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請問市長候選人1】針對台北市藝文政見,陳時中提5點打造「文化培力大投資」

【請問市長候選人1】針對台北市藝文政見,陳時中提5點打造「文化培力大投資」

【Questions for Mayoral Candidates 1】For Taipei’s Policy on Arts and Culture, Chen Shih-Chung Proposes 5 Points on “Investing in Cultural Empowerment”

繼上週呼籲台北市三位市長候選人應盡速提出台北市文化政策後,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競選團隊率先回應本刊之呼籲,以「文化培力大投資,文化首都向前進」為主軸,並以一 、「活化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促進其多元利用與再生創造」;二、「發展市民文化學習與文化培力機制」;三、「促進台北文化消費,並導入文化大數據,振興街區經濟」;四、「將『企業文化責任』列入市府興辦事業回饋機制之選項」;五、「媒合科技與文化,創造首都文化新能量」等五大要點為藝文政見骨幹,並於18日下午接受《典藏ARTouch》團隊採訪。

繼上週呼籲台北市三位市長候選人應盡速提出台北市文化政策後,2022年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競選團隊率先回應本刊之呼籲,以「文化培力大投資,文化首都向前進」為主軸,並以一 、「活化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促進其多元利用與再生創造」;二、「發展市民文化學習與文化培力機制」;三、「促進台北文化消費,並導入文化大數據,振興街區經濟」;四、「將『企業文化責任』列入市府興辦事業回饋機制之選項」;五、「媒合科技與文化,創造首都文化新能量」等五大要點為藝文政見骨幹,並於18日下午接受《典藏ARTouch》團隊採訪。

2022年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競選團隊回應本刊關於台北市長候選人應提出藝文政見之呼籲,於18日下午接受《典藏ARTouch》團隊採訪。(本刊資料室)

延伸閱讀│請問2022首都三位市長候選人,「藝術文化政策」為何長期缺席?

提高文化預算30%、推兒少「藝遊券」

陳時中強調,要把台北市文化易管轄的預算,從原本的新台幣46.6億元,提高30%,超過新台幣60億元,以凸顯首都台北市的文化活力與企圖心。除此之外,因應108課綱、鼓勵中小學生多元探索與自主學習心的教育方針。陳時中團隊表示,若當選之後將針對6到18歲兒童與靑少年,每人每年將發放1500元「藝遊券」。建議由老師、家長陪同或同儕結伴,參與不同文化藝術活動,或購買各類文化產品。這個構想,還考慮逐年擴大年齡層,嘉惠更多市民。

至於藝術系所學生,考慮比照維也納金廳的方式,以較低票價,吸引並鼓勵他們走進表演空間,例如聆賞音樂會、各種藝術展覽活動等,讓莘莘學子培養原音、原作的耳力與眼力,增益學習成果,也避免部分活動因票房欠佳、留下空位的浪費。

陳時中團隊表示,若當選之後將針對6到18歲兒童與靑少年,每人每年將發放1500元「藝遊券」。圖為2022白晝之夜現場孩童與裝置作品互動之畫面。(本刊資料室)

多元的藝文涵養淵源:逛史博館、聽戲曲也賞古典

除了提到文化政策與市政規劃之外,陳時中也分享他生命中的藝術文化經驗。他對藝術文化最深刻的印象,是就讀台北市立建國高中的時候,經常到國立歷史博物館。除了館前的花木扶疏,很適合轉換上課心情外,館內展覽也很是吸引人,碰到有人導覽,受益更大。這種寓藝於樂的教育訓練,對色彩造型,尤其歷史觀的建立,影響非常可觀。

至於音樂的接觸,是從地方戲曲開始。陳時中在台北大稻埕出生,後來搬到高雄苓雅,他住家接近菜市場,歌仔戲、布袋戲⋯時常到附近演出,對當時娛樂不多的年輕人來說,非常具吸引力,他有戲就看,逐漸入迷,戲裡戲外,增加了許多生活樂趣,和長輩聊不完的戲劇人生。

除了提到文化政策與市政規劃之外,陳時中也分享他生命中的藝術文化經驗。(本刊資料室)

西洋古典音樂則得力於父執輩的牙科醫生江宗裕的啟蒙。江宗裕留學日本,頗有日本名士派之風,喜歡古典音樂,一路收藏許多昂貴原版音樂,除了自己欣賞外,也非常樂於分享同好,尤其帶領年輕世代。在那個智慧財產權不盛行的年代,他轉錄成卡帶,並加註解說,分送好友。父親總是與全家大小一起欣賞。這樣的潛移默化,讓他很早就養成聽古典音樂的習慣。

