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民間宗教中所展現的藝術樣貌今日大多集中在三個討論的層面:神像雕塑美的研究、廟宇建築中的各種裝飾藝術、民間信仰節慶的展現與內涵等。這些宗教信仰、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展現,深刻地鑲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直接地影響與形塑民俗、文化和日常。
然而,跨越俗世與時間、空間紋理的宗教信仰,我們在今日如何想像它擁有某種「當代性」,做為思考今日文化、信仰與當代連結,並透過當代藝術的創作與內涵,進而探索並重構當代藝術與民間信仰的連結,且更廣泛地思索台灣美術史系譜重整的可能?
交陪:近未來的神祇與當代藝術
在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的受邀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龔卓軍組成策展團隊,包括協同策展人陳冠彰、高森信男和陳盈瑛,執行主編陳莘、陳盈瑛、侯昱寬和林雅雯等,邀請約20位藝術家包含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創作者,以「交陪:近未來的神祇與當代藝術」做為主題,共同進行為期兩年的台灣近現代信仰文化與美術史系譜的重整與再探。
奠基在過去台南縣市已出版的一系列叢書和雜誌、以及該計畫大量的田野工作與訪談中,策展團隊日前舉辦「從交陪到當代藝術:台灣近現代信仰文化與美術史系譜的重整與再探」論壇,以一系列的表演活動,如小嫩豬樂團、曾伯豪的念歌表演、《交陪》藝術誌出刊說明會與藝術史學者蕭瓊瑞進行「眾神喧嘩的宗教藝術」演講,為此計畫做一個正式的對外發聲與開展。
即將在今年首先出版《交陪》雜誌(Zine),以訪談、田野和研究做為計畫的開展與討論,首刊內容包含對於蕭瓊瑞、李俊陽、何佳興和蔡舜任等訪談,未來預計以一年四期,共兩年的數量與方式出