在藝文發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誠如文化局長龔雅雯在《流變的展覽: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1992-1997》發表會致詞中提到,全台灣藝術家約有七成在新北市生活與創作,這是新北市最大的資產,地方政府也需要有相應擔負的責任。加上新北市有著多處歷史聚落,乘載豐富的文化積累,絕不應只是從屬於台北市的附庸地位。而刻正工程進行中的新北市美術館,也成為我們討論新北市文化政策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作為新北市第一間公立美術館,歷經四任地方首長,從前期規劃、開標到現在的工程進行,著眼將來開幕運營,以及位處北部藝文生態圈,如何跟台北與桃園的公立館舍做出區隔、發展自身定位,更考驗將來行政首長的文化眼界。
躓踣前行的文化建設:新北市美術館
近年來各縣市紛紛規劃建設地方美術館,開啟了「第二次美術館時期」的風潮。2019年開幕的台南市美術館可謂打出頭陣,隔年嘉義市立美術館開幕,古蹟再利用的建築巧思成為地方文化亮點,再加上2021年下半年隸屬桃園市立美術館的橫山書法藝術館開幕,不斷開創台灣地方藝文建設的話題。也因此,目前工程進行中的新北市美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本館及台中綠美圖,都成為藝文圈關注的焦點。
延伸閱讀│【二次美術館時代專題】地方美術館現在進行式:未開幕先轟動的網美建築
新北市美術館2015年採用姚仁喜│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因地點坐落在大漢溪與鶯歌溪交會的新生地,四周有著大片叢生的蘆葦,姚仁喜以「蘆葦叢中美術館」為訴求,在國際競標案中脫穎而出。美術館占地4.4公頃,整體園區範圍則達到9.8公頃,建築規劃地上8樓、地下3樓,室內面積達9,800坪,總經費達26.8億元。相較於桃園市立美術館與台中綠美圖皆為國外設計師所承接,新北市美術館一案由國內建築師出線,顯得難能可貴,也成為當時矚目的焦點。

延伸閱讀│風起,「蘆葦叢中美術館」夢可真?修補,新北市藝文搖籃,責任重!
然而,原先預計2022年7月完成建築主體工程的目標,目前已經延遲到2023年才會完工。簡秀枝曾在其討論新北市美術館的專文中提到,美術館籌備處成立之後,諮詢各方意見,對美術館提出多項疑慮:1. 定位過時:忽略當代多媒體及科技藝術發展的趨勢;2. 設備落差:樓地板承重不足,貨梯規格不適用國際標準,亟需改善;3. 建築皮層的誤導:美術館的特殊設計造成發包困難、遮蔽視線,且恐會影響作品布置;4. 與使用者需求脫鉤;5. 定位迷思;6. 典藏空間不足;7. 法人化陣痛。當中對於硬體建設的疑慮比重甚高,顯然影響了美術館的工程進度。
然而,建築師對此也有話要說。在同文中提到,姚仁喜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建築座談會上提出兩個感概:一是台灣建築設計往往因為業主要求,不斷在設計或工程中修改,導致原本的設計走樣,但建築師仍得配合;二是主事者一直換人,無法提供長期專業的諮詢與討論。綜言之,美術館建築被專業人士認為「不好用」、「不精準」的批評,一味由建築師背黑鍋亦失偏頗,主事者的地方政府亦難辭其咎。
美術館軟體如何進行?
硬體建設雖然有所爭議,但美術館的軟體部分,才是未來開幕營運的關鍵。根據可徵的內容顯示,新北市美術館為文化局「三鶯文創整合計畫」的一部份,其中包含美術館、鶯歌陶瓷博物館、鶯歌老街,以及捷運三鶯線、三鶯大橋改建等公共工程,統合多項軟硬體建設,投入逾550億元經費。然而在包納如此多建設與經費的大型計畫中,新北市美術館究竟是什麼樣的定位,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除了文化局提到的「全民美術館」宗旨外,似乎沒有更進一步具體的內容。
曾任新北市美術館籌備處主任的台灣藝術大學教授劉柏村,在任期間曾就新北市美術館提出整體規劃。他在接受訪談時提到,他希望美術館不要只是一座孤立的館舍,而是能夠以美術館為核心,建構出一個美學產業聚落,設立如畫廊、藝術銀行、文創中心、國際藝術村、美學研究中心等,形成如巴黎市區以博物館、畫廊、美術學院群聚而成的生態效應。而他也著眼新北市境內所擁有的豐富產業區塊,提出「產業美學」的概念,發展新北市的地區特色。他以參與過東和鋼鐵藝術家駐廠的合作經驗,希望促成藝術家進入工廠,在地觀察、體驗與創作,讓藝術家成為產業創新的催化劑,而產業又可以回過頭來支持藝術家與美術館,起到相輔相成之效。

