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川田家族與臺灣的秘史:畫家、出版商、人權運動家與最後的「國民女演員」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川田家族與臺灣的秘史:畫家、出版商、人權運動家與最後的「國民女演員」

【Shoinmachi 5 Art History Column】Secret History of the Kawada Family and Taiwan: Painter, Publisher, Human Rights Activist, and the Last “National Actresses”

以家族的角度討論藝術史,並非什麼新奇的議題,但在臺灣美術史中,仍尚待展開。追溯原因,多少與戰後臺日國境的重組,導致人流的四散有關。從時間來看,川田墨鳳是最早一批來臺生活的日本畫家。他在日治時期最早成立的臺灣美術團體——1901年的「臺灣書畫會」中扮演具影響力,且受到媒體重視的角色。在向川田墨鳳習畫的日本人裡,有一位臺灣青年尤為特殊,是曾在鐵道部任職的蔡信其,他有一個更出名的別號:「蔡雪溪」。

藝術史有很多出名的「家族」,像是歐洲美術的重要贊助者麥地奇家族、哈布斯堡家族,或是中國明末清初的畫家王翬家族等等。以家族的角度討論藝術史,並非什麼新奇的議題,但在臺灣美術史(尤其是在臺生活的日本畫家)中,仍舊方興未艾,尚待展開。追溯原因,多少與戰後臺日國境的重組,導致人流的四散有關。幾年前,筆者曾嘗試從家族史的關懷,揭開默默無聞的在臺日人畫家岡田穀(1888-?)的故事,重新發現這位畫家跨越法國、日本與臺灣的足跡,以及後代在日本藝能界的活躍表現。

除了岡田家族,臺灣美術史中還有許多日本人家族的故事尚待發掘,他們跨越時代與國境的家族生命與影響力,往往顛覆我們對臺灣美術史與臺灣史的認知。

左至右 川田墨鳳、川田友之與吉永小百合。

國境之南的墨鳳:川田高之助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日本戰勝大清帝國,取得臺灣作為殖民地。

就在日軍逐步佔領臺灣之際,一位日本東京內務省的小公務員川田高之助,被派往北海道的函館出差。8月函館灣的海風依舊涼爽,此時的他或許知道,自己的國家在遙遠的南方佔領了新殖民地,但他絕對無法預料,自己的人生將與那片土地牽上線。

川田高之助肖像照,收錄在1904年《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紀念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川田高之助是東京人,出生於江戶德川幕府統治下的1864年。

川田家族在江戶時代屬於幕臣,是世襲的武士階級。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逐漸廢除武士的特權,許多士族失去原有的俸祿後,選擇進入新政府底下工作,成為基層的公務人員,川田高之助即是一例。他在1887年進入內務省,擔任負責記帳與管理人事的小公務員。

1892年,川田高之助拜入淺草開設畫塾的日本畫家望月金鳳門下。金鳳是日本圓山四條派的畫家。時值幕末,政治、社會動盪的時代,金鳳原本學習劍道,成為新陰流的劍客,但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他放棄劍術,進入明治政府工作,並以畫家的身份活動,作品甚至曾被日本皇室購買。由於金鳳曾在內務省任官,可能因此與高之助相識(雖說任官時間並不重疊)。 跟隨望月金鳳習畫幾年後,高之助的作品入選日本美術協會展,按照師徒制取得「鳳」的雅號,從此以「川田墨鳳」之名出師,作為畫家活動。不過此時他仍是一位內務省的小小公務員,時常前往日本各地辛勤出差。

望月金鳳,《月秋草狗之圖》,約19世紀末,皇居三之丸尚藏館藏。(《花鳥の美 : 若冲から近代まで》)

