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文化博物館M+上月宣佈最新購藏動態,將數碼藝術組合「張英海重工業」(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超過500件現有及未來作品納入館藏。消息引起業界關注,討論圍繞此舉會否構成「壟斷」,甚至惹來「買斷」之嫌。然而,博物館為甚麼要一口氣購藏藝術家「現有及未來」作品?做法帶來怎樣的效應?業界討論觸及甚麼重點?事件又帶來甚麼反思?
張英海重工業作品《DAKOTA》(2001年截圖)。圖│張英海重工業
M+宣佈購藏 以「全球首見」自居
讓我們先來看爭議如何發生。
上月 21 日,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宣佈M+將數碼藝術二人組「張英海重工業」的全部作品,即《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 The Complete Works (Yhchang.com/ap2)》,納入館藏(註1)。購藏項目涵蓋組合的全部作品,包括官方網站發佈以文字為本的動畫,以及數百件裝置、講座展演、手稿等。M+表示,該組合日後推出的新作都將由館方擁有,並強調這次購藏手法「實屬全球首見」。
聲明中,M+行政總監華安雅(Suhanya Raffel)指數碼文化是視覺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稱讚「張英海重工業」的二人組合「長期、全心全力投入於網上創作,並且一直舉足輕重」;而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Doryun Chong)亦強調本次購藏合作性質「獨特」,並指M+作為立足亞洲的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能夠將「張英海重工業」整個藝術生涯的作品納入館藏是「完美配合」,感到「非常榮幸」。
本次M+購藏牽涉藝術組合現有與未來的作品,數目之大不免令人好奇交易金額,惟M+至今未有透露實際數字。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去年呈交立法會的文件提到(註2),為避免影響藝術市場買賣價格,並基於國際博物館的慣例,購藏金額將會保密處理。雖然如此,大眾可從《M+購藏政策》稍作推測。M+流動影像策展人布萊爾(Ulanda Blair)接受香港《明報》訪問時稱本次交易無須經由董事局審批(註3)。根據 2017 年 2 月西九文化區修訂的《M+購藏政策》(註4),涉及某千萬港元的交易須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或M+董事會決議,而某百萬港元以內的項目則由購藏委員會處理。由此推斷,M+購藏「張英海重工業」動用的資金應該不多於八位數字港元。
M+購藏「張英海重工業」作品的消息迅即受到媒體關注,率先跟進報導的英語網路媒體 artnet 稱館方「買下藝術家『未來所有作品的權利』」,形容做法是「劃時代之舉」(註5)。然而,數天後香港媒體「香港01」報導時(註6),卻演繹成「買斷藝術家未來所有作品」。該文隨即在網路瘋傳,並引發業界熱烈討論,關注「買斷」的做法是否可取。有人認為安排類似「藝人合約」,做法近於土豪;甚至有人質疑出任 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的鄭道鍊,其美籍韓裔的背景使之偏好「同胞」藝術家。
「買斷」購藏手法 惹來業界熱議
討論發酵一週以來,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文學碩士課程主任何慶基撰文〈終生買斷的荒誕〉評論事件(註7)。他指出,過去不少早年冒起的藝術家,晚年「製造粗濫地大量出貨」,擔心「買斷」之後的作品素質,或出現藝術和市場價值無以為繼的情況。他又憂慮,鑑於藝術團隊的離離合合頗為尋常,藝術組合若然明年拆夥,M+已經許諾的未來購藏或化成泡影。他反問,與其急於購藏藝術家現有及未來的作品,何不根據未來作品的優劣再作決定。
更進一步,M+的定位是「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20及21世紀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註8)。何慶基質疑目前購藏方向傾向亞洲藝術,香港作品所佔的比例未有實質數據,質問:「究竟是看不起本土的視覺文化,還是缺乏認識研究香港視覺文化的應有基本努力?」
何慶基評論刊登同日,曾任漢雅軒畫廊經理、現為獨立策展人的陳子澂(Andre Chan)撰文〈M+全購「張英海重工業」作品 新媒體藝術收藏的範式轉移〉回應(註9)。
從收藏系統的角度出發,陳子澂認為M+是次做法可獲藝術組合的「完整作品」,是「很好的當代藝術收藏案例」。他指出,博物館並非純粹「倉庫」,而是經由策展人、研究員等重新詮釋再展示的機會。他坦言,收藏藝術家所有作品,當中必定有參差,但「藝術研究就需要無差別的去看一個藝術家的作品」。M+「全購」藝術家作品引起爭議之際,他反而覺得做法可以視之為「新媒體及其收藏研究的範式轉移」,甚至交易本身就是一個當代藝術的行為(gesture)。
交易不涉壟斷 博物館旨在保存
回溯本源,M+購藏「張英海重工業」所有作品引起爭議,起點在於「買斷」一詞的騷動,但實際操作涉及「買斷」嗎?
