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今年邁入第25週年,以展覽作為回望的節點。身為長期關注藝術與教育現場支持者的基金會,這次將展覽目光聚焦於藝術產業中一群經常被忽略卻不可或缺的角色——藝術行政、策展協作與製作實務工作者。所謂「支持」,不僅止於資源提供,更在於是否能與現場同行,理解那些日常中無聲的投入與選擇。展覽「作為夥伴的我們」並非獻上答案,而是將這份關係可視化、共享出來,作為對這個產業最深的致意之一。
「文化從業人員的努力,應該被看見。」
在2025「堤頂之星2.0」頒獎暨年度邀請展「作為夥伴的我們」開幕典禮致詞中,王道銀行榮譽董事長暨基金會董事長駱錦明,回顧了財團法人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的創立與轉型歷程。基金會源自1999年臺灣工業銀行的設立,於翌年成立見證並積極參與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從萌芽到轉型的發展脈絡。創立以培育青年創業精神為宗旨,推出創業大賽等系列計畫,不僅鼓勵學生跨領域合作,亦與社會菁英對話,奠定創投教育的基礎。

然而,當基金會於2008年遷入內湖總部大樓,駱錦明開始重新思考社會責任的面向。他直言:「臺灣的經濟雖然不錯,但文化氣質的提升仍然不足,藝術工作者長期被忽略。」他指出,與其他國家相比,臺灣對文化從業人員的肯定相對稀少。「我們常看到其他國家對藝術文化的高度重視。例如日本頒發天皇勳章給林曼麗老師;法國文化工作者也享有高度尊重,常獲各類榮譽勳章;歐洲多國更是以國家力量扶植藝術人才。相對地,在臺灣,很少看到藝術工作者獲得總統勳章。文化從業人員的努力,應該被看見。」

延伸閱讀|共創才有更美好的雙向交流:專訪臺灣首位藝術領域獲旭日中綬章獎者——林曼麗
延伸閱讀|藝聞摘要:國美館館長陳貺怡獲頒授勳
於是,基金會自此將重心逐步轉向藝術與文化推廣,活化總部一樓的藝廊與音樂廳空間,成為青年藝術家與音樂人得以初登場域的舞台。他也重申王道銀行利他圓己的價值:「金融業不應只是處理金錢,我們也要培養文化氣質,回饋社會。」
編織支持系統,以點點星光匯聚成浩瀚星河
2022年,將「堤頂之星」選拔計畫更具系統性與未來性。於是「堤頂之星2.0」計畫正式啟動。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黃巧慧補充道:「相較於過去以個人為單位的補助形式,2.0強調的是計畫導向、團隊合作與跨領域參與。」

2025年適逢基金會創立的第25週年,也是「堤頂之星」計畫的第15年,基金會邀請年度策展人蔡明君重新構思主題方向。將目光由舞台上的藝術家與音樂家,轉向那些支撐整個舞台的人群:無論是策展人、教育推廣者、行政執行者,又或者是布展團隊……這些幕後工作者雖非藝術創作者,卻構成了藝術生態中不可或缺的「支持系統」。
因此,2025年度的策展主題定為:「作為夥伴的我們」。這是一場關於位置與關係的反思:「誰是我們?誰是夥伴?我們能否成為彼此的夥伴?」黃巧慧進一步指出:「這次我們不只是想展出藝術作品,更希望透過策展的反思過程,重新盤點基金會過去25年所累積的資源與角色。」
「對許多年輕藝術家來說,他們或許還不是那顆閃亮的星星,但如果有機會站上舞台,就是一種重要的開始。」她強調,基金會的目標不只是提供一次性的補助,而是建構一個健全且可持續的支持系統,陪伴藝術家走得更長、更遠。「未來會有更多星星匯聚,形成一條耀眼的星河。」她如此展望,「在這星河裡,我們不只是支援彼此,而是發光、發熱,互相溫暖。」

畢業了,接下來呢?沒有成為藝術家的人要往何處去?
在這個構思之下,「堤頂之星2.0」的徵件主題「支持系統:關於展覽策劃、製作及其相關的種種」,由曾任東海大學專任助理教授、現為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副館長的獨立策展人蔡明君,協同東海大學美術系藝術策劃與管理組研究生賴佳琳擔任協同策展人。

蔡明君以其作為東海大學教授的教育者身份觀察到,許多年輕創作者在畢業那一刻,迎面而來的並非自由創作的喜悅,而是一種斷裂的現實感:「今天畢業了,不再是學生,接下來呢?」學院與產業之間的落差,往往在那一瞬間具體化。而對她來說,這個展覽的發想,其實早在2016年便悄然萌芽。當時她受邀為《典藏・今藝術》撰文,主題即是藝術行政工作者的過勞問題。這群人是藝術產業中最常與人接觸、卻最少被看見的角色。他們承擔的壓力與專業,在展覽告一段落時常被忽略,行政也成為藝術圈中流動率最高的職位之一。
這些經驗與提問,逐漸累積成「作為夥伴的我們」這個展覽的基底。「支持系統」的初衷便是希望關注那些不會出現在主視覺與展牆上的人名:他們從哪裡來?如何養成?為什麼仍選擇留下?而這些「不在前台」的工作者,也正是藝術產業得以運行的關鍵結構。

