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舉辦的2024「堤頂之星2.0」藝術徵件計畫邁入第三年進程,本屆視覺藝術類的年度策展人由國立清華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張晴文擔任,以「永續×環境×想像」為策展計畫的徵件主題。
連結校園課程與社會接軌
自2020年轉型的徵件計畫將對象設定為大專院校視覺藝術相關系所學生以及畢業三年內的年輕創作者,反映出基金會傾注對新生代的支持。就張晴文的觀察,現在的學生除了關注自身創作發展之外,也樂於觀察他人作品或進行策畫,對於實踐自我的途徑有更全方位的整合思考,並不會斷然設限自己是藝術家或策展人。儘管目前作展覽已能以各種形式或替代空間來呈現,但支持展覽得以成形的經費、系統以及資源,對學生而言仍是比較難以取得的。因此,通過「堤頂之星2.0」這樣的第三部門提出豐沛資源、有系統且長期扶持有志於此的青年學子,這種產學合作的概念得以讓學院當中的策展課程有機會與社會活動和價值再進行結合,讓藝術實踐不是只在象牙塔內或仰賴學校資源作內部流通而已,是張晴文相當期待與肯定的效益。
隨著學生能獲取知識的外部管道與內容變多,學校在知識傳授的功能很容易被取代,張晴文也直言,老師在教學上也勢必有所調整而更著重於經驗傳授、實務交流以及社會的連結,才能誘發更高的學習關注。而所謂的連結,並不僅指畢業後進入職場、或是在展覽現場與觀眾交流的互動,而是要讓學生在校園時就意識到自己與社會有密切的關聯性,這可能也因而影響他們在掌握藝術專業的想法、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建立。尤其教育部在2018年啟動「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鼓勵大學師生主動發掘在地需求並透過學科專業打造改善或提升狀況的執行計畫,建立積極正向的交流;然而,藝術科系的課程屬性在相較之下,其實並不太容易轉換為應用或實作型計畫予以落實。觀察到這個情況的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黃巧慧也表示,由前國家文藝基金會林曼麗董事長主導轉型的「堤頂之星2.0」,即期許該徵件計畫能回應當代藝術實踐與公共性的精神,跨越公部門補助的侷限,和藝術校院既有的教學系統作搭配或相互輔佐,讓老師引領學生嘗試更具實驗性的策展計畫;就藝術科系師生而言,或許能以社會關懷的層面切入以連接與社區的接軌或協作。
以藝術觸發環境永續意識
關於年度主題「永續×環境×想像」的訂定,張晴文表示在構思時並沒有刻意要延續前兩年「智能城市」、「記憶與認同」的主題;不過,每年的徵件脈絡都是探討大眾在環境當中所面臨的新困境或改變,仍有相互呼應與拓延。而聯合國在2015年提出的17項「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是她在思考本屆主題的出發點,儘管SDGs的目標涉及各個面向,但要改善這些項目的根本條件都奠基在環境狀況;如氣候問題已成為普世人類最有感且休戚與共的責任,更在近年大力提出許多倡議與措施。而針對永續議題與環境保護的認知與意識,許多學校都有專責單位設定相關的執行目標以落實SDGs的項目。「以我作為年度策展人而言,能夠結合校園並且與社會有所連通,確實可以透過教學作為深化的契機。」
再者,永續與環境的問題意識也已在許多大型的雙年展被討論,反映藝術圈對此議題的高度關切。何況永續並不只是著眼於當前的狀況,更必須用長遠的視野來觀察與考量未來世代的需要,因此年輕的創作者又是如何以藝術的向度與思考來審視與回應這個全球議題,基金會也很期待透過這次的徵件計畫看見他們的紛陳表述。
儘管主題聚焦在環境議題,但張晴文也強調這並不表示徵件計畫都必須明確對應如何實現這些目標。而且,「環境」並不僅指所謂的物理環境,現代人的生活已相當大程度地涉入網路世界,數位環境當然也能納入討論範疇,只要是在此光譜之下都可提出相關策劃。因此,「想像」是徵件計畫中更希望被凸顯的面向,因為藝術並不是科學實驗或數據驗證的覆核工具,亦不被要求必須達到具體的改善效益,但是透過藝術的向度,以當代藝術作為一種跨界整合的參與或回應方式甚至是啟發,同樣能展現出帶有社會責任的實踐意義。
從校園走向公眾
而在徵件期間也會舉辦「策展人培力工作坊」,除了有年度策展人闡述徵件主題的意旨,亦特別邀請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認證永續管理師張芷文講述ESG的核心理念與策略制訂等觀念建置。此外,東海大學美術系所助理教授暨策展人蔡明君與獨立策展人林裕軒也會擔任講師分享相關經驗;畢竟在理念發想之後,更重要的是如何執行與落實。學員需分享自己的策展計畫但不必然是符合徵件主題的提案,講師也都會提供建議使其內容更具可行性。
最終審查入選的策展計畫,除可獲得最高20萬元補助外,也能在正式展呈之前持續與年度策展人進行討論諮詢,以利成果更臻完善。總的來看,「堤頂之星2.0」不僅提供落實展呈的舞台,在過程中累積的經驗值比起單純的獎補助也更具實質助益。
張晴文表示,現階段的展覽已推進校園,她更期許能再從校園走向城市以形成更大的擴散與擾動。以她任教新竹所觀察的地緣關係,由舊建築活化再利用的新竹鐵道藝術村很適宜作為深入校園以及連結社會的雙向延展之起點,不僅有在地民眾的情感連結,更是熱門的親子共遊景點,若將展覽與推廣教育活動導入,能觸及到更廣泛的公眾群體。而黃巧慧也以三部曲來形容「堤頂之星2.0」的演進,有彈性的經由年度策展人的經驗與提議;從首年的倡議推廣,第二年進入校園與師生和課程產生連結,而第三年更有望拓展至公共場域,逐年成長的計畫也為年輕創作者展開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