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參與介入的可能:翻轉被迫流離失所者的生活空間

參與介入的可能:翻轉被迫流離失所者的生活空間

Participatory Intervention Reverse The Living Space of Forcibly Displaced People

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於戰爭、種族衝突、勞動力需求、環境或人權迫害等因素,國際移民逐漸增加,特別是非正規移動之被迫流離失所者(Forcibly displaced people)成為21世紀亟待解決的議題。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資料,截至2021年,共有8,930萬的被迫流離失所者。現今由於人道主義的響應,有許多跨領域的計畫介入強迫遷移的議題上,試圖透過創造各類參與的途徑,讓被迫流離失所者發聲。

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於戰爭、種族衝突、勞動力需求、環境或人權迫害等因素,國際移民逐漸增加,特別是非正規移動之被迫流離失所者(Forcibly displaced people)成為21世紀亟待解決的議題。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資料,截至2021年,共有8,930萬的被迫流離失所者。現今由於人道主義的響應,有許多跨領域的計畫介入強迫遷移的議題上,試圖透過創造各類參與的途徑,讓被迫流離失所者發聲。

黎巴嫩貝卡谷地難民營景象。(攝影/胡鈞媛)

流離失所、家園與臨時區所

回顧被迫流離失所者的生命歷程,他們往往在緊急狀況下,沒有準備任何計畫與資金而被迫採取行動,離開家園,需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可能紮根的社會環境,開始新的生活並尋找新認同。世界由於人道主義的關照,為提供這群被迫流離失所者臨時居所,難民營也於這樣的情境中產生,而營區多為帳篷與混擬土房舍的聚合。依據2019年的數據,世界上只有42%的已登記難民定居在聯合國難民署規劃的定居點/營地,其他則選擇在城市環境中定居。但這些非難民營外的區域卻往往不願意接納外來移入者,特別是被迫流離失所者,他們難以被社會接受而導致各面向上的摩擦。因此,大多數人只能選擇最邊緣與未開發的地區居住,這些地區可能缺乏足夠的基礎設施。

70年過去,卡蘭迪亞難民營內居民自力造屋,形成特殊建築景象,許多建築安全議題。孩童並未有足夠的且安全的公共空間玩耍。

回憶2018年春天接壤夏天之際,於旅行巴勒斯坦數月的期間,到訪幾處位於西岸的難民營,其一為於拉馬拉市(Ramallah)距離卡蘭迪亞檢查哨(Qalandiya Checkpoint)與以色列屯墾區Kochav Ya’aqov不遠的卡蘭迪亞難民營(Kalandia Camp)。這座難民營於1949年由紅十字會在約旦租用的土地上成立,分為八個街區,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Works Agency for Palestine Refugees in the Near East,UNRWA)成立學校與職涯培訓工作、提供救濟與社會服務,但此區域的基礎建設,如下水道系統、衛生條件、建築狀況、公共場所等,因難民人口逐漸增加,形成房舍比鄰,與因自立造屋形成如樂高般的建築體,居住環境條件依舊惡劣,而這裡仍是他們的家。那天離開時,坐在公車上經過附近的另一座難民營Am’ari camp,入口處設置了一個很大的牌坊,像似說著:「這裡是我們的地方。」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營地是一個臨時性居所,原不打算修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曠日持久的衝突局勢,卻成了這群被迫流離失所者的永居場所。難民營臨時區所的特性,從緊急解決方案轉為常態,漸漸成為永久解決方案的一環。時間拉長,對於被迫流離失所者又如何在營區,這類無法真正紮根的環境中,維護己身基本生存權利、尋找修復創傷的機會或是對於身分的認同?

70年過去,卡蘭迪亞難民營內居民自力造屋,形成特殊建築景象,許多建築安全議題。孩童並未有足夠的且安全的公共空間玩耍。

被壓縮的空間與積累的創傷

儘管聯合國難民署經年呼籲需解決被迫流離失所者的議題,但現實是許多人在難民營或營外臨時安置所中等待直到他們返回自己的國家,戰爭也因為原國籍政局不穩,依舊沒有結束的跡象。根據各報告,難民營的平均壽命從7年到17年,更多的是許多人在難民營生活持續了幾代。當人們在難民營中生活這麼長的時間,各種議題逐漸顯現。例如隨著難民營接收人數上升,基礎設施不足且逐漸老舊,難民彼此生活空間相互壓縮,即使聯合國或非政府組織等捐助者建立了具永久性基礎設施的營地,但大多數仍缺乏同等規模城鎮所具備的便利設施,如學校、宗教場所、商店、公共空間等友好的生活空間,基本生存的權利被壓迫,甚至與接收國的鄰里社群之間隔閡逐漸加劇,時間一長,難民營極有可能會成為疾病、暴力犯罪的溫床。

