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日更新編按】
自2023年6月起,台灣 #metoo 在社群平台上掀起浪潮,接連出現針對藝術界嫌疑人的具名、代言與匿名指控。2023年7月5日,一名女性網友梁梓筠(Redhat Liang)在臉書具名指控,遭到活躍於藝術圈、曾多次舉辦展覽的藝術家謝春德性侵。貼文一出後引發藝術圈熱議,謝春德於隔日(7月6日)下午關閉個人臉書,對於指控未有任何回應。
針對此事,臺北表演藝術中心7月6日在臉書聲明,由太界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共同製作之演出《NEXEN未來密碼—浮光疊影劇場》,因主創藝術家謝春德之事件引起外界疑慮,在事件明朗前,將中止執行該劇之演出製作工作。
該作部分製作費用來自文化部補助,文化部也在7月7日發表聲明,針對涉及性騷、性侵爭議案的當事人已啟動研擬追回、追討補助款的機制。已由政務次長王時思擔任性騷擾防治委員會召集人,邀集法律及性平專家召開性騷擾防治諮詢會議,並續與相關公協會、委員會等研擬訂定性騷防治守則與指引。
若是違反當事人意願性交,就是犯下強制性交罪(俗稱性侵罪),按照刑法第221條,可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強制性交罪為非告訴乃論,根據刑法第80條第2項,事發後20年內,都可以起訴加害人;而加重強制性交罪,只要在事發後30年內起訴加害人,追訴權都不會消滅。本刊呼籲司法儘速介入調查,謝春德也應儘速出面說明。
同時,《典藏ARTouch》重視性別權益,基於媒體社會責任,於謝春德相關的文章皆註記此編按,供讀者判讀。
延伸閱讀|【台灣藝文界 #metoo 系列報導】
17歲時,謝春德拿著父親變賣臺中田產後給他的28萬臺幣,買了一臺當時最新款的徠卡相機Leica M4、一套Hasselbald相機、一部Sinar 4×5相機,還有一部16毫米的Bolex攝影機,很時髦地闖入了臺北,開始了他漂泊的藝術人生。
自那以後的50多年來,謝春德共搬了33次家,漂流雖成了他的生活常態,卻也給了他無所束縛的自由能量,塑造了他捕捉世界、思考創作、觀察生活和探討命運的獨特視角。
謝春德的攝影系列中,無論是「時代的臉」、「家園」,還是「RAW」,都是他對臺灣的自然面貌、生存環境、社會變動,以及身處其間的人的狀態的視覺探索和回應。如果說,這幾個系列是他誠實地帶著自身經驗,對自己成長、生活於其間的臺灣社會的從容且深刻的切入,那麼,「無境漂流」系列,便是他帶著想象,在漂流於陌生世界時,對那些向其湧去的由信息流、情感流等匯聚而成的表層經驗所進行的視覺化處理。
如果從謝春德近年的興趣和創作,去反觀其「無境漂流」系列,也能發現一些一脈相承的線索。近十幾年來,謝春德的興趣,逐漸轉移到了後人類學、考古學、天文學、地理學、量子物理等學科上,他將自己對多重宇宙、人類存在的意義、人與自然和宇宙的關係等的思考與探索,呈現在了其分為三部曲而逐層推進的史詩級多媒材系列「平行宇宙」中。謝春德相信,人的存在有多種形式,並且可以進行能量的轉化,人類生活在多重宇宙之中。
「無境漂流」系列中的諸多畫面,都呈現了多點透視的非線性敘事。畫面中的被攝者,既像是同時存在於不同時空的某一瞬間,又像是分處於某一時空的不同瞬間。正如謝春德自己所說,人在多重宇宙中存在的概念,在其早期拍攝「無境漂流」時,便已有些許體現。
我們無法忽略「無境漂流」系列傳遞出的強烈疏離感。這疏離感不僅存在於其畫面的結構中,更體現在其色彩上。色彩作為一種視覺語言,被謝春德拿來,對現實進行了再次的提煉。這些照片,絕大部分都是謝春德在世界各地各地工作、旅行時,用徠卡膠片相機所拍,在後期時,他以其對色彩敏銳且清晰的把握,對畫面進行了數字化的處理。在這一過程中,他通過對色彩的控制,讓一個普通的視覺經驗,變得超現實起來。色彩不僅異化了現實,更異化了時空,並進而異化了我們的感官。
因此,我們被謝春德帶到了一個個疏離的異域世界的片段中,而隨著其漂流的展開,畫面的公共性逐漸消失,私人性則強烈起來。謝春德以一個異域漂流者的視角,獲得了對外部世界更為敏銳的觀察,這種局外人才有的洞察力,讓他在極度個人的視角與陌生的世界之間,達成了某種微妙的平衡。而作為觀者的我們,則在他畫面所呈現的熟悉和陌生的張力之間,產生了對外部世界中模糊、曖昧、灰色的地帶的想象。「看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同時存在」,這句謝春德偏愛的詩句,是他自己所寫,而在「無境漂流」中,這句詩則一次次以畫面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
在當下,影像創作者們都在集體經歷著一場普遍的技術升級,他們正在經由對電腦三維動畫、聲音、遊戲設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將我們對圖像的觀看和感知,推向現實與虛擬體驗的交叉結合的維度。而20多年前,謝春德便在「無境漂流」系列中,以其對傳統膠片與數碼暗房的操控,呈現了畫面的虛實交融。如此可見,作為一位藝術家,謝春德能在意識到時代的細微變化時,以自己的方式準確、迅速地進行表達。正如他近年來所創作的「平行宇宙」三部曲,這一系列的創作,都展現了他所意識到的,人類的存在方式將隨著科技的發展而發生變化。
與謝春德的其他所有系列相比,「無境漂流」似乎不屬於任何一個既定的有計劃的系統性創作序列,這個貫穿於其他系列拍攝過程中的創作,更像是一本鬆散的詩集,紀錄了其在擁抱陌生的經驗和場景時,將此刻與彼時之間所進行的跨時空聯結。
跟17歲時帶著相機到臺北時一樣,漂流仍舊是貫穿於謝春德生活的常態,或許,這狀態正塑造了一位藝術家的思考和創作。想想,在葛飾北齋90歲的人生中,他可是一共搬了93次家。所以,無境漂流,也可以說是一種創作的狀態罷。
閱讀完整專題|謝春德「時間之血」
謝春德「無境漂流」
展期|即日起至2022.02.22 (二)
時間|週一至週日 10:00 – 20:00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六巷3號
電話|02-2391-2593
專欄作家、策展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碩士。近年工作、生活於台北、上海,頻繁往返於倫敦、紐約等國際文化交匯之都。多年來一直深耕境內外影像領域的專欄與專題書寫,專欄及專題長期發表於《中國攝影》、《假雜誌》、《城市畫報》、《攝影世界》《大眾攝影》等專業攝影媒體。著有:《一個人的文藝復興》(2016)、《肌理之下》(2018)、《在場:親歷11個重要美術館攝影展》(2021)、《對話:21位重塑當代攝影的藝術家》(2021)。曾兩度獲得大理國際影會的年度最高策展人獎:《肌理之下—台灣當代攝影聯展》(2015)、《Hai, Dozo!—日本影像新世代聯展》(2019)。 2016年,擔任台北國際攝影節新銳獎評審;2016至2019年期間,每年受邀擔任台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Wonder Foto Day)的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