但這樣的構想,在劉柏村離開新北市美術館籌備處之後,似乎沒有延續下去。納入新北市美術館的「三鶯文創整合計畫」強調鶯歌地區著名的陶瓷產業,並兼顧觀光、地方創生等面向,帶動地方發展的企圖心強烈,但這當中的美術館角色反而不突顯。不可否認,新北市美術館近年確實著力於挖掘地方文化內涵與地方美術史的整理,如近日出版的《流變的展覽: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1992-1997》研究專書,或是上半年所進行的「2022穿越新北─文化工場」系列講座,線上展覽也試圖去回應新北市的產業歷史所帶出的文化景觀。但在點狀的活動與研究計畫進行之餘,仍有待市府對美術館提出更明確的定位與更具體的規劃。
延伸閱讀│前衛藝術的地方性展現:《流變的展覽: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1992-1997》新書發表
民間能量的可能性
除了新北市美術館外,新北市已有的文化資源也值得考察。雖然在台北市的強勢影響下,不太容易察覺到新北市的文化能量,但略為盤點,即可感受到新北市的人文底蘊。當台北市太平國小才開始要替黃土水設置美術館時,前輩藝術家在新北市已有永和的楊三郎美術館、三峽的李梅樹紀念館,戰後現代藝術則有金山的朱銘美術館。楊三郎、李梅樹均是當地出身,除了台灣藝術史的價值外,更有濃厚的鄉土連結。而朱銘美術館所在的金山一帶,風景優美,是許多藝術家住所或工作室所在,看似郊外少有人煙,卻飽含豐富的藝術能量。
除了私人美術館外,新北市境內尚有宗教團體支持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台灣藝術大學的有章博物館,文化局所屬的陶瓷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黃金博物館、淡水古蹟博物館等。新北市文化局也曾成立「新北市博物館家族」網站,整理境內博物館舍資訊,可惜的是網頁內容並沒有頻繁更新,似乎說明新北市境內的文化設施,缺乏更進一步整合的配套政策整合深入,讓文化設施成為地方亮點,產生周邊效應。
除了館舍之外,新北市境內有多處歷史聚落,過去發展的熱鬧市街,在繁華退盡後,留下豐富的文化資產。這類聚落多半以「老街觀光」的形式包裝成景點用來吸引遊客,比如三峽老街、深坑老街、淡水老街等。然而這些「老街」僅止於販售小吃、紀念品,缺乏文化歷史的縱深,遊客來此只是走馬看花,感受千篇一律,難以突顯地方特色。

以三峽為例,三峽老街鄰近著名的祖師廟,假日時總是人潮洶湧,但遊客卻很少會過橋走向一河之隔的李梅樹紀念館。李梅樹不僅是台灣美術史中重要的前輩藝術家,更是三峽當地舉足輕重的人物,不僅主導祖師廟重建工作,也當過地方民意代表,可惜這樣歷史與文化上的連結,鮮少能傳遞給外地來的遊客。而李梅樹紀念館近年來致力於推廣本土藝術,籌畫「梅樹月」活動的努力,也缺乏更高的聲量與傳送管道。地方政府推行觀光之餘,其實更需要以文化藝術作為形塑獨特印象的記憶點。新北市坐擁如此豐厚的人文資源,其實可以打造出豐富而多樣的文化記憶。但既有的資源如何整合,並落實具體可行的方案,仍要取決於行政團隊在市政上的擘劃與文化面向的重視程度。

延伸閱讀│
李梅樹紀念館「梅樹月」開幕:石川欽一郎師承與珍貴照片重現臺灣
李梅樹紀念館「梅樹月」活動,展出東京美術學校師生作品
競選團隊的文化方案
若回到此次地方選舉,競爭下任新北市長的候選人林佳龍與侯友宜,又分別提出什麼樣的文化政策內容?對於新北市的文化定位,各自有著什麼樣的論述?