1895年,他隨長官前往北海道巡視,返回東京沒多久取得八級俸。沒想到,臺灣總督府開始向日本招募人才。由於臺灣總督府獨特的俸給制度,在臺任官不僅享有各種額外加給,俸給還比原本的單位自動多一級。於是就在臺灣總督府向日本內地招募沒多久,川田墨鳳很快辭去內務省的官職,帶著妻兒前往臺灣展開新的生活。1896年,他進入總督府民政局工作,獲得七級俸,之後陸陸續續轉任臨時土地調查局、鐵道部等單位。

從時間來看,川田墨鳳是最早一批來臺生活的日本畫家。他在日治時期最早成立的臺灣美術團體——1901年的「臺灣書畫會」中扮演具影響力,且受到媒體重視的角色。不少學生慕名而來,大多是鐵道部、稅關、土地調查局等公部門的基層人員,例如,後來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的野間口墨華(鐵道部書記)。大多數墨鳳的弟子都繼承了「墨」字的雅號。他們具有向心力,組成「畫聲會(又名墨鳳社)」彼此交流,舉辦畫展與寫生活動,由此將圓山四條派重視寫生的觀念帶到臺灣。

川田墨鳳的蘭石圖,刊登於1914年《高砂文雅集》,這本書以精緻的珂羅版印刷,收錄臺灣當時有名書畫家的作品。其中墨鳳作品被特別放大,並介紹其生平,顯示他在1910年代臺灣畫壇的地位。圖說提到墨鳳仰慕江戶時代的文人畫家谷文晁與渡邊華山,並「鑽研元明的名蹟」,結合「蘭石」作為文人畫中常見主題的事實,可以發現墨鳳對文人畫(與作為源流的中國畫)的興趣。(《高砂文雅集》)

在向川田墨鳳習畫的日本人裡,有一位臺灣青年尤為特殊,是曾在鐵道部任職的蔡信其,他有一個更出名的別號:「蔡雪溪」。根據史料,他於1910年向川田墨鳳學習「彩色法」,或許可以理解成日本畫的設色方法。

雖然蔡雪溪並未正式拜師,取得「墨」字號,但來自墨鳳的指導,或許啟發蔡雪溪成為專業畫家。蔡雪溪於1915年辭去公職,前往中國廈門遊歷,返臺後在大稻埕成立畫室,他的徒弟郭雪湖承繼「雪」字號,先於蔡雪溪在臺灣美術展覽會中入選。不過蔡雪溪轉而學習徒弟畫風,很快跟著入選,作品《秋之圓山》明顯受郭雪湖《圓山附近》影響,自圓山朝劍潭山臺灣神社的所在地寫生取景。畫面角落噴出濃煙行駛的淡水線鐵路火車,則是在鐵道部任職過的蔡雪溪十分熟悉的風景。

1906年12月,川田墨鳳受臺北文具商松浦屋委託,繪製臺灣神社的明信片。雖然當時的報紙稱墨鳳仰慕谷文晁與渡邊華山,但這張明信片的畫風更貼近墨鳳所屬的四條派日本畫。(《臺灣風景明信片全島卷》)
蔡雪溪,《秋之圓山》黑白照片,1929第三回臺展入選。(臺展資料庫)
郭雪湖,《圓山附近》,絹本設色,1928,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台灣製造.製造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

1910年代,墨鳳在臺灣的繪畫事業達到巔峰,門生數量達數十位,名聲傳回日本,被記錄在各類繪畫名鑑。公務生涯上,1915年後墨鳳進入工業講習所擔任書記,這所學校是臺灣工業教育的濫觴,之後成為臺北州立工業學校,也就是如今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帶一提,他的「徒孫」郭雪湖曾於1923年就讀該校,不過當時墨鳳已經離開臺灣了,這是為何?