此外,被迫流離失所者經歷的創傷記憶也可能於居住於臨時居所期間加劇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曾於《世界的重量:當代社會的社會疾苦》(The Weight of the World: Social Suffering in Contemporary Society)一書中以社會苦難(Social Suffering)來了解天災人禍中的處境,描繪人們身處社會結構遭受破壞,歷經了「這個世界的不幸災禍」的狀態。如被迫流離失所者在離開家園前,可能遭遇例如性暴力、種族滅絕、酷刑、政治迫害和失去親人的處遇,且面臨在沒有食物或水的情況下長途跋涉抵達難民營。且一抵達又可能會面臨許多不利情況和持續的壓力,例如無法順利登記在案成為難民,亦或物理環境條件不佳,加劇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另有許多實地研究和調查指出,當地社會排斥也使被迫流離失所者完全地被孤立,這些皆相當真實且不容忽視。

人道主義響應與創造參與的可能

根據2013年歐盟頒布的《接待條件指令》(Reception Conditions Directive,註1)尋求庇護者有權在申請國際保護後立即獲得支持,且其中第 17 條提到成員國應確保物質接收條件,為申請人提供適當的生活水平,從而保證他們的生計並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雖大多數規劃中的難民營按照標準原則設計,似乎還是有許多議題待社會共同討論與解決。一項實地研究的相關報告《The Sphere Project Handbook: Humanitarian Charter and Minimum Standards in Humanitarian Response》(註2)1997年由非政府組織、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發起的計畫「The Sphere Project」提出對於營地和緊急需求的訊息與建議,該手冊的目的是提高在災難和衝突情況下人道主義響應的品質,並加強人道主義行動對受危機影響的人的問責制,其中包括四大響應人道主義基礎準則:分別為提供水、環境和個人衛生(Water, Sanitation and Hygiene,WASH);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和營養(Nutrition);住所(Shelter)和定居點 (Settlement);與健康(Health)。因此,現今有許多組織基於準則發起不同的計畫,試圖創造空間或是各類參與式計畫,試圖改善生理與心理面向的需求,帶著被迫流離失所者尋找希望,例如Zaatari Radio、7Hills、 SkateQilya等的參與式計畫。

位於約旦的「Zaatari Radio電台計畫」,自 2018 年以來播放由一座非正式的難民營Zaatari Village社群所製作的廣播。Zaatari Radio 頻道97.3FM,從位於Zaatari Village的 Acting for Change International (AFCI) 學校播出。自 2011年敘利亞內戰開始以來,距離聯合國難民署管理的Zaatari難民營大約兩公里的Zaatari Village,隨著數千名逃離附近衝突的敘利亞難民湧入,該村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據估計,現在有超過15,000名敘利亞難民居住於此。許多大型組織開展業務的營地不同,該村是一個非正式的難民營,不受大型非政府組織的長期支持。Zaatari Radio是一項變革行動,透過電台廣播工作坊支持居住在村內的敘利亞難民的教育,藉由聲音發聲還提供更廣泛的生活技能和創造性的產出。計畫更與約旦、巴勒斯坦、牙買加和英國開展不同的計畫,計畫不僅培力更試圖挑戰社會的不公正。

Zaatari Radio的廣播工作坊一隅。(Zaatari Radio提供)

AFCI創始人Kotaiba Alabdullah強調學校如何為經歷過戰爭並在約旦社會中被邊緣化的兒童提供教育和心理支持。此外,Zaatari Radio 透過參與式工作坊計畫作為培力途徑,將創造力和遊戲作為心理支持途徑,讓孩童以英語和阿拉伯語主持新聞、音樂、體育和講故事的廣播節目。除了電台廣播之外,更發展如音樂、健康、運動、攝影和藝術等計畫,並舉辦展覽、體育賽事評論,串連跨領域的計畫。Zaatari Radio不僅是提供相對邊緣的社群一個自我表達的空間,讓創造力有機會展現與發聲,與更多人聯繫,而且更多的是給予社群一種歸屬感。現今雖許多媒體談論難民,但Zaatari Radio與主流媒體不同,試圖讓鮮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難民,能在此實踐發聲。

