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影形力專欄】穿過電影的照片

【影形力專欄】穿過電影的照片

1980年代初期崛起的「新電影」,可視為展開相關題旨的適切對象。作為正典化的臺灣電影史,新電影的作者列傳耳熟能詳。此外,新電影與攝影之間的連結,值得關注。確切而言,這非關導演與攝影師之間那種源自內部系統的世代情誼與技藝傳承,而是從外部介入而發生的影像相遇。
如何讓影像史可思?當這涉及不同媒介乃至藝術範式之間的跨界實踐時,尤其突顯重思某種堪稱「跨域影像史」的必要性。在此,倘若歷史並非意味著線性時間的軸線,更屬多重影像的蒙太奇組配及其構成關係。影像遂非一,歷史亦是。彼此相遇,碰撞擴延。 如果讓我們將此跨域影像史架置於臺灣影像藝術語脈作為思辨的論題,其問題意識的潛能將導向何種主體論述與不同的歷史視域?如果此種實則對於「臺灣性」的想像,不在於杜絕所有自境外移...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孫松榮( 14篇 )
孫松榮(Song-Yong SING)。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合聘)。現任《藝術評論》主編與《中外文學》編委。曾任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董事、《藝術觀點ACT》雜誌主編與召集人、臺新藝術獎觀察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不只是歷史文件:港臺錄像對話1980-90s」、「啓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第八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策展人等。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編有《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20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