「夥伴」怎麼交織?橫跨兩個展場的六組計畫
展覽「作為夥伴的我們」共展出六組計畫,分別於兩地呈現:其中四組於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展出,兩組於王道銀行總部藝廊展出。並且於展覽初期即邀請視覺設計師蔣婷雯全程參與,以此打破展覽慣見的分工慣性,也就是設計師往往在開展前匆匆介入,僅作為視覺包裝的技術角色,但在這次的計畫中,「設計」被視為展覽語言的一部分,詮釋這個計畫的策略與邏輯同步生成,而成為入展所見的第一「門面」。
展覽籌備期間總共進行近50場線上討論,從案例交流、關係爬梳、內容生成到展示轉化,建構出每一組作品的方向與形式。並且在展場中繪製出一張龐大的合作關係圖,視覺化呈現所有參與者之間的實務鏈結與角色交織。這些支持藝術運作者,往往同時是行政、創作者、研究者或教學者,也正反映出當代藝術產業的真實樣貌——一個以靈活、跨域、共作為核心的「實踐日常」。

王道銀行藝廊展出兩組計畫,分別由劉于瑄與李京樺策劃,他們皆是「堤頂之星」計畫過往的受補助者,此次受邀回歸,以自身在藝術現場的經驗出發,邀請夥伴共同構思一場從「支持系統」出發的展覽回應。劉于瑄邀請了社會心理師甘填,以一種細膩而真誠的語言,回看自身在展場中不斷切換角色的歷程。她以「葫蘆孔」這個在掛畫時,用來為畫與掛鉤中間定位的孔洞作為發想意象,為產業工作者找尋「定位」的方式。她們試圖問出這樣的問題:「當我不再只是創作者,我是誰?當我在別人的舞台上支撐、協調與照顧,這樣的勞動是否也該被看見?」

李京樺則邀集於藝術產業工作的周宜蓁、紀承璇與邱怜禎作為合作夥伴,以訪談的形式,探討進入「藝術」的契機,闡述自身在產業中所遇到的掙扎以及自我定位,再連結工作中會遇到的合作者,不斷擴張工作產業網絡,以此揭示藝術生產背後的互助網絡。兩組計畫的作品雖未事前串聯,卻自然交織出一種共振——她們都觸及了在展演體制中長期被忽略的問題:協作關係的權力分配、情感勞動、無名付出,以及「不是藝術家」的我們,如何定義自我的身份。

在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的部分,劉欣宜(阿嵐)作為從創作者轉向展覽技術實踐者的工作者,邀請陳如瑩、梁軒睿、林政祐、葛大乗、何紹源、蔡侑辰以及陳韋綸,七位幕後夥伴共創。透過兩件物件描繪自我:一是日常使用的工作工具;一是象徵自我的隱喻物。有人成為紙膠帶,總在無聲中補綴;有人選擇捲尺,時刻伸縮應對,紀錄場域邊界。他們或許無名,卻是空間變形與展示生成的實踐者。此外,陳韶微則聚焦美術館中容易被忽略的現場角色,即清潔、保全、志工與導覽員,重建一處看似真實的儲藏室與志工休息區,藉此喚起觀者對「後台」的注視。當一場展覽看似有序地開展,其實是許多看不見的手與步伐,共同維持著藝術的日常秩序與運作。


另外,值得注意得是,許佳安與吳梓和共同創作的《重新愛上美術館之旅&藝術傷病防治俱樂部》,以診所作為空間意象,回應藝術產業從業者常見的倦怠感。面對許佳安的「我再也不想看展覽了」,兩人設計出一套針對藝術疲勞的藝術傷病測驗,並結合團體對話與行動療癒,試圖在彼此傾聽與共感中,重新召喚對藝術最初的熱情。整體空間如同一次心理諮詢,也是一場為產業倦怠所設的集體修復行動。張育嫣與王雅璇則是聚焦於臺灣藝術產業中的「標案制度」。兩者對於所謂「甲方」、「乙方」的權力結構,提出兩個業界常見的荒謬期待:「通靈」與「用愛發電」,以此拆解不對等合作中的語言與結構,提出制度反思與合作可能的具體實踐。


想像、支持與實踐,「堤頂之星2.0」的下一步
2025年「堤頂之星2.0」徵件計畫已公布年度入選名單,鼓勵年輕藝術家跨領域共創,透過藝術回應社會現場。今年度視覺藝術類最終選出三件作品:《合作與和做》、《HOMO ANIMALIS 動物人:成為動物》與《在路上》,將於六月下旬起於王道銀行藝廊展出。音樂展演類則共有八組入選,包括《吹響古典童話》、《NOI擊樂二重奏》、《光》等多樣形式,涵蓋古典、國樂、爵士與跨界演出,六月中旬於王道銀行音樂廳登場。跨領域表演藝術類則選出《無名者的八種練習》與《遊園共夢》兩件計畫,將於九月下旬發表,反映「堤頂之星2.0」支持創作者於實踐中交織想像與當代語彙的核心精神。



作為夥伴的我們
展覽日期|2025/4/28-6/13
展出地點|王道銀行藝廊(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二段99號)
展覽日期|2025/4/7-5/3
展出地點|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台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 人文大樓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