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諸相非相:當代藝術裡的東方

【專題】諸相非相:當代藝術裡的東方

【Feature Report】Through Appearance Beyond Appearance: Oriental in Contemporary Art

在這個專題中,除了由筆者整理近年關於東方哲學(尤其是道與禪)與西方現代藝術關聯的研究成果,藝術史學者陳懷恩則從圖像學的角度,發掘「雨景」此一在東西方藝術史上有著截然不同表現的主題,同時邀請策展人與藝術史學者沈伯丞就其研究與認識,從形式、思想、本性三個面向,擇選了吳季璁、王雅慧、吳孟璋三位台灣藝術家,作為東方美學當代性表現的說明。

宋朝晚年,興起了一種寓言體禪宗畫「十牛圖」,它以比喻的方式,將牧牛看成一個人自我發現的過程。在廓庵的十牛圖中,十圖依序是: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入鄽垂手;從驚覺牛隻走失,起步摸索的撥草「尋牛」(自己),到清晰全面地看見本性(得牛),鞭索不離身,務求心不放縱踰矩(牧牛),進而進入穩定證悟的人牛合一,心中不再有牛存在(忘牛存人),以及連覓牛的自我意識也一併不存(人牛俱忘),終於回到法性的本來面目(返本還源),乃至進入凡塵度化眾生(入鄽垂手)。廓庵十牛圖的第八幅「人牛俱忘」,畫的是中心空無一物,「無形無相,寂然不動」的一個圓。當我們看到這麼一張圖時,便不難想像與國際前衛藝術緊密相連的日本具體派,其創始人與理論基礎吉原治良代表性的「圓」,其思想理論的源頭。

《典藏.今藝術&投資》2020年1月號328期專題。(企畫/朱貽安)
吳季璁,《小品之九.楓》,單頻道錄影,1920×1080 FullHD 10’14″,2018。(吳季璁工作室提供)
吳孟璋,《會,白大理石,64×64×6 cm,2017。(吳孟璋提供)

從2019年台北當代(Taipei Dangdai)舉辦第一屆藝術博覽會以來,便為台灣藝術產業興起不小的波瀾。夾帶眾多國際一級畫廊,無論在畫廊自身的規模,或是經營藝術家的國際排名、影響力、價格,乃至於全球當代藝術史留名的可能,都是許多台灣畫廊與藝術家無法相比的。當收藏家的視野與腳步已然是「收藏全世界」,甚至直接端呈至藏家眼前以供挑選時,不難感受到一股「台灣藝術家如何自處?」、「下一步可能在哪?」、「如何與國際接軌?」的焦慮,尤其當市場反映的長期價格潛力,依舊奠基在是否具有連結國際的歐美敘事時。源於此,也就萌生了製作此專題的想法。特別是當歐美在近二十年重新回頭審視,並承認現代藝術的發生很可能根源來自東方哲學的思想衝擊,於是才有了突破性的改變時,什麼又可能是我們與眾不同的特質與切入點?作為全球人類文化遺產的東方美學如果原就為我們所擅長,什麼又是我們不同於日、韓、中的思考與認識?

因此,在這個專題中,除了由筆者整理近年關於東方哲學(尤其是道與禪)與西方現代藝術關聯的研究成果,藝術史學者陳懷恩則從圖像學的角度,發掘「雨景」此一在東西方藝術史上有著截然不同表現的主題,同時邀請策展人與藝術史學者沈伯丞就其研究與認識,從形式、思想、本性三個面向,擇選了吳季璁、王雅慧、吳孟璋三位台灣藝術家,作為東方美學當代性表現的說明。

(企畫/朱貽安)


本專題「諸相非相:當代藝術裡的東方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0年1月號328期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更多今藝術&投資最新消息】

Facebook

朱貽安(Yian Chu)( 153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