陳時中的父親陳棋炎,在台大法律系任教。有天父親的朋友孫曉鐘夫婦,到家中作客,一進家門就察覺他們家有許多古典音樂錄音帶,隨時播放古典音樂。孫曉鐘本身學經濟,年輕時因為喜歡音樂,靠家教賺錢,然後到師大去拜師學鋼琴,最後也成為知名鋼琴家。他熟悉古典音樂,當知道老朋友的兒子陳時中喜歡古典音樂,而且程度不差,很是訝異。孫曉鐘夫婦在交頭接耳下,直接反應是,眼前愛聽古典音樂的大男孩,不會變壞,因此,對陳時中留下良好印象。

孫家大女兒孫琬玲,主修大提琴,在台藝大名列前茅,當年畢業音樂會,演出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的經典名曲《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孫曉鐘夫婦邀請陳時中全家去欣賞,陳時中對該曲本來就很喜歡,又逢父執輩女兒的畢業音樂會,席間地聽得陶醉不已,果然,一見鍾情,結下日後好姻緣。陳時中對音樂家太太孫琬玲十分敬重,也知道音樂人必須不斷精進琴藝,同意孫琬玲赴巴黎深造,由他父代母職,照顧家中兩位小孩陳思元與陳彥安,留下佳話。其後,孫琬玲更曾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大提琴首席。

陳時中對於專業樂團不只在心情上愛烏及屋,他也認為首都城市一定要有讓專業樂團持續精進的機會。為了讓樂團與時俱進,他希望積極改善樂團環境,提升樂團士氣,同時,在曲目的豐富上,除了依循傳統與經典曲目之外,他也希望鼓勵作曲,並讓更多台灣在地民謠,能改編入樂。

地方藝文館舍公共工程:預算從寬、監督從嚴

這個角度,不禁令人想起台北市音樂圖書館(簡稱「音圖」)。在歷經4次流標,於日前以標金無上限的方式,匆忙發包,由大元建築師事務所,以新台幣61億元的設計標勝出,比起第二名的劉培森建築師的新台幣74億元,相差13億元,這個巨大落差,成為相關業界的熱門話題,大家十分擔心未來工程發包,會困難重重,或帶來預算失控隱憂。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近來的估算,今年台灣人均GDP將由33,140美元(約新台幣105.6萬元)成長到35,510美元,更將在明年突破36,000美元。陳時中以此數據表示,台北市今非昔比,對於政府公共工程的態度,應預算從寛、監督從嚴,以免因為過度縮減預算,最後讓得標者東縮西減,造成品質不良,或工程延宕,甚至於日後變相追加預算,那樣的損失更大。例如他同樣重視的音圖一案,不管是音樂廳或圖書館,都牽涉到高度專業。

除音圖之外,也不能不提到北美館擴建工程之進度。目前已進入地上物拆除開工,未來如何協助北美館,管控施工品質與進度,不能背離北美館使用單位的功能需求。至於北美館人員組織的壓縮,館長位階過低,預算支用,受限太多,陳時中除了表示會再與相關人員研究了解外,他也在幕僚補充報告下,了解未來行政法人化,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可以為北美館解套,他會敦促北美館團隊,預作準備。

北美館王俊傑館長表示,作為全臺歷史最悠久的現當代美術館,新園區的拓展也標誌了臺灣美術館的關鍵時刻,「齊備公共性、關照生態面的計畫,亦將提供新型態作品、跨領域展演醞釀與實驗的場域,不僅是建築層面的拓展,更是向國際及未來藝術趨勢邁進的重要一大步伐。」(本刊資料室)
至於北美館人員組織的壓縮,館長位階過低,預算支用,受限太多,陳時中除了表示會再與相關人員研究了解外,他也在幕僚補充報告下,了解未來行政法人化,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圖為北美館擴建工程開工典禮現場一隅。(本刊資料室)

延伸閱讀│打開「封閉式競圖」的公共性,反思評審與發包機制之下的標案心理學

高度關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活化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

除了大型藝文機構公共工程之外,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目前由市府分支出來,協助管理相關的18個臺北藝文空間,陳時中也已列入高度的關切中。

陳時中表示,活化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促進其多元利用與再生創造,事不宜遲。有形文化資產包括古蹟和史蹟、歷史和紀念建築、聚落街區、考古遺址、文化與自然景觀等;無形文化資產則涵蓋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與技術、口語吟唱傳承、民俗祭儀與節慶、各族群傳統知識與實踐。

台北是一個歷史悠久、多元發展的城市,擁有相當豐富且重要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首都市長對待文資的心態與做法,必須要對歷史傳統更謙卑、對未來發展更前瞻。文資不只是需要傳承維護的老事物,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調查投入,然後透過教育推廣,讓市民大眾都能持續再發現文資的意義與價值。