原來,1919年工業講習所的日本人所長盜領校內公款,購買書畫,作為書記的川田墨鳳與另一位技工被指為同謀者,協助所長偽造公文。經法官判決後,所長處以一年多的刑役,而墨鳳則是一年(緩刑三年),技工則無罪釋放。

如今已無法得知事件背後的真相,不過可以確定的是,1920年墨鳳離開臺灣,結束24年的臺灣生活。有報紙報導,10月墨鳳前往中國旅行,途經上海拜訪吳昌碩、陸廉夫等知名書畫家,約於1921年前回到東京,定居於澀谷的千馱谷。晚年他持續經營畫塾,門生已達200餘人。

崇拜孫文的出版商:川田友之

川田墨鳳在千馱谷的居所,可能屬於他的次子——川田友之。友之在1923年墨鳳回到東京生活後正式繼任家督,但他並未繼承父親的畫業,而是成為一位出版家與實業家。

川田友之的肖像照。(《大日本人物史:銀婚記念 1925年》)

1889年8月,川田友之生於東京,7歲跟隨父親墨鳳在臺灣生活,長大後回到日本求學(當時臺灣沒有大學教育),先後於明治大學、日本大學學習法政經濟,並專攻英語學,取得中等教師的資格。但年紀輕輕的川田友之不安於像父親一樣成為薪資穩定的公務員。他選擇在畢業後隔年(1912年)創業,開設出版社「大觀社」。

大觀社最初主打日本各地的風景圖冊,先後出版《大阪大觀》(1914)、《近畿大觀》(1915)等。之後乘著國際觀光的潮流,率先推出全英文風景圖冊,例如臺灣的《Formosa To-Day》(1917),即以部分上色的精緻照相印刷,向歐美遊客呈現臺灣的物產、景點、建設、文化內容。

1917年出版《Formosa To-Day》刊載新高山(玉山)的照片。(《Formosa To-Day》)

1919年,川田友之開始出版、代理大型客船上的商業雜誌,且推出《世界貿易年鑑》。有書如此評價他:「時常遍歷中國、南洋、印度與澳洲各地,徵集書本廣告,擅長猶如狂奔的勸誘術,在業界相當聞名。」

另外,按照川田友之女兒的回憶,友之早年在臺灣「接觸了進步的思想,為孫文先生與他的革命而傾倒」。孫文多次前往日本活動,據說也造訪過臺灣,且臺灣報紙時常報導其言論、行蹤,或許因此有關。1924年,孫文在日本神戶演講,提出「大亞洲主義」,主張日本和中國是兄弟之邦,應共同抵禦西方的侵略。就像是呼應孫文一般,川田友之翻譯出版美國記者Upton Close(原名Josef Washington Hall)的著作“The Revolt of Asia: The End of the White Man’s World Dominance(亞細亞的反抗:白人世界統治的終結)” 。1929年將孫文的三民主義講稿翻譯、解說,出版《解說三民主義》,可能是日本最早翻譯三民主義的出版品。

1917年出版《Formosa To-Day》刊載第一代明治橋照片。(《Formosa To-Day》)

1930年代後期,川田友之將事業交給長子川田俊之(1911年生)經營,俊之畢業於立教大學,1939年繼承家督,襲名為「第二代川田友之」,不過他並不是本文主角。接著要介紹的是俊之的妹妹,也就是友之的女兒、墨鳳的孫女——川田泰代。

政治犯人權運動家的書法之緣:川田泰代

前面介紹川田友之對孫文思想的憧憬,來自川田泰代的回憶。

川田泰代生於1916年,先後從東京府內第一高女與東京女子大學畢業,接受完整的現代教育,之後進入婦人畫報社,一家經營迄今的生活雜誌出版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泰代的親友(推測屬於墨鳳妻子海老原氏一脈),知名反戰運動者長谷川照子(綠川英子),由於站在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立場從事行動,被日本國內報紙以「嬌聲賣國賊」大肆批判,目睹這一切的泰代,選擇成為堅定的反戰主義者。戰後,川田泰代積極投入東亞政治犯的保護工作,以國際特赦組織一員的身份參與南韓、臺灣的良心犯救援行動,最有名的例子是1960年代的陳玉璽事件。

