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梳理十年藝術脈絡 吳季璁談香港首次個展

梳理十年藝術脈絡 吳季璁談香港首次個展

吳季璁的香港個展來了!在3月21日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揭幕之前,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隆重…
吳季璁的香港個展來了!在3月21日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揭幕之前,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隆重呈獻台灣藝術家吳季璁的首次香港個展「憬」(展期至3月14日),展品包括從未公開展出過的全新系列《布紋習作》、近期錄像作品以及專為此次展覽而創作的大型雕塑。同時展出的亦有藝術家具標誌性的氰版攝影作品,以及大型場地特定裝置作品《水晶城市007》。吳季璁熱衷於對影像的解讀與創作,《典藏投資》專訪吳季璁,看他如何透過不同的媒材如攝影、錄像與裝置,挑戰觀者對真實及自然世界的固有概念。
世界畫廊呈獻台灣藝術家吳季璁的首次香港個展「憬」。圖|世界畫廊
典 印象中您曾來過香港辦展,之前那次是在2013年的聯展吧!這次決定舉行首次個展有什麼樣的契機呢?
 對自己來說,最著迷是東西兩方文化的抗衡和拉扯、新舊之間的交替和並存,這樣的兩面說不清、兩面都不是人的感覺在香港尤其明顯,因此希望自己這個大型及全面的回顧展在香港舉行。另外,刻意選擇在比香港巴塞爾早一個多月的時間開幕,是因為希望訪客能有充分的時間駐足觀賞,作出深入的交流對話,從而為當地觀眾帶來共鳴。說真的本身頗抗拒大型藝術博覽會,這種密集和快速的交錯,訪客能有多瞭解藝術家的創作呢?文藝這件事可不能快啊,它需要時間點點滴滴的累積養成。
典 過去幾年您與台北的TKG+合作,這次與世界畫廊的合作,也是透過TKG+的牽線促成嗎?還是有別的合作機緣一起辦展覽?
吳 從2015年下旬起便終止了和TKG+的合作,往後希望可以多做國外展覽。我認為台灣的藝術圈對年輕藝術家的孕育成長至為重要,因為它的支持給予我們豐富羽翼的機會。可是待準備好起飛後,則應該離開如此安逸舒適的環境,尋求創作上的衝擊。所以我刻意減少在台灣的藝術活動,這個回顧我過去十年藝術創作的展覽也特意選在香港,這個對當代藝術發展舉足輕重的城市。事實是從2008年起我便希望能在國外成立工作室。雖說中國藝術界的急速發展,其膨脹、爆炸性和全球化的程度無人能及,但考慮到空氣和基本生活品質之後,還是再作打算。也有想過前往紐約,可是那裡租金昂貴,再三考慮後最終選定了柏林,畢竟那裡文化多元而豐盛,預計將於今年中成行。其實我也滿欣賞印尼的藝術生態圈,無論是學術還是市場,發展得很穩定而且很快。當地藝術家充滿個性及鮮明的創作,再加上相對來說較為便宜的價錢,可說是物超所值,假以時日定能為長遠投資的藏家帶來可觀的回報。
世界畫廊呈獻台灣藝術家吳季璁的首次香港個展「憬」。圖|世界畫廊
典 這次的展覽旨在全面介紹您過去十年裡的藝術發展脈絡,可以分享一下當中您最喜歡的主題或者是您最想在設計之中表達哪些元素?
 一直以來感覺自己周旋於傳統文人和現代之間,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和當代扯上關係。一直在思考當代是什麼,譬如說普普藝術是當代藝術,可是也已經是半個世紀之前的事。當代是指現今這一刻,可是藝術圈不斷地推陳出新,出道已十年的我是否已不是當代呢?那不是當代,我是否已晉升現代藝術類呢?可是趙無極也還是歸於現代啊!歸類上的籠統,讓我為藝術家自身的特質、內在的精神價值及自我理解的階段最為重要。另外,當然要有對美術史深入的研究、瞭解藝術複雜而又豐富的形式和技術過程的掌控。
典 您參與各式各樣的創作形式,如攝影、錄像、裝置藝術和劇場設計等,然而您把這不同的媒介融會貫通,這其中的關鍵是什麼?