Zaatari Radio也與7Hills合作,2021年參與了 7Hills 主導的東安曼 Qweimeh 區 Al-Nour 滑板公園的建設。回顧約旦收容難民的歷史,約旦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難民收容國之一,有許多不同的難民社群,而難民的接收或多或少間接影響各群體間的權益,以及激起大眾對於社會共融議題的討論。目前首都安曼(Amman)約有70%以上的人口年齡在 30 歲以下,但安曼市內可使用的公共空間和免費娛樂場所卻嚴重缺乏,大多數娛樂空間往往是私人的。這也導致難民和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社群,幾乎完全無法進入相對友好的公共空間。為應對公共空間的稀缺、人口卻相當稠密並居住著許多藍領階級社群的東安曼的Qweismeh區,因此,於2014 年7Hills、UNICEF Jordan、Ministry of Youth 與 the Greater Amman Municipality發起社區建設計畫,在不到三週的時間裡,志工、專業建設人員與當地青年合作,將一處充滿垃圾和泥土的廢棄區域,共同建造成一座650平方公尺大的混凝土滑板公園。 此計畫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空間,7Hills滑板計畫試圖跨越性別、種族、宗教或文化之間的不平等,並為東安曼的Qweiseh區域最為脆弱與邊緣的社群提供個人發展、賦權和社交互動的平台。

爾後,7Hills發起「Al Raseef 153空間計畫」,透過開放和持續的討論將「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聯繫起來,促進「製作」和「創造」的實驗計畫,例如從與Zaatari Radio合作的廣播電台工作坊、家具製作、壁畫 、設計服裝、拍攝等工作坊。

此外,另一項以滑板發起的計畫位於巴勒斯坦西岸Qalqilya,「SkateQilya計畫」在此為巴勒斯坦西岸的居民建造了一座滑板場。Qalqilya是一座擁有 40,000 人口的城市,四周被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西岸間的隔離牆包圍。在巴勒斯坦第二次起義(Palestine Second Intifada)期間,這座城市實施了巴勒斯坦西岸最長的宵禁,發生許多雙邊衝突情況,衝突摧毀當地建築物和街道。 雖然多年來衝突情況有所改善,但由於資源有限,行動限制持續,日常生活依舊受到壓制,巴勒斯坦社群努力尋找自我表達和身體釋放的出路。於是,「SkateQilya計畫」與蘇格蘭的非營利組織SkatePal 合作,在臨近Qalqliya的Jayyous建造一座 600 平方公尺的混凝土滑板公園,孩子們可以在安全的空間裡玩耍,學習滑板,延伸推動如傳統工藝、戲劇、園藝等跨文化參與計畫,透過Skate+Art帶動社區動員、建立個人自信與希望。

參與的可能關係圖。(朱筱琪繪)

如上所述,面對被迫流離失所者,我們皆試圖設身處地理解在動盪中產生的創傷經驗,以及對於生命產生的影響,故更需正視被迫流離失所者的安置議題與需維護的基本人權。如本文所分享的參與計畫,現今有許多個人、非政府組織、政府、超國家組織都透過政策、行動為被迫流離失所者提供基本所需與生活空間,發展以永續的設計方法、以在地化的脈絡提供解決方案。而不同組織也透過各類計畫創造發聲與對話的空間,構成了另一種參與媒介。借用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901-1991)對於空間生產的論點,空間是所有社會關係的載體與形成的主體,空間被社會生產,社會也因空間再生產,個體的意識型態會影響社會實體的形塑與關係。這些計畫所創造的參與空間,使受到創傷經驗與苦難的人們能夠暫時遠離創傷,透過創造與行動重新建立自己,開始新的生活,創傷也在這過程中逐漸被修復。同時,在社群賦權/培力(Empowerment)的過程,提升參與深度與提升社群意識,使得參與者擁有參與自己生活的權利與能力,試圖發生變革;而收容被迫流離失所者的社會大眾也能在對話的過程中,理解彼此的生命經驗,達到社會共融,充分體現持續的多向線性關係。

如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Adonis)於《歡慶童年》(Celebrating Childhood)一詩中描述著:「好幾次,我看見空氣以一雙青草的腳飛翔,道路用空氣製成的雙腳跳舞。」(註3)被迫流離失所者的處境,依舊提醒著,我們仍存於動亂與不平等的大敘事之中。參與空間的創造,試圖彌平一絲絲的不平,與可能撫平創傷的機會。

原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投資》2022年7月號〈重建我們的共同世界,集體創傷與療癒中的藝術伏流〉專題系列文章。

註1 EU, The Reception Conditions Directive,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YvN8Yn (18 June 2022)
註2 Sphere Association(2018). The Sphere Handbook: Humanitarian Charter and Minimum Standards in Humanitarian Response. (18 June 2022)
註3 原文:「Many times / I saw the air fly with two grass feet / and the road dance with feet made of air」。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41eQL2(18 June 2022)

朱筱琪( 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