1990年川田泰代(左五)與中國黑龍江省訪日團合影。(〈川田泰代と中国〉,《視點》1998)

可能是自幼受到父親友之的影響,使她對中國懷抱特殊的感情,加上親友長谷川照子的經歷,泰代與中共的關係較好,並且曾作為婦女代表團的一員,前往北韓訪問,與金正日合影,在上述時代背景下,表現左傾的政治立場。

泰代於2001年逝世。如今,位於秋田縣仙北市,為紀念當地出生的日本畫家平福百穗(他也是臺灣畫家林玉山早年的老師之一)而設立的平福紀念美術館,典藏臺灣書法家黃天素與張炳煌的作品,便屬於泰代的收藏品。其中黃天素是日治時期彰化鹿港的書法家,戰後多次前往日本活動、參展,或許因此結識了川田泰代。

昭和的時代精神:吉永小百合

1950年代,當時川田泰代還在《婦人畫報》工作,期間曾讓自己的姊姊川田和枝(1914年生)女兒,也就是姪女擔任童裝模特兒。那次經驗,促使年幼的姪女決定走入藝能界,她就是「昭和第一美女」吉永小百合。

吉永小百合照片。(《映画情報》1965年2月號)

吉永小百合生於1945年,屬於川田墨鳳家族第四代,母親和枝是川田友之的長女。和枝與思想前衛、可謂「自由奔放的言論人」(吉永小百合語)的妹妹泰代不同,她在父親嚴厲、父權式的教育環境下成長,是思想較保守、端莊風雅的閨秀,興趣是短歌;父親吉永芳之為出版商,因經商失敗使全家陷入貧困,年幼的吉永小百合只得投入藝能界拋頭露面。

中學起,小百合因電視劇《赤胴鈴之助》而出道,其後演出一百多部電影,多次榮獲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不但被稱爲「最後の『国民的女優』(最後的『國民女演員』)」,其知名度也跨越地域限制,成為臺灣戰後世代的日本女星形象典範。

身為「燒痕世代(指在二戰中度過孩童與少年時期,於廢墟成長者)」,小百合的名字,寓意母親對女兒的期待,希望他在廢墟中能如小百合花般堅強生長,而小百合的生命軌跡,的確與戰後日本重建、復興的歷史相互映照著。她自戰後日本電影工業「第二黃金時代」崛起,因清純而堅毅的演出形象深植人心。 專攻後現代社會理論的稻增龍夫如此形容:「反映了從戰後重建到實現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吉永小百合扮演的『堅毅頑強』,是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支柱。」

小百合與母親吉永和枝(川田和枝)合影,和枝於2005年去世。(《平凡》1961年6月)

在《凝視愛與死》(1964)中,小百合以歷經原爆的廣島為舞臺,演出打動人心的愛情故事。到了《夢千代日記》(1981),她飾演受原爆輻射影響,身懷不治之症的藝伎。在《鑄鐵工廠的街上》(1962),故事描寫繁榮工業城市的埼玉縣川口,屬於社會底層的工人家庭,劇情穿插「在日朝鮮人歸國運動」的情節,反映當時的時代背景。小百合在這部基調灰暗的電影突破自我的演技,榮獲藍絲帶獎最佳女演員。社會活動與政治表態方面,她是知名的反核、反戰人士,多次出席紀念原爆的祈願儀式。

在時代奔馳的東亞跨境:川田家族

以微觀的家族史角度而言,吉永小百合的反戰、反核觀,與身為人權運動者的川田泰代有所共鳴。另一方面,雖說川田家族的地位和資產奠基於川田友之的事業成就,但而在小百合與和枝、泰代留下的各種書寫,也能多次看到川田友之為首的父權家族成員,於各自女性生命中所留下的鑿痕(正面或負面)。

