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守護.監督北美館擴建案】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從風險控管與環境永續,看北美館新建工程的規劃

【守護.監督北美館擴建案】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從風險控管與環境永續,看北美館新建工程的規劃

Shih Long-Sheng, CEO of YIKE ZHIKU: Seeing TFAM’s New Construction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由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擴建工程的相關資料,已於日前開放閱覽。石隆盛從目前公開的資料,抽絲剝繭,從「風險管理」與「環境永續」兩項指標,作為評斷,初步發現了三項疑慮。

從「風險管理」與「環境永續」的角度,看北美館新建工程的規劃,是石隆盛在座談會中的思考邏輯。由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擴建工程的相關資料,已於日前開放閱覽。石隆盛從目前公開的資料,抽絲剝繭,從「風險管理」與「環境永續」兩項指標,作為評斷,初步發現了三項疑慮,分別是:

 一、新典藏庫作品裝卸碼頭的規劃問題

二、中山北路停車場入口的規畫問題

三、新建館舍關於極端氣候的應變思維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庫房新建案獲選方案,模擬示意圖(俯視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一、新典藏庫作品裝卸碼頭的規劃問題

石隆盛就新典藏庫作品裝卸碼頭的規劃表示,「風險管理」的目的,在於預防「災難或事故」的發生,以及降低「災難或事故」發生時的財務損失和衝擊。

他認為,基本上會從下列兩方面著手:

首先,透過軟硬體規劃:例如,專責人員、應變計畫、空間及硬體和設備的配置,預防「災難或事故」的發生。

其次,透過風險分擔:例如購買保險、第三方應變支援…等等,彌補財務的損失和負擔。

由於該兩項,是相對應的關係,軟硬體規劃得當,風險分擔項目的支出金額,相對會較小。反之,如果前者(例如,建築物本身先天上的問題)規劃配置不夠周延,後者支出的金額相對就會較高,且會墊高日後 營運上的經常門費用。

石隆盛說,文物藝術品平時最大的風險在於「運輸過程」,也就是上下車、和路途之間。因此博物館裝卸文物藝術品,基於安全的考量,除非是建物基地無法克服的狀況下,否則裝卸碼頭通常都是設在一樓平面。然而,北美館典藏庫房的新建工程卻是將裝卸碼頭放在地下二樓,且因基地的限制,通往地下二樓裝卸碼頭的車道,是弧形的彎道,車輛需要倒車入庫

北美館典藏庫房的新建工程卻是將裝卸碼頭放在地下二樓,且因基地的限制,通往地下二樓裝卸碼頭的車道,是弧形的彎道,車輛需要倒車入庫。(資料來源/北美館公開閲覧資訊)

石隆盛強調,不論從便利性、安全性、特殊需求、 緊急應變、風控成本、氣體排放…,等等角度來看,都不如設在一樓平面來得有優勢。以「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石隆盛說,不僅增加風險等級,也會讓「風險管理」更形複雜,日後相關支出,恐怕會是另一筆費用。

石隆盛於座談會中舉出,博物館裝卸文物藝術品,基於安全的考量,除非是建物基地無法克服的狀況,否則卸貨碼頭都是設在一樓平面。(石隆盛提供)

還有,地下樓層的建築,成本遠高於地上樓層之外,空間高度也會因經費關係,典藏空間淨高只有3.3公尺,空間不足日後對於大型作品的典藏勢必會有問題,像林布蘭的《夜巡》、畢卡索的《格爾尼卡》這類大尺幅的作品,根本進不了北美館的典藏庫房。

新典藏庫房空間淨高只有3.3公尺,空間不足日後對於大型作品的典藏勢必會有問題。(資料來源/北美館公開閲覧資訊)

 二、  中山北路停車場入口規畫問題

近幾年台灣道路規劃,逐漸重視「行人」的安全和權益,一改過去以汽車為優先的思維。尤其台北市,一方面大力拓寬人行道、一方面提高停車費用,目的在鼓勵大家多多利用大眾運輸系統,不僅降低汽機車對環境的衝擊,也在提高行人的安全。

中山北路是台北市公認最適合人們散步的主要幹道之一,過去沒有天橋、沒有停車場出入口。這樣的珍貴傳統,即將在近年、以及未來,北美館周邊的中山北路人行道,就要被破壞了。

石隆盛指出,以目前北美館擴建工程中的公開閲覧資料顯示,停車場入口設在中山北路,也就是未來新館臨中山北路的30公尺人行步道上, 將橫切出寬16.3公尺的車道,阻斷行人前往新館入口的去路,顯然與近年道路規劃思維背道而馳。

石隆盛進一步說明,由於該地區的公有停車場,數量嚴重不足,未來北美館新館的地下停車場,勢必成為該地區民眾和公司高度使用的停車場。目前規劃的400個停車位,可流動性的有效車位,可能不到一半,北美館和鄰近爭艷館的停車需求,顯然無法被解決。屆時等停的車輛外溢,到中山北路的慢車道,將會對民族東、西路,中山北路車流造成影響。

如果再加上從民族東路出口離開的車輛,和準備前往中山北路入口的車流交會,擁塞情況也就會更加嚴重。(如下圖)

如果再加上從民族東路出口離開的車輛,和準備前往中山北路入口的車流交會,擁塞情況也就會更加嚴重。(石隆盛提供)

石隆盛強調,該案應重新思考並且即時修正,善用當地現有的交通號誌與標線的設計,停車場改從民族東路進出。由於民族西路往東的民族東路路段,各個路口,車輛不能左轉和迴轉,必須直行至民族東路,和新生北路口下的涵洞,才能迴轉,可提供等停的路段很長,可以有效消化車陣,降低對該路段交通衝擊。

而離開停車場的車流動線,石隆盛也認為,不會和進場的車流交會,可以避免相互阻斷的問題發生。(如下圖)

石隆盛強調,該案應重新思考並且即時修正,善用當地現有的交通號誌與標線的設計,停車場改從民族東路進出。(石隆盛提供)

三、新建館舍關於極端氣候的應變思維

石隆盛提及,近年來各地出現的極端氣候,頻率和規模都超越過往,現行城市的防災標準,已經難以應付這類型的災害。雖然理論上可以把防災標準,再往上提高,但是增加的成本將會非常可觀。或許,應該參考各國應對武漢肺炎(COVID-19)的態度,已不再以清零為目的,而是思考如何與病毒共存。

石隆盛強調,北美館擴建工程地下化,保留原本公園綠地的規劃,對於北美館日後要達成 2050 年的碳中和目的, 應該會有助益。但關於防洪的規劃設計上,石隆盛表示,擴建工程應該要有「適應」災難的應對思維,而不僅只是提高防災標準而已。

近年來各地出現的極端氣候,頻率和規模都超越過往,現行城市的防災標準,已經難以應付這類型的災害。(本刊資料室)

石隆盛舉例,預設有一天真的發生「洪災」,新建館舍的空間,規劃應該要能滿足下面的需求:

1. 展覽品可以在第一時間快速撤離到安全地點。

2. 機電設備可以有效被保護。

3. 洪水可以在最短時間排出,展覽空間得以迅速清潔、除濕、復原。

最後,石隆盛認為北美館擴建工程,相較舊館過去 30 年的考驗,勢必要有更大的韌性。以目前公開的資料看來,還是過於傳統和保守,有些規劃思維甚至還倒退,也不夠前瞻。 新的典藏庫房要不要有「數位作品的儲存的機房」如果有,那位於地下的典藏庫房,散熱系統則又是一大挑戰……。

ARTouch編輯部( 134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