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季,世界看似已要擺脫疫情的多年陰霾,歐洲各個重要雙年展遍地開花的展開─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件展、柏林雙年展、今年落腳科索沃的歐洲宣言、伊斯坦堡雙年展等。疲於奔命移動的同時,一個位於義大利北方多洛米提(Dolomites)高山上,規模小得多的雙年展正同時進行著。遠離各個藝術生產重鎮,以一種更輕盈卻更開闊的姿態,在近年來逐漸成為歐洲眾多雙年展中綻放光彩的異數。
蓋爾迪納雙年展(Biennale Gherdëina)成立於南提洛州(South Tyrol)的小鎮Val Gardena,位處在多洛米提的中心,是聯合國世界珍貴自然遺產(UNESCO)場址,擁有18座3,000公尺以上的山群,白色岩石尖塔高聳入天的奇特自然風貌,讓愛好滑雪、登山的旅人趨之若鶩。而彷彿刻意與以藝術節刺激觀光的操作反向般,這個雙年展的成立與運作,很大的原因是期望能挖掘觀光勝地表層之下豐富的生態與文化歷史。
在這裡成長、定居的雙年展總監朵瑞絲.蓋塔(Doris Ghetta),帶著很具感染力的熱情介紹深愛的家鄉,「幾世紀以來,這裡的人類與山、河與風等非人物種,在充滿力量的自然裡彼此緊密連結,造就了一個充滿故事、神話與童話的傳統。這裡也有高度的語言多樣性,除了義大利文、德文,還有如今只存在這個區域少數村莊的羅馬方言拉定語(Ladin)。」她特別強調此地悠遠的木雕傳統,與曾行遍世界各地販售工藝品的遷徙經驗,為這個看似遺世獨立的山谷注入了豐富多元的能量,也因此養成對外界、他者與未知的高度開放性。
蓋爾迪納雙年展起始於2008年,當年歐洲宣言展落腳South Tyrol,帶動了該區許多包含蓋爾迪納雙年展在內的新興藝術組織。從首屆只有五位當地的雕塑藝術家,隨著每一屆陣容慢慢成長、國際化,雙年展也從關注當代雕塑擴及到地質語言、複數性、生態永續等兼具在地與全球性的議題。
蓋塔表示,每一屆的雙年展策展人在提出主題之前,會來到這裡探索生態景觀,和當地植物、古生物學家與語言學等領域專家會面交流,盡可能熟悉在地脈絡,而受邀的展出藝術家也有很高的比例會來到這裡,提出現地創作的計畫。「在人與故事、神話、語言、傳統彼此交換的過程中,形成包容不同的想法、感受與視野的一張網,是這裡的社會發展很關鍵也很珍貴的一環。」

與非人、萬物一同調頻
此屆展覽「Persones Persons」的策展人之一為義大利裔的露西雅.皮特羅斯蒂(Lucia Pietroiusti),長年關注藝術與生態的交會處的她,也是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ies)總體生態(General Ecology)計畫的發起者,2019年於立陶宛國家館策劃的「太陽與海洋(碼頭)」(Sun & Sea [Marina])以深刻的表演回應氣候變遷,獲得當年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另一位策展人菲莉帕.拉莫斯(Filipa Ramos)另外有作家的身分,亦長期投入研究當代藝術如何促成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兩人的合作並非首次,2018年曾共同策劃藝術人文與科技節慶「 The Shape of a Circle in the Mind of a Fish」,2021年也共同策劃上海雙年展「水體」(Bodies of Water)。
「Persones Persons」展覽立基於兩條體現生態關懷的主線:其一是由近年成功替森林、河流爭取法定權利的幾個重要里程碑出發,鼓舞從人與物二元劃分的西方思想中脫困而出,以藝術表現爭取對地球上更多樣的非人(non-human)的人格與權利的肯認。其二則是回應當地的季節放牧傳統,追溯移動與遷徙的路徑,留心人類、動物、植物與物質關於過去與未來的記憶,以及彼此互相影響互相形塑的關係。
筆者造訪雙年展之際已是冷冽的零度低溫,這段時間,健行登山的遊客剛離開,滑雪的季節也還未到來,原本喧騰的小鎮暫時恢復悠閒的日常風情。搭上纜車,海拔三千公尺處的UNESCO瞭望點被高聳的白石山脈環繞著,腳下的雙年展猶如星叢般,聚集於1,236 米的奧爾蒂塞伊(Ortisei)、1,428米的聖克里斯蒂納(S. Cristina)與1,563 米高的塞爾瓦加爾德納(Selva Gardena),三個沐浴在藍天與日光下的山谷小鎮,再從老飯店、古堡、小鎮的街上,向外向上蜿蜒至更高更深邃的小徑與森林。

