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沖繩復歸50年紀念:九州國立博物館特展「琉球」

沖繩復歸50年紀念:九州國立博物館特展「琉球」

“Ryukyu”: Kyushu National Museum’s Special Exhibition Commemorating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Okinawa’s Reversion to Japan

2022年適逢沖繩縣重回日本的50週年,為茲慶祝,曾多次舉辦過相關展覽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與九州國立博物館,特以接力的方式推出了「琉球」特展。

2022年適逢沖繩縣重回日本的50週年,為茲慶祝,曾多次舉辦過相關展覽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與九州國立博物館,特以接力的方式推出了「琉球」特展。位於日本國境之南的沖繩縣,曾經自成一個獨立的王國──琉球國,擁有特殊的歷史和文化,並在日後克服了明治維新後現代化的浪潮,和二次世界大戰對當地帶來的衝擊,至今仍持續將過往的歷史和文化延續到未來。

展覽中,除了匯集琉球國時代的史料、工藝品、國王尚家所流傳下來的寶物,以及考古遺物和民族作品等各項文物,還特別陳列了沖繩縣自2015年透過「琉球王國文化遺產集積.再興事業」致力於恢復失傳的文化遺產所製作出的諸多復原作品。凡此種種都讓本次展覽成為綜觀琉球/沖繩歷史和文化的絕佳機會。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琉球」展已於6月26日落幕,已於7月16日至9月4日交棒給九州國立博物館,該館秉持著「基於亞洲史的角度看待日本文化的形成」的理念,以此地作為原點,由亞洲各國交流的觀點出發,回溯同為亞洲一員的琉球/沖繩文化之形成與繼承,可謂別具意義。

萬國津梁──亞洲的橋樑

藤原國善製銅鐘,原首里城正殿鐘(「萬國津梁」銘文鐘),1458。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藏。(九州國立博物館提供)

琉球地區自12世紀起即開始形成統一的文化圈,於15世紀實現政治統一,正式誕生了範圍涵蓋現今日本沖繩縣以迄奄美諸島的琉球國。得益於地利之便,琉球國與日本、朝鮮、中國和東南亞皆有密切的往來,繼而作為連接亞洲各地貿易轉運站而繁榮發展,擁有自身獨特的歷史和文化。

「萬國津梁」銘文鐘拓片。(九州國立博物館提供)

諸多展品中,最能作為琉球國因海上貿易而繁榮的象徵,大概是1458年第一尚氏國王尚泰久的〈銅鐘〉吧。此鐘別稱「『萬國津梁』」銘文鐘」,據說曾懸掛於舊首里城正殿,其上刻有著名的一段銘文,即「琉球國者,南海勝地,而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異產至寶,充滿十方剎,地靈人物,遠扇和…」,說的正是琉球國以派往日本、中國、朝鮮等地之貿易商船作為「萬國津梁」而昌隆興盛的一段歷史。

王權威儀──外交與文化

琉球國王尚氏一族自1470年起統治琉球達400年之久。在此期間,歷代國王皆受中國明朝及清朝冊封,以此強化王權,並推動琉球的統治、外交和貿易。17世紀初薩摩藩(今鹿兒島縣)島津氏的入侵,雖迫使琉球國政局一度發生巨大變化,但隨著新政治體制和國際關係的建立,琉球的文化和藝術仍得以在穩定的統治下開花結果。

《金裝寶劍外裝》(號千代金丸),刀身成於室町時代16世紀,外裝成於第二尚氏時代16至17世紀,沖繩那霸市歷史博物館藏。(九州國立博物館提供)

《金裝寶劍外裝》(號千代金丸)、《青貝螺鈿鞘腰刀外裝》(號北谷菜切)、《黑漆脇差外裝》(號治金丸)是琉球國王第二尚氏王室的三把傳家寶刀。日文品名「拵」,指的是刀身與刀柄、刀鞘等刀裝具裝配完畢的形態。其中《金裝寶劍外裝》尺寸最大,屬於武士刀中的太刀,刀鞘上全面纏繞薄薄的金板,柄頭上安裝竹節狀的鐶;《黑漆脇差外裝》和《青貝螺鈿鞘腰刀外裝》的刀鞘上,則分別塗滿了黑漆和嵌上青貝螺鈿,呈現出不同的裝飾美感。

《紅色地祥龍戲珠瑞雲紋紅型染綾夾衣》,18至19世紀,沖繩那霸市歷史博物館藏。(九州國立博物館提供)

琉球王室的重要標誌之一,尚有所謂的紅型衣裳。「紅型」是以紙模染出圖樣的一種琉球傳統染色技法,將來自中國的鳳凰、龍、牡丹等母題,或源自日本的松、櫻、梅等圖案,以鮮豔的色彩表現出來。這類衣裳主要為王族或貴族階層所著用,可見於《紅色地祥龍戲珠瑞雲紋紅型染綾夾衣》。

沖繩復歸50年紀念 特展「琉球」

展期│2022.07.16-09.04
地點│九州國立博物館

(完整圖文請見《典藏.古美術》第359期8月號〈沖繩復歸50年紀念──九州國立博物館特展「琉球」〉,譯撰:何玉新。)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博客來 
蝦皮
UDN電子雜誌
讀墨電子雜誌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何玉新( 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