M+行政總監華安雅解釋(註10),「張英海重工業」現作通常備有3至5個版本,M+只是購藏其一;而未來作品必須製作兩個版本,一個歸藝術家所有,另一個則以半年一次的頻率傳送至 M+,惟館方不會限定送交作品數目的下限。
華安雅續指,藝術組合雖然不可將整個系列再售予其他藏家或機構,但仍能繼續出售單品。她強調,博物館無意壟斷藝術家。館方策展人追蹤「張英海重工業」多時,成功說服對方立足亞洲、具有國際視野的M+是適合保存其作的機構,她重申館方「不會限制他們參與其他項目和獲得其他報酬」。
爭議聲中,M+流動影像策展人布萊爾接受《明報》訪問時表示(註11), 「買斷」之說並不恰當,「我們購入已有的作品,而且只會付一次錢。未來他們提供任何一件作品都是bonus。即是M+未來『免費』得到其作品,前提是他們繼續創作。」她又進一步闡釋「張英海重工業」的重要性,指出組合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和科技發展,仍然堅持1990年代末早期「網絡藝術」(Internet Art)的風格,與當今潮流抗衡。
早於上月底,布萊爾在博物館的官方網站撰文〈M+購藏張英海重工業全部舊作新品的來龍去脈 〉(註12),詳細交待是次購藏安排的始末,並順道宣傳「張英海重工業」來港出席公開活動的消息。文中,策展人嘗試引介「張英海重工業」的作品,及其藝術價值。她形容,該組合的作品文字敘述「看似幽默調皮」,但往往蘊含「針砭社會及政治時事的評論」。配合「極具感染力的音樂和節拍」,文字快速閃現,作品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策展人又稱讚「張英海重工業」技巧純熟,是「互聯網藝術先鋒」。
張英海重工業 《THE ART OF SLEEP》。圖│張英海重工業
「張英海重工業」的藝術價值
爭議發酵至今,可惜的是討論大多斟酌於購藏手法,而少有談及「張英海重工業」作品本身的價值。要判斷作品是否值得收藏,甚至是否值得許下「過去與未來」的重大承諾,討論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分至為重要,而作為博物館的M+更是責無旁貸。
觀乎M+公佈購藏消息,乃至上述提到流動影像策展人事後的訪問或介紹文章,行文用詞亦近於官式文宣。她選用《Traveling To Utopia》為例,從技術層面分析「張英海重工業」透過呈現文字快速閃現的節奏,達成「植入腦海,欲罷不能」的效果,並稱作品「凸顯他們(藝術組合)對無所不在的科技及其歷史的著迷」。然而,閃動文字,植入腦海,欲罷不能,乃至於著迷科技與歷史之間,箇中邏輯推演關係未明。大眾讀其字不得其意,更不用說從中領略「張英海重工業」作品精妙之處。
你可能會問,會不會是「張英海重工業」的作品本就難以言說?我們且看三年前,時為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史博士候選人的柳雅英(Ahyoung Yoo),為亞洲藝術文獻庫期刊撰寫的〈數碼烏托邦的問題:網絡上的張英海重工業〉(註13)。
柳雅英指,南韓藝術家張英海和美國藝術家Marc Voge早在 1997 年開始創作文本動畫。Monaco字體的文字,配合爵士或「新派爵士樂」(bossa nova)的背景音樂,利用 Adobe Flash 製成動畫。作品重複播放,過程中不能倒帶,也不能超前,並引述組合在 2014 年接受訪問時的解釋,指是要「以咄咄逼人的姿態扼制觀者」(註14)。
文中特別提到「張英海重工業」在2000年的作品《三星本意要來》(Samsung Means to Come)。視覺上,作品打出英文標題,而敘述的女聲卻在訴說自己作為家庭主婦,跟名為「三星」的虛構人物交媾的故事。柳雅英形容,該作放置於資本主義社會當代城市生活的語境中,解讀出「物品為人們帶來慾望與快感」的意涵。此作不也就正好呼應M+提到「張英海重工業」作品「針砭社會及政治時事」的特色嗎?《三星本意要來》列於組合的官網,理應屬於M+購藏範圍,策展人何不以此為例?