沿著塞爾瓦加爾德納的Vallunga綠草如茵的小徑走著,在山谷的陽光與陰影、群木與石頭的交會處,迴盪著Hylozoic Desires的聲音作品。由藝術家與詩人希瑪利.辛格.索恩(Himali Singh Soin)與聲音藝術家David Soin Tappeser搭檔,延續著自2019年開展的跨領域長期系列作品「我們相應如是」(We are opposite like that),以女性視角投射兩極的殖民歷史、神話、融冰的另類觀看,在南北地理的理性對稱之間攪動顛倒、雜訊與迷航的亂流。此次藝術家的開幕演出,化身為全球遷徙路徑最長的物種—北極燕鷗,在七個場景的詩篇中,訴說著漂浮、集體、非線性的生存故事,其朗誦的回音也在山谷與各式生命共振著。

幾公里外,建造於17世紀的加爾德納古堡因為有多個魚池,德文名稱為「Fischburg」。其中一個池子承裝著藝術家雙人組「利維塔.科恩和圖爾.范巴倫」(Revital Cohen & Tuur Van Balen)的作品《蒼白》(Paleness),作品直接回應有蒼白山(Pale Mountains)稱號的多洛米提山脈,以及在地球上有四億萬年歷史的馬蹄蟹,其身體如何與這座山相連—在百萬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滿布珊瑚礁的熱帶海洋。猶如失去海洋的山脈頓失血色般,這個困在陸上的古老物種,如今也因為其藍色血液有科學製藥價值而面臨瀕危命運。當藍血消失,池子中生命之乳的白色波光中,也映照出牽連其中的我們的臉。
以具身性、內在感受來忘卻知識(Unlearning)並抵抗
除了奧爾蒂塞伊鎮上的Sala Trenker與Ladinia飯店是室內展場,多數的作品皆是在戶外,需要大量或步行或搭車的移動,當身體在海拔兩千米的高度穿梭,觀眾的觀展體驗中便不可能將天氣與溫度劇烈變化下的體感阻隔在外。策展人順水推舟操作一場感受的盛宴,多件作品鼓勵用身體思考,鼓勵對周遭環境的觀察與關係建立,例如Vallunga谷地中,芭芭拉.甘泊(Barbara Gamper)以一系列圖樣旗幟與線上走讀聆聽,引導展開身體的流動與多孔性,學習所在環境的歷史,進而跨越藩籬與非人物種連結。艾力克斯.切凱蒂(Alex Cecchetti)則克服許多表演創作只能在藝術家在場之際(通常只在開幕)才能彰顯作品能量的困難,在四個月的展期間,訓練了一群嚮導帶領每周兩次、與觀眾一對一的山徑行走體驗。在行走途中,無法彩排的自然互動,允許跳脫既定腳本設定,甚至僅是一段留白的聆聽寂靜的時空,都讓藝術家想傳遞的精神性、生態敏感力與多於人(more than human)的詩意,更可直接立體地融入每個參與者的身心。


在許多觀展時刻,會同時體驗到作品與所在的自然關照著身心,讓內在有所修補、休息,更甚至認為,我們是否是為了追逐藝術,來到這個本來或許不需要藝術的地方,被自然療癒。這樣的脫鉤,不正也激進回應著面對生態危機的各種理性討論,因為壓抑著欲求,檢討著不正義,而總是充滿憤怒與悲傷?
好在,在這個雙年展流露出的某種總體喜悅與慶賀氛圍中,仍藏有改變的力量,如同澳洲原住民錄像團隊Karrabing Film Collective的作品中,流露對殖民歷史、剝削性資本主義與西方消費的批判,但就連那樣也是歡快而輕盈的—影片中的白人殭屍和孩子們玩著鬼抓人遊戲,那戲謔誇張的蒼白表情更像是提醒著我們,保持喜悅與玩樂之心,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抵抗?

不離地的生態智慧
這個雙年展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指引離地的生態智慧,總監蓋塔在訪談中指出,多洛米提所屬的阿爾卑斯山其實正是世界上人類介入影響最深遠的自然環境之一,長年來在人類與多於人之間和諧共存並不容易。「故事、神話與過去的傳統幫助我們找到新的共存方式,讓我們明瞭山脈、河流與風都是珍貴的生命體,都是同樣重要。這一屆的雙年展,不只是以理論的方式回應生態面向,更期待能深刻體現,與他者共處、相連的方式,其實都在我們的每日經驗中。」
這一屆的蓋爾迪納雙年展,時間彷彿並非線性的直指向前,古老傳統、當前的氣候危機,與對未來共存的想像,像圍繞著山谷的群山,與在此棲息的萬物一同發聲、一同靜默。是這樣深深扎根在其自然、文化與歷史脈絡中的智慧,才能更對多樣且混雜的世界敞開,也才能在短短幾屆的時間與有限的資源下,獲得有機且平衡的成長,這是蓋塔回顧辦了八屆的蓋爾迪納雙年展後,覺得最重要的成就。儘管在當地仍有少部分人對不熟悉的當代藝術存疑,蓋塔深信這片蘊藏寶藏的土地從不該只是當代藝術的邊陲地帶。「我們的夢想是未來這個計畫能夠被當地社群完整的感受到,不只是享受其中,而是能參與照料,並且引以為傲地讓它持續下去。」

✦ 本文原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投資》2023年2月號〈以生態為路徑 永續.女性主義.環境人文〉專題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