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德是個極有才的創作者,當然他同儕中,有才的人應該挺多的,這對創作者來說是基本要素。但是更準確的講,謝春德是極有才情。他對創作這件事是用盡氣力去做的,當他的同輩藝術家都在辦回顧展的時候,謝春德依然規劃一次比一次更弘大的新展覽。從1969年第一個攝影展「午夜」開始,到了2021年在台中國美館的「NEXEN時間之血—平行宇宙系列最終章」,謝春德已經完全從攝影者轉型成複合媒材的藝術家。在這其中,2002年的「無境漂流」應該是謝春德由影像創作者轉向藝術創作者的轉折點。

作為攝影者的謝春德,在1979年展出「吾土吾民」時,同年另一個攝影者梁正居也發表「台灣行腳」。在當時興起的報導攝影潮流中,他彷彿也順著時代趨勢。但是1986年的「時代的臉」,卻看到謝春德似乎是向理查・阿維東(Richard Avedon)致敬的作品。這個展覽雖然取材橫跨了十幾年,但越到後期越像阿維東穿梭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特質。但阿維東是在商業攝影中取得極高成就後,轉向藝術創作。而謝春德卻是在攝影藝術圈立下名號後,大量產出商業作品。

這種不斷在世俗的界線穿梭是謝春德在他多變的生涯中之不變。「時代的臉」之後緊接的是1988年的「家園」,在當時報導攝影風潮正盛的時候,「家園」系列中帶著個人濃厚鄉愁色彩的作品(這系列全都是彩色作品),跟人間雜誌之類越來越像社運紀錄的影像相比,是個極大的反差。「家園」乍看起來雖然有點軟調,但謝春德是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謝春德心裡的那個家園在經過攝影去掉聲音、氣味與觸感後,顏色成為影像極重要的成份。這個因素在經過15年的醞釀後,在2002年的「無境漂流」中,謝春德給出了新的體悟。藉由電腦影像處理,達成對色彩的極致追求。

從「家園」到「無境漂流」的15年之間,謝春德在商業影像作品中有極大的成就,除了雜誌與唱片封面外,特別是CF與MV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記得在1992年左右,有一次到他的工作室參觀,監視器裡正在剪接的是歌手李翊君的《苦海女神龍》。被一群人圍繞在鐵軌上而緩緩掙扎前進的李翊君,跟我幼時在布袋戲裡看的苦海女神龍,有一種神似,更有一種超現實的虛幻,在過了30年後都還能記得那個場景。從謝春德的MV可以看出來音像這樣的容器早晚無法容納他的創作熱情,像他1991年幫唐朝樂團拍的MV「太陽」,即使到現在看起來還是有衝擊感,有滿溢出來的能量。當他把自己從商業作品拉回來藝術創作的路子時,這漫溢的思緒再一次集中在對色彩的極致追求上。

「無境漂流」好像是15年間對「家園」的反思,在無盡的旅行中,這個家園的概念擴展到對人、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主題上的超脫,但卻伴隨對創作媒材更近一步無所不用其極的追求,這大概是謝春德永遠不會放棄的原欲,也是必然的途徑。「無境漂流」藉由電腦影像處理重新體會跟掌握這個對傳統攝影者始終要小心翼翼奉侍的顏色,另一方面是否也觸發了謝春德更徹底釋放自己的能量的契機?藉由電腦影像的科技,謝春德可以突破攝影媒材固有的限制,讓想像力奔騰。這對一向在影像中不斷琢磨的他,可能是創作上的天啟。

除了在創作題材上的轉變外,當數位影像讓謝春德彷彿能重現米開朗基羅1512年在西斯丁教堂天花板穹頂上的《創世紀》原色時,他的心中是否也燃起了將整個教堂搬到展場的慾望?從謝春德的創作軌跡來看,「無境漂流」是影像創作者的他,最後一批停留在平面的作品。這些極致鮮豔的顏色,相較於「家園」,是一個告別,也是一個開始。從此謝春德更像一個藝術的傳教士,透過一次次的展演來建構他的mission,一個讓人接近上帝的地方。
閱讀完整專題|謝春德「時間之血」
謝春德「無境漂流」
展期|即日起至2022.02.22 (二)
時間|週一至週日 10:00 – 20:00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六巷3號
電話|02-2391-2593

現職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以及全媒體中心主任。學歷:澳洲墨爾本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哲學博士、 美國紐約大學及紐約國際攝影中心藝術碩士(NYU/ICP Program)、國立台灣大學 造船暨海洋工程學系畢。研究領域:對以文化研究的角度來討論攝影史與攝影文化有興趣,研究範圍以民國時期之影像文化與攝影團體,以及戰後台灣業餘攝影團體為主。經歷:「鄧南光:Beauty on a Summer Day」策展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台灣原住民族百年影像展」及「鄧南光間諜相機的瞬間影像展」策展人 。代表作品:《尋回失落的民國攝影》、《他們的摩登時代》、《鄧南光:Beauty on a Summer Day》。
北京“中國攝影”雜誌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