侯友宜以其現任執政優勢,直接將新北市政府的文化政績視作選舉文化政策內容。根據新北市文化局在9月21日的成果專題簡報,文化局規劃「文化5C」策略,建構所謂「五條美學廊帶」。5C係指文化(Culture)、創意(Creativity)、關懷(Care)、合作(Collaboration)、核心(Core),而五條美學廊帶則是「都會探索─府中美學」、「藍天海岸─古蹟文化」、「綠色山林─茶山文化」、「紅色陶寶─三鶯文化」、「黃金山城─礦業文化」,侯友宜並提到將在三重區投入30億元籌建新世代圖書館等。
若僅以現有網路資源所徵,文化局的「新北創藝力」著重於將「文化廊帶」觀光化,帶動地方發展。這也呼應前述提到包含新北市美術館的「三鶯文創整合計畫」。但其高舉的「文化」到底能扮演多大的角色,在提出所謂「文化廊帶」之餘,是否也有相對應的研究力度挖掘各地區的歷史人文,並如何加以落實,具體的內容似乎均付之闕如。此外,新北市美術館僅提到明年完工並成為設計展場館,對於開館營運的具體情況仍不明朗,雖不排除可能選後才會宣布更進一步的人事安排與規劃,但以擁有主場優勢的侯友宜團隊而言,提出這樣文化政策似乎只是聊備一格。
而作為挑戰者的林佳龍,其政見主軸中以文化政策相關者,應為「創意大解放」與「文化大復興」。前者提到要成立設計基地,獎勵高中職及大學生參加設計展,並推動新北設計之都等;後者則以社區創生、制定新北文化主題,並納入多元文化價值作為主要訴求。
以設計為切入點,確實較既有現狀的延伸更為積極,也有連動到地方產業更新升級的可能性。但將設計當作賣點的方式,似乎與申辦過設計之都的台北市相重合,頗有拾人牙慧之感。若新北市要以設計作為發展策略,到底是一再重複的浪費,還是加乘效果的利多?這似乎又不是地方層級可以全權主導,仍要取決於中央的規劃與評估。易言之,擘劃大餅固然能激起對未來的期待,但之後落實的諸多不確定性,卻也使政策容易淪為空中樓閣。
至於「文化大復興」的具體訴求,與其說是藝文面向,毋寧更偏向族群、性別等人權議題。當中帶到地方創生等相關議題,對許多民間團體而言也已經是現在進行式。綜觀而言,林佳龍團隊推出的政策內容雖然簡潔有力、琅琅上口,但文化面向卻似乎沒有針對新北市的現狀進行討論,不免流於空洞。
若將時間更往前推移,當林佳龍尚在爭取台北市長候選人提名之際,曾針對台北市推出更為全面的文化政策內容,分為六大部分,對台北市的藝文空間、文化活動、創投發展給予全面性的規劃,並直接針對北市現有的文化活動成效提出看法。即使林佳龍在接受訪問時提到,他無論是參選台北市或新北市,「都是從首都圈的大格局來看」,並強調立體鳥瞰的宏觀視角。但其標榜的視野與企圖心,似乎沒有同樣反映在新北市競選的文化政策內容上,不免有厚此薄彼之感。
當同樣是直轄市的桃園、台南、高雄,均紛紛投注資源在文化場館的建設與藝文活動的舉辦,加大力度在文化面向的經營時,新北市除了硬體建設之外,是否有更具前瞻性的政策方針,突顯既有優勢,讓新北市不再只是從屬於首都的衛星附庸,而是能夠輸出文化意象的重要據點。在選舉激情過後,才是真正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