據此,所謂文資的活化與再利用,也不只是整修空間建物使之變成遊憩消費商場,台北要有更具多元利用、指標性的文資公共建設,將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加以結合,讓市民留下集體記憶與認同,外來訪客也因深刻歷史再造場域,引發感動情愫。

延伸閱讀│【蕭文杰專欄】失敗的文化運動:台北市老房子運動

促進中央與地方藝文發展的良性溝通:C-LAB與空總舊址開發案

提到文資的活化再利用,不免關心到空總舊址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 的都市計劃地目變更案,陳時中認為,主管都市計劃的市府,應該坐下來,好好傾聽文化部的規劃需要,大家都是在為國家做事,只要對台北市發展,台灣老百姓有益,就沒有什麼好堅持。更何況根據相關法規,只要不是作為商業利益使用,公部門與公部門之間,並不需要堅持40%的回饋。陳時中說,他喜歡溝通,凡事講道理,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根據都市計劃通盤檢討規章,文化部直接向台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提案申請,由於未來空總開發案,並非屬私人企業營利性質,調處回饋比例,並非限定在40%。未來的市府團隊,應和文化部,依開發內容的公益性,作回饋比例的調處。

根據都市計劃通盤檢討規章,文化部直接向台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提案申請,由於未來空總開發案,並非屬私人企業營利性質,調處回饋比例,並非限定在40%。圖為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2022「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開放工作室一隅。(本刊資料室)

除此之外,社會人士期待的動漫中心、文創中心,還是藝術界在推動藝術稅改時,期待作為藝術拍賣、交易中心,文化部必須統籌各方意見,作成最後決策,一旦提出明確用途,市府就沒有卡關文化部的問題。空總既然明定作為藝文空間使用,未來不管選擇那一種藝文型態,對台北市而言,都會帶來外溢效應,站在市府立場,必然樂觀其成。

陳時中同時表示,不只空總舊址開發案要好好思考,他知道台灣擁有許多世界級的實力藝術收藏家,不少身兼企業主的收藏家,籌備興建私人美術館已久。近幾年,不管是順天集團,或前輩藝術家洪瑞麟子嗣,把珍貴畫作,捐贈回台,都令陳時中感佩不已,也給國內美術館極大鼓舞,未來市府在法規尺度允許的前提下,願意全力協助。而這些台灣的收藏軟實力共同心聲,是他們願意出錢出地出作品,只是希望市府在法規上放行,或代覓合適的公用土地,讓那些價值連城的藝術品,能留在國內,供全民共賞。

發展市民文化學習,打造文化培力機制

另外對於打造與發展市民文化學習,以及文化培力機制,陳時中興趣盎然,他認為值得全面推動。

陳時中說,文化與時俱進,不只是傳統上的認知範疇,還有更多可能性,而文化素養的學習,與各種文化創作技術的培植與提升,不是只對於文創產業,或從事相關工作的人來說很重要,其實更是一個現代城市所有產業,升級或轉型的基礎。台北作為文化首都,未來應更系統化地鼓勵各界興辦文化教育課程,提升市民自主學習風氣。

陳時中競選團隊特別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小而美、小而鋭利的發展成果,作為未來台北市推動的參考。斯德哥爾摩透過音樂輸出、文化工作者,以螞蟻雄兵方式,引領歐洲文化,成為科技創新的重鎮。當地市政府積極扶持文化中介組織與教育機構、鼓勵市民培養新的文化興趣進而投入學習。「市民文化培力」的政策機制,不僅刺激且滿足了整體城市文化消費的需求,同時也擴大跟深化了城市文化產業的供給,乃至能進一步連結新創產業的活力發展。

對於促進台北文化消費,有過疫情指揮經驗,政府在疫情期間,發放消費券,藉以振興經濟,成果不差。陳時中基於同樣的方法基礎上,認為如果把台北市文化消費,導入文化大數據,必然能振興街區經濟,活絡及造福民生。

「市民文化培力」的政策機制,不僅刺激且滿足了整體城市文化消費的需求,同時也擴大跟深化了城市文化產業的供給,乃至能進一步連結新創產業的活力發展。圖為「開拓動漫祭」於台大體育館會場一隅。(本刊資料室)

在陳時中的台北市藝文政策規劃中,未來市府也將導入更跨域的數據研究,讓文化從創作、生產、流通到消費等各環節,都能提供不同領域可做參考連結與延伸應用的有效資料。同時,也透過特色文化的展現,讓城市不同街區的獨特性與認同感更加鮮明,進而作為街區經濟振興的推動基礎。