張英海重工業的作品包裹呈現。圖│張英海重工業
購藏以外 博物館的溝通功能
追蹤購藏「張英海重工業」的事態發展,M+消息甫公佈即以購藏手法「實屬全球首見」成功捕捉媒體眼球。乘著話題熱議之時,策展人闡述「來龍去脈」的文章介紹作品,館方又邀請藝術組合進行展演和對談─一切壓縮在短短兩星期內發生。然而,香港業界此前普遍對於「張英海重工業」了解不深,更何況一般市民?基於對藝術組合的認識有限,加上購藏牽涉金額未明,購藏消息造成反彈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作為博物館,M+以專業判斷決定購藏之後,亦應該向大眾交待並解釋背後的原因。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2007年制定的博物館定義─博物館是非營利而恆久的機構,服務社會及其發展進程,並且面向公眾。博物館從事購藏、研究、展示作品的工作之外,亦須發揮「溝通」的功能,提供有利於「學習、教育及愉悅」的氣氛(註15)。因此,博物館必須向市民負責,應當用大眾明白的語言解釋藏品價值,並以此作為說明動用公帑購藏的理據。
M+購藏「張英海重工業」一事,從新聞稿的「全球首見」,到「買斷」引起大眾輿論,再到業界陷入購藏是否「值得」的熱議,策展人出面解說、接受訪問,口吻雖然略為官式,但總算嘗試參與討論。然而,溝通並非單向的活動宣傳,也不止於公關危機的解圍,而是需要持續的虛心聆聽與積極回應。「張英海重工業」離開香港之後,M+還願意保持通話嗎?
註1 西九文化局管理局(2018),〈M+ 將數碼藝術先鋒組合張英海重工業超過500件現有及未來作品納入館藏〉。
註2 Joint Subcommittee to Monit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Project, ‘In a Historic Deal, Hong Kong’s M+ Museum Buys All of a Digital Collective’s Existing and Future Work’, Meeting on 21 February 2017 (Ref : CB1/PS/2/16).
註3 劉彤茵(2018),〈買下藝術組合所有作品惹爭議M+:買過去,送未來 學者憂影響館藏質素〉,《明報》。
註4 M+,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M+ Acquisition Policy”, First approved by WKCDA Board on 12 June 2012. Latest update approved by WKCDA Board on 14 February 2017.
註5 Naomi Rea (2018), ‘In a Historic Deal, Hong Kong’s M+ Museum Buys All of a Digital Collective’s Existing and Future Work’.
註6 劉力田(2018),〈M+博物館全球首例購藏手法 「買斷藝術家未來所有作品」〉。
註7 何慶基(2018),〈終生買斷的荒誕〉。
註8 西九文化局管理局(2018),〈關於M+視覺文化博物館〉。
註9 Andre Chan(2018),〈M+全購「張英海重工業」作品 新媒體藝術收藏的範式轉移〉。
註10 立場新聞(2018),〈M+「買斷藝術家未來作品」? 且聽行政總監華安雅怎樣說〉。
註11 劉彤茵(2018),〈買下藝術組合所有作品惹爭議M+:買過去,送未來 學者憂影響館藏質素〉。
註12 布萊爾(Ulanda Blair)(2018),〈M+購藏張英海重工業全部舊作新品的來龍去脈 〉。
註13 柳雅英(2015),〈數碼烏托邦的問題:網絡上的張英海重工業〉。
註14 Hyun-Joo Yoo (2005) “Intercultural Medium Literature Digital: Interview with 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 Dichtung Digital, 2005.
註15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2007), Museum Definition.
註2 Joint Subcommittee to Monit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Project, ‘In a Historic Deal, Hong Kong’s M+ Museum Buys All of a Digital Collective’s Existing and Future Work’, Meeting on 21 February 2017 (Ref : CB1/PS/2/16).
註3 劉彤茵(2018),〈買下藝術組合所有作品惹爭議M+:買過去,送未來 學者憂影響館藏質素〉,《明報》。
註4 M+,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M+ Acquisition Policy”, First approved by WKCDA Board on 12 June 2012. Latest update approved by WKCDA Board on 14 February 2017.
註5 Naomi Rea (2018), ‘In a Historic Deal, Hong Kong’s M+ Museum Buys All of a Digital Collective’s Existing and Future Work’.
註6 劉力田(2018),〈M+博物館全球首例購藏手法 「買斷藝術家未來所有作品」〉。
註7 何慶基(2018),〈終生買斷的荒誕〉。
註8 西九文化局管理局(2018),〈關於M+視覺文化博物館〉。
註9 Andre Chan(2018),〈M+全購「張英海重工業」作品 新媒體藝術收藏的範式轉移〉。
註10 立場新聞(2018),〈M+「買斷藝術家未來作品」? 且聽行政總監華安雅怎樣說〉。
註11 劉彤茵(2018),〈買下藝術組合所有作品惹爭議M+:買過去,送未來 學者憂影響館藏質素〉。
註12 布萊爾(Ulanda Blair)(2018),〈M+購藏張英海重工業全部舊作新品的來龍去脈 〉。
註13 柳雅英(2015),〈數碼烏托邦的問題:網絡上的張英海重工業〉。
註14 Hyun-Joo Yoo (2005) “Intercultural Medium Literature Digital: Interview with 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 Dichtung Digital, 2005.
註15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2007), Museum Definition.
黎家怡( 36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