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訪洪三雄談周顥竹雕鑑藏心得

專訪洪三雄談周顥竹雕鑑藏心得

上海博物館繼2012年「竹鏤文心」竹刻特展後,又於今年另推出「竹素流芳─周顥藝術特展」,共展出32件(套)周顥…
上海博物館繼2012年「竹鏤文心」竹刻特展後,又於今年另推出「竹素流芳─周顥藝術特展」,共展出32件(套)周顥作品,深入探究其存世具署款、紀年或受其影響的作品,對於竹刻的研究與鑑賞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次藉著製作「以竹寫心─周顥的藝術世界」專題之機會,特邀雙清館主人──以收藏銅爐、竹雕、鎏金佛像、唐卡、琺瑯器知名的洪三雄,向讀者分享其長年鑑藏、研究周顥的心得,一同沉浸於嘉定竹刻大師之絕技及當中所蘊含的清曠淡雅意境。
Q:您收藏竹雕有多久了?什麼時候開始對周顥感到興趣?
A:我收藏竹雕超過20年了。第一件購藏的竹刻,應該是朱三松作的〈竹根雕攜琴訪友花插〉。從那時候開始,才漸漸地系統性蒐集、研究,到處逛博物館,去看實物、去找專家,進而走入竹刻的世界。
一開始我收竹刻時,是先從研究竹雕技法入手,最後再把不同技法的竹人放進來討論,這樣就能夠對竹刻的歷史、流派有全面性的瞭解。一般來說,竹刻真正成為一門獨立藝術,大概是從明代中葉開始。那時流行立體圓雕、高浮雕和透雕的技法,之後一路發展成平面雕鏤,形成陽文(留青、薄地陽文、淺浮雕)和陰文(毛雕、淺刻、陷地深刻)等各種流派。我之所以特別推崇周顥,是因為他創造出「以刀代筆」的陰刻技法,把傳統比較具有立體性的竹雕轉變成平面陰刻、淺刻的竹刻技法,等於是替竹雕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所以我不但收藏他的作品,也花了很大工夫去深入研究他。
Q:您認為周顥與其他竹人最大的不同在哪?
A:我想,吳之璠、顧玨、周顥和張希黃,都是竹刻史上最有分量和代表性的竹人;他們不但各有自己的個性,而且技法高超、自成一格,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藝術作品。至於周顥與這幾位竹人最大的不同,則在於他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畫家,而且能夠將書畫巧妙融入竹雕。關於這一點,清代錢大昕形容得很好,他說:周顥「於畫獨有神解,仿古賢山水人物皆精妙,尤好畫竹……作山水樹石叢竹,用刀如用筆,不假稿本,自成丘壑。其皴法濃澹坳突,生動渾成。」另外,周顥在雕刻筆筒時,還運用到一種環轉式構圖,充分表現出中國繪畫優美的意境。就這方面的成就而言,他絕對勝過三朱。藝術家最可貴的地方,就是要創出自己的風格,就像近現代黃賓虹的畫、于右任的草書,一定要走出與傳統不一樣的面貌,一看就能辨識,才能成為大師。
Q:這次上海博物館的展覽匯集了中國各地文博單位收藏的周顥繪畫及竹刻精品,從中可以看到周顥如何把擅長的竹石與山水畫施於刻竹。對於這兩種藝術的轉換,您有什麼看法?
A:竹石和山水,確實都是周顥繪畫與竹刻中最常見的主題。先來講周顥的竹石。周顥是一個愛竹、甚至畫竹、刻竹的高手。他愛竹,可以從他曾經在一幅墨竹圖上鈐印「不可一日無此君」這顆閑章窺知一二。至於周顥畫竹石,雖然受到元明以來畫竹大家的影響,但「奇縱變化,有前人所未見者」;後世評論者甚至認為,周顥的畫藝,可以和明代譽之為「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的畫竹名家夏昶相提並論。
清周顥〈虛白齋本梅道人畫意竹石圖筆筒〉,台北雙清館收藏。
清周顥〈仿倪瓚山水圖筆筒〉,上海博物館藏。
而根據我的觀察,周顥所刻的竹子,從竹葉的形態上可大致區分為「長葉型」與「短葉型」兩大類。其中,典型的「長葉型」,可以舉上海博物館藏乾隆八年周顥所刻的〈竹石圖筆筒〉和雙清館收藏的〈虛白齋本梅道人畫意竹石圖筆筒〉為代表。這類作品的特色,在於畫面布局簡約、疏朗;竹葉的葉片雖因較為狹長,用刀的力度有深淺狹闊等不同,但普遍都使用平刀加以陰刻、淺雕,以此表現靈動的刀工與葉片偃仰翻折的現象。另一種「短葉型」,則可以舉上海博物館藏〈芷道人款竹石圖筆筒〉為代表。相較於長葉,短葉型的葉片短厚深邃,結體較密,狀若飛絮,雖然同樣為陰刻,但短葉的葉片卻捨棄平刀輕披的處理,改而採用稍微偏斜的刀法深雕,雖然力道短促,仍維持了一刀而就的寫意風格。
Q:您的見解相當有意思!從風格來看,周顥的「長葉型」竹石應該是得自文同至吳鎮一派畫法;而「短葉型」則是從管道昇、王紱專擅的叢竹小景而來。若是將周顥的竹刻拓印下來,再對照其書畫,不僅可以瞭解風格源流,也可以看到其中充滿趣味、變化多端的筆意。
周顥〈竹石圖竹筆筒〉,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清周顥〈山水人物圖冊〉,其中一開,南京博物院藏。
A:把周顥的繪畫跟竹刻擺在一起比較,確實很重要。周顥在刻竹時,不需要事先打草稿。為什麼呢?一般的竹人,是自己或他人先作畫稿,再進行刻竹,但這樣只不過是透過刀把畫翻攝於竹上,如此一來,竹刻成品與畫稿之間必然在形、神上有所落差。但是對周顥來說,竹面就是一張紙,刀子就是一隻筆,他刻在竹上的形象,拓下來就像一幅畫;仔細審視他的刀刻線條,充滿了俐落快捷的筆意,就像一隻毛筆在書寫一樣,因此他個人風格的辨識度就很高。除了長葉、短葉等工法的不同,周顥竹刻運刀的巧妙,還在於他能夠將竹子生長在自然中的春、夏、秋、冬四季韻味表達出來。就像有的評論者描述他的竹石,有「恬靜的春竹、搖曳的夏竹、雨中的秋竹、和雪中的冬竹。」分別表現竹子悠閒、飄逸、蕭瑟與高潔的不同風情,每一種都非常生動別致!