陳時中具體說明,未來首都政府將推行「市民文化認同卡」(實體卡片和行動載具),一方面作為市民在日常生活,進行各種文化消費的紀錄參考與點數累積,讓從事各項文化消費的累積點數,可以抵換其他文化消費折扣。 另方面,也可以讓市民從事文化活動的大數據,在確保隱私權益的前提下,能被廣泛蒐集,並進行分析,據此建構一個更活絡且多元的文化生態系,使文化發展,更貼近市民的生活與想望。

此外,因應108課綱鼓勵中小學生多元探索與自主學習精神,台北市將針對6至18歲兒童與青少年,發放每年1,500元之「藝遊券」,也是成為若有機會當選、為台北市民服務之後,北市府的當務之急。陳時中信誓旦旦,一定要繼續擴大年齡層,讓更多市民透過學習,脫胎換骨。

從企業社會責任到「企業文化責任」

台北市最大的特色就是民間豐沛的藝文能量,以及林立具備國際視野的企業。陳時中藉此希望將「企業文化責任」列入市府興辦事業與回饋機制的選項。

他表示,永續是當前所有企業的普世追求目標,有別於過去以獲利為單一指標,全球城市與產業發展,愈來愈關注ESG(環境、社會、治理)三大面向。在這個基礎上,文化也將成為連結這三個面向的媒介與方法。換句話說,與「企業社會責任」同等重要而並駕齊驅的,未來將含括「企業文化責任」。

文化也將成為連結ESG(環境、社會、治理)三大面向的媒介與方法。換句話說,與「企業社會責任」同等重要而並駕齊驅的,未來將含括「企業文化責任」。圖為忠泰美術館「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藝術家高德亮導覽現場。(本刊資料室)

陳時中強調,未來市府,一方面會給予企業獎勵,促使其運用多元文化元素、媒介與技術,履行社會責任、推廣社會公益與環境保護,甚至透過設計導入來支持企業轉型。另方面,則應給予企業機會,希望其在參與政府興辦各項公共事業時,能將企業文化責任納入回饋機制之選項。

陳時中舉例說明,高雄市街道家具在BOT之後,要求廠商認養一個城市光廊的舞台表演,一年提供新台幣600萬元,台北也可以引援參考。過去也有過案例,一個公辦都更案,要求開發商回饋古蹟修復,結果順利如願,而回饋方式,可以很多元,項目琳瑯滿目。未來陳時中希望把回饋要求,加以制度化,讓雙方都瞭然於心,並心悅誠服。

媒合科技與文化

陳時中也注意到媒合科技與文化,可以創造首都文化的新能量,他要列為文化施政重點。首先,陳時中希望導入數位科技,讓「文化探索與學習」更系統化、便捷化。再者,未來市府將整合並建置一個首都藝文E化平台,連結串流官方與民間現有各類展演、評論與延伸探索路徑。陳時中認為,這種作法,不僅是單純的網路宣傳行銷,更讓各種文化參與,不至於停留在走馬看花、而能更深廣地產生後續效應。

也就是說,陳時中希望透過該項工作,讓首都各種文化活動的辦理和消費,與文化探索的需求和滿足,整個連動起來,讓「文化產製與消費」更面相普羅大眾。他認為文化探索不只會刺激文化消費的需求,也會擴大文化生產的供給力。未來市府會透過各種政策工具,鼓勵並培力市民「人人都能做文化」,並養成DIY文化創作的興趣。

陳時中希望導入數位科技,讓「文化探索與學習」更系統化、便捷化。圖為2022臺北數位藝術節展場一隅。(本刊資料室)

陳時中總結指出,未來市府不僅該強化、整合既有的體制內外相關教育資源,也會積極引進新科技導入北市各文化場館,透過線上線下虛實整合的智慧型資訊服務,擴增多元的學習現場與實作體驗。

眾所皆知,陳時中是台北醫學院畢業,曾開業當牙醫師,進入公務體系,出任衛福部長。他大都扮演「醫人」的角色,對於未來如果轉換跑道,入主市府,「醫人」之外,還要擴大「醫心」的精神面。為了展現泱泱大台北的氣勢,台北市藝術文化的推動,有如箭在弦上。

在前兩年疫情最嚴重時,陳時中總是不眠不休,處理疫情大小事情,曾被公推為「鐵血部長」。這回倘若有機會,領航台北市向前邁進,陳時中以「文化培力大投資,文化首都向前進」作為市鎮主軸,有望繼「鐵血部長」之後,再下一城,成為「鐵血市長」,各界都在看。

(責任編輯:陳晞)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82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