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備戰即避戰」:張乾琦、郝明義談與文化人的責任感和共同想像

「備戰即避戰」:張乾琦、郝明義談與文化人的責任感和共同想像

甫獲頒2022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殊榮,並以烏俄戰爭前線的圖文報導同時獲得「系列新聞攝影獎」肯定的影像創作者張乾琦,在頒獎典禮後兩日,與同樣密切關注烏克蘭局勢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會面,兩人除了交換彼此對時局的觀察體悟與經驗,更不約而同談及文化工作者「備戰即避戰」的觀念。

11月15日舉辦的第21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上,知名影像創作者張乾琦獲頒十月便公佈的「2022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殊榮,也因烏俄戰爭前線的圖文報導同時獲得「系列新聞攝影獎」肯定。典禮後兩日,張乾琦與同樣密切關注烏克蘭局勢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會面,兩位以不同方式、在不同領域深耕的文化人一見如故,交換彼此對時局的觀察體悟與所經驗之事。 

延伸閱讀|張乾琦再傳喜訊,2022年卓越新聞志業特殊貢獻奬

張乾琦於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上,獲頒「2022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殊榮。(圖/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提供) 

長期專注於地緣政治、邊緣族群等面向的創作並展現人文精神的張乾琦並不以戰地記者自居,他在記錄真相、並展示與台灣年輕世代的強烈動力驅使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烏克蘭戰區,期間不斷發表第一手影像記錄,戰爭之嚴酷與影像中令人震懾的力量並存。 

延伸閱讀|台灣藝術家張乾琦赴烏克蘭,用鏡頭紀錄戰火前線

張乾琦攝於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烏克蘭、俄羅斯領土中間的灰色地帶。 (圖/張乾琦提供)
張乾琦攝於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烏克蘭、俄羅斯領土中間的灰色地帶。 (圖/張乾琦提供)

今年二月底烏俄戰爭開始,張乾琦三月初便取道波蘭Krakow進入烏克蘭,這是2014年後他再度入境,漫漫長路與撤離人群逆向而行。接下來的大半年,他數度重返那裡,每一次都愈來愈感受到烏克蘭人返鄉的趨勢,感佩於國土、家園對他們的召喚。他打開電腦,熟稔地在戰區即時地圖上為我們指出,幾個月前他深入烏克蘭東部頓巴斯時抵達的Siversk一帶,已從當時控制權模糊的交戰區,重歸為烏克蘭轄區。他也展示自己在烏克蘭時時隨身佩戴、兩步動作即可完全打開的急救裝備小包,內部整齊折疊著專業止血帶、止血紗布等等,還有收合狀態時即可用來緊急割開安全帶的刀,以及從烏克蘭當地士兵那裡獲得的、可在兩米多高的戰壕中使用的潛望鏡。

在烏克蘭,張乾琦依慣例身揹兩台一樣的相機,以面對拍攝主題全然開放的態度,捕捉一幀幀疊加了嚴酷經驗、鮮明卻複雜的人文精神的影像。從烏東前線回到基輔,從基輔回到維也納,卸下防彈衣、防彈鋼盔的張乾琦感受到「離開之後」的強烈反差,為「何為正常」所產生的巨大不確定感所籠罩。 

張乾琦攝於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烏克蘭、俄羅斯領土中間的灰色地帶。 (圖/張乾琦提供)

郝明義同樣懷揣對烏克蘭局勢與台灣處境深切關懷,他主導的大塊文化數年前便曾出版烏克蘭繪本創作藝術家的反戰作品,更在今年自主策劃、獨家出版了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ir Zelensky)的演講錄《我們如此相信》,也傳達對於新形態戰爭與政治紛爭的高度關注。在會面過程中,郝明義對此次回台有諸多大學演講邀約的張乾琦,所接收到的當代台灣大學生的提問與反饋相當好奇。放眼國際後回看,他們皆對台灣人薄弱的危機意識感到憂心。郝明義提及在瑞士探訪當地的核廢料處理中心時,發現其設置於地下的原因,正是為了預防突發戰爭時飛彈襲擊釀成大禍;類似地,張乾琦也分享奧地利每週週六中午都會公開進行空襲警報測試。不受戰爭威脅的歐洲國家尚且如此,處於地緣政治熱區的台灣之狀況難免令人擔憂。 

文化人在此間當如何作為?郝明義和張乾琦不約而同談及「備戰即避戰」的觀念,文化工作者各自在創作、傳播、出版等領域,催生出足以喚醒意識、傳遞知識、闢出張力、打開想像、傳遞精神與理念等的創造性工作,也是為「避戰」而「備戰」出一份力。 

郝明義(左)與張乾琦(右)合影。(圖/本刊資料庫)
嚴瀟瀟(Yan Xiao-Xiao)( 209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