 是啊!個人興趣層面較廣,凡事皆想涉足學習創作,雖然說是滿辛苦的,但這是適合我的工作方式。有段時候也反省是不是染指的太多,刻意令自己只專心在一項創作上。可是那感覺像悶死了、窒息似的,大腦也好像沒能只集中在單一事項上。我相信只要和創作有關,就能把我的大腦連結起來,它們都是一致的,無論有否商業性質。
吳季璁《小品之五 櫻》.單頻道錄影.20:43:45.2016。圖|世界畫廊
典 可以介紹一下這次展覽作品的設計概念嗎?尤其是《布紋習作》系列的3件,它們都是第一次展出。
吳 我從小就學習東西兩方傳統藝術,從素描到書法都有,受到嚴格的技術訓練和學術的限制,感覺好像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大學選科的時候,刻意挑媒體藝術來讀,希望能藉此建立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和系統。畢業後從2002年至2009年期間,我醉心於表達概念藝術的方法,2009年之後目光再次投入到傳統藝術及過去文化背景的影響。2013年在倫敦舉辦的巡迴展已經是蠻具規模的了。
個人認為文人化的筆墨系統最講究功力及文化的底蘊,因此傳承下來尤為不易,這豐富的文藝愈來愈罕有,因此希望能把傳統揉合於現代之中作出平衡。「憬」這詞既和意境、境象有關,亦指意識到自己的崗位,感覺和自己現在的狀態滿吻合,故以此為題。《布紋習作》這系列的發表實有賴畫廊的支持和鼓勵,實情是這系列已進行了3年多,可是一直拖著沒發布,總覺得時間上好像沒準備好。很多畫廊建議和《皴法習作》一起發表能提供有趣的對照,而《布紋習作》系列確實也是延續《皴法習作》的實驗結果,新舊兩作同場交流融合,這也是我一直探討的重要議題。
《布紋習作》的靈感源自希臘及羅馬雕塑上常見的衣紋,探討傳統西方藝術形式中的體感、量感及質感,進而連結東方文化中唯心而詩意的空間觀念,亦借此探索材料與技法之間的關係。我先用麻布隨機拉出布紋皺褶,塗上多層兔皮膠及石膏粉固定其造型,再填上油畫顏料或色粉。順應布面自然產生的紋理,逐步發展其空間意境,作品最終是東方山水精神與西方藝術形式的整合實驗。
吳季璁《布紋習作之一》.布面油畫.尺寸視空間而定.2014。圖|世界畫廊
典 在設計和創作的過程中,最讓您印象深刻的是什麼?譬如說您的水墨畫,要仔細研究才發現它們並非用畫筆所畫,您筆下的山水畫皆是大自然的傑作。
 您說的是《皴法習作》吧!我在此系列中把十九世紀發明的古老影像沖印技術「藍曬法」重新進行了詮釋,首先用感光材料對宣紙進行顏料噴塗,放在陽光下曝曬30分鐘,過程中不斷對紙張進行揉搓並不斷調整重塑紙張的皺褶,之後對其進行水洗定影,這樣被陽光曬過的紙張紋理就被留存下來,展開時宛如一幅山崖絕壁圖,當然也會形成別的圖像。這個創作過程是很好玩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幅經過陽光曝曬後的圖會形成怎樣的構圖紋理,而這些又會形成什麼樣的山川和丘陵等圖畫效果。在揉製一張宣紙時,因為不能準確控制冷色調紙經陽光曝曬後的結果,故每次創作都充滿了不可知的驚喜。
典 您以不同的形式解讀和保存中國文化與東方哲學,展開了古典融合前衞創作的形式。那您下一步的創作有了大綱嗎?可否告訴我們呢?
 目前正在籌備日本雙年展,也會著手創作較大型的裝置藝術。另外,我將會在香港一個新的空間進行表演,也會繼續參加舞台設計。我就是這樣,好像一刻都不能停下來,我不希望浪費,希望能充分表達自己。譬如說來到畫廊之後,我發覺畫廊地處的內街較暗,就想到不如在大窗台處打燈展示作品,把光引出街道吸引路過的人。另外,布展也從空置的街道開始好好利用空間。以上種種都是我來到畫廊現場後突發奇想的,幸好畫廊給予充分的支持,在距離開幕前的一個星期已開始布展,感謝我有很好的合作團隊。
吳季璁《煙林圖之二》.單頻道錄影.09:15:20.2012。圖|世界畫廊
典 您多前往國外參展,如英國和法國,在面對異文化時,您認為這能更認識自己嗎?
 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在國外看當地的晚間新聞,竟然在報導藝術展覽的布置工作。另外有一次到訪法國的鄉郊地區,赫然發現當地人每每能對不同的藝術觀點侃侃而談,他們笑著說看多了也好像可以看的明白了;藝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訝異藝術竟能走得和生活如此接近,他們可不是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只是一般的老百姓。在台灣甚至整個亞洲地區,藝術品彷彿被包裝成奢侈品般,演變成要不是菁英便是小眾的玩意,漸漸脫離人們生活上的軌跡。試想從前農曆新年家家戶戶會在門外張貼手寫書法對聯,現在都由可愛的裝飾代替。這傳統手寫揮春本是我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可是現在被取代下來,怪可惜的。我希望能把我們獨有的藝術觀和語言保留及承傳下來,使其發展成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讓大家能彼此分享和享受,不再是小撮人的特權。
典 您不諱言表明藝術家必須能靠創作養活自己,而您自己更是身體力行付諸實行!這可是有賴您無窮的創作泉源,還是真的是現實的經濟壓力?
吳 我是認定藝術家為一輩子的職業,並期許我這一生是用藝術來記錄生命的價值。我不理解對藝術短期投資炒作的人,藝術之美在於在其它人發掘之前,你已經瞭解其意義,欣賞並收藏。你看見了別人所看不見的,彷如能人所不能,這是人生在世對自身的最高評價。在現世代現金不斷貶值,然而好的藝術品持續看漲,收藏家更應繼續持有。藏家收藏路上最精彩有趣的部分,那便是能參與藝術史發展的過程,要是要快錢獲利,那倒不如投資股票市場。
藝術家吳季璁。攝影|陳又維
典 對於有興趣從事視覺藝術的人而言,您有沒有甚麼建議可以跟他們分享?
吳 我認為廣泛的好奇心是必要的,無論是以什麼形態,不一樣的生活經驗都能成為創作的一部分。另外,在這藝術創造的過程中,要能為特別是新生代的其他藝術家。現在的藝術圈裡則有太多的分工,如策展人都好像是幹著藝術家的工作,藝術工作被專業、細割化,猶如工廠的流水作業,可是藝術是不可被分割的整體,是個人創作啊!最後,我認為藝術家對哪兒有意見,哪兒便有創作的空間。你一定是對什麼看不過眼,認為自己定能做得更好,那就著手創作吧!不要空談,切實地執行,不斷地探索和嘗試當中的可能性。如我的《皴法習作》既可歸類為山水畫,亦可當作實驗攝影作品。新的《布紋習作》是油畫;是裝置,也可以是雕塑。我很多時候會把同一件作品拿去參加不同類型的博覽會,藝術項目模糊的邊界分類可不能就此嚇到我們呢!
林琬娸( 4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