Q:欣賞過周顥的竹石表現後,您又如何來看他表現在刻竹或繪畫中的山水?
A:周顥的竹石,主要表現了「以刀寫竹」的隨興意趣,以及竹子那種清雅、脫俗的氣韻;反觀他的山水,則是刻意從不同的構圖和風格入手,裡頭所追求的是全景布局的繁密變化、或簡筆淡逸的格調。我曾經將周顥的竹刻山水,分為「簡筆」與「密體」兩種畫風。其中,「簡筆山水」的代表作品,可舉上海博物館藏周顥〈仿倪瓚山水圖筆筒〉,它的構圖簡潔疏朗,頗有元代文人畫家倪瓚山水畫蕭疏、清逸的意境。至於周顥的「密體山水」,構圖則較繁密複雜,主要是表現元人王蒙畫中重山複水、草木華滋的趣味;這類作品則以上海博物館藏〈松壑雲泉圖筆筒〉、台北故宮藏〈溪雲山閣圖筆筒〉、與雙清館藏〈深山訪友圖筆筒〉較具代表性。
清周顥〈仿倪瓚山水圖筆筒〉,上海博物館藏。
清周顥〈仿倪瓚山水圖筆筒〉拓片,上海博物館藏。
Q:您提到環轉式構圖,讓人聯想到中國古代連續性構圖的山水橫卷。畫家採取不同的視點描寫景物的各個面向,將它們統合在畫面中,用來營造一種可遊、可行、可居的意境。您認為這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A:應該這樣說:山水畫橫卷,一般是由右向左展開、逐段觀看,雖然是連續性構圖,但是在布局上有一定的方向性,而且畫幅的左右兩端彼此不相連。但是,呈現在圓筒形竹材上的環轉式構圖,是360度的立體環繞,為了讓觀看沒有間斷,竹人就必須考慮到每段景的銜接都必須很緊湊、而且結構完整。
之前,我曾經針對環轉式構圖這個課題深入研究,發現到其實明末清初「嘉定三朱」以來的早期竹人,就開始運用山壁來作為區隔山水或人物活動場景的媒介,這類簡單平易的設計,也成為後來環轉式構圖的先聲。到了周顥,則是將環轉式構圖發揮得更淋漓盡致,用陰刻的手法刻畫出360度連貫銜接、布滿整個圓筒,而且又層次繁複、輕重疊合的山水,不論你從任何一個角度、或任何一點切入,左、右、上、下隨意觀看,都覺得它就像一幅恢弘壯麗的山水傑作,忍不住讚嘆那美妙的構思和獨具的匠心。
清周顥〈深山訪友圖筆筒〉,台北雙清館收藏。
清周顥〈深山訪友圖筆筒〉拓片,台北雙清館收藏。
Q:您對周顥有很高的評價。但周顥這項「以刀代筆」的陰刻技法,後來卻逐漸衰微了,相當可惜。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
A:在周顥之前的竹刻發展史上,並不乏大家,有許多竹人也刻得很精緻、很完美,但是就唯獨周顥的竹雕作品最具有畫境。他的陰刻技法,往往輕輕幾刀就成了行雲流水、竹姿石影、山峻林茂,表面看來似乎很簡單,這也造成後來競相效仿學習他的人比比皆是,然而,大多數的追隨者卻又缺乏周顥那種「於畫獨有神解,仿古賢山水人物皆精妙」的能力,對於「用刀如筆」、「合南北宗為一體」、「環轉式構圖」的技法和意境亦不求甚解,或是過度追求商業利益,導致了竹刻工藝逐漸流於淺薄,也為他這項技法的衰微埋下了伏筆。我想,這應該是從傳統中汲取元素創新、為竹刻藝術開闢新視界的周顥所始料未及的吧!
在竹刻發展史上,周顥(1685~1773)可說是相當特殊的人物,其「以刀代筆」,亦即直接在竹筒或竹片上刻畫山水、樹石、叢竹,創造出凹凸皴法,堪稱以「畫法施於刻竹」之第一人;其生動渾成之處,一般畫手尤不能到,當時以為絕品。《竹人錄》在評述竹人名家時,即以「惟我芷岩,其少陵乎!」來標舉其成就如同中國文學史的詩聖杜甫,可謂推崇備至。
洪三雄於雙清館留影,攝影╱林容伊。
廖堯震( 5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