若視野放大至東亞,在川田家族百年的歷史中,會發現唯獨「川田墨鳳」的殖民地經驗、成就,消失在川田家族相關的書寫中,但各位倘若讀完文章,會發現墨鳳的臺灣生活,恰恰才是形塑家族事業成就的關鍵。臺灣是川田家族歷史上的重要插曲,也是促成家族與中國產生聯繫的命運節點。另外,如以臺灣主體的角度來看,雖說墨鳳的成就如今來看影響有限,但他教導過蔡雪溪,成為形塑其畫業發展的關鍵。隨著雪溪指導郭雪湖,聯繫至之後的無數畫家,也為川田家族在臺灣的活動留下了無人知曉的寶貴遺產。

《往復書簡》劇照。(映画.com

2013年,吉永小百合主演的電影《往復書簡》(北のカナリアたち)在臺灣上映,這部電影講述小百合飾演的老師前往北海道孤島教課的故事。過去,她的外曾祖父也曾到過北海道,隨後帶著家人前往臺灣生活,回首望去,已過百餘年。

本文所提及的川田家族譜系圖:

川田家族譜系圖。(製圖/劉錡豫)

川田家族的參考資料:

  1. 川田墨鳳:黃琪惠,《日治時期台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松井忠兵衛、志村政則編,《美術展覧会出品目録》明治26年秋期(東京:志村政則,1901),頁31;〈仕入帳〉,《臺報》,1901-05-12(4版);〈川田高之助雇ヲ命ス〉,《總督府公文類纂》,1909-05-18,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560049;〈川田高之助(工業講習所書記ニ任用ノ件)〉,《總督府公文類纂》,1914-06-01,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316051X004;〈新製繪葉書〉,《臺灣日日新報》,1906-12-04(5版);山田天契著,《日本名画家大鑑》(大阪:日本研美会,1921),頁51;尾崎晩雪著,《古今絵画名家録》(京都:洛陽美術社,1919),頁88;〈元所長の有罪 工業講習所事件〉,《臺灣日日新報》,1920-05-18(7版);〈工業講習所事件〉,《臺灣日日新報》,1919-12-10(6版);〈無絃琴〉,《臺灣日日新報》,1920-10-10(2版);羽賀銀松,《高砂文雅集》,臺北:高砂文雅社,1917;帝国秘密探偵社編,《大衆人事録 昭和15年改訂13版》(東京:同編者,1940),頁246。
  2. 川田友之與川田俊之:千駄ケ谷町報社編,《千駄ケ谷重宝》(東京:同編者,1921),頁13-14;大日本人物史編纂社編,《大日本人物史:銀婚記念 1925年》(東京:同編者,1925),頁か21;帝国秘密探偵社編,《大衆人事録 昭和3年版》(東京:同編者,1927),頁か47;人事興信所編,《人事興信録 第13版(昭和16年)上》(東京:人事興信所,1941),頁か174;楊國光著、柴田巖譯,〈川田泰代と中国〉,《状況と主体》280(1999-04),頁55-63。
  3. 川田泰代:楊國光著、柴田巖譯,〈川田泰代と中国〉,《状況と主体》280(1999-04),頁55-63;人事興信所編,《人事興信録 第11版(昭和12年)上》(東京:人事興信所,1937),頁カ227;〈川田泰代さんについて〉,河正雄アーカイブ
  4. 吉永小百合:稻增龍夫,〈最後的「國民女演員」吉永小百合〉,nippon.com;李天鐸、何慧雯,〈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劇在臺灣的挪移想像〉,《媒介擬想》1期(2002-3),頁15-49;吉永和枝,《母だから 女だから》,東京:立風書房,1976。

延伸閱讀|【對話下的Taiwan Art】並未爭辯的爭辯:郭雪湖《圓山附近》的空間、圖像與眾聲喧嘩

劉錡豫( 46篇 )

台灣美術史的學徒,經營《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粉絲專頁,從事藝術與藝術史的非虛構書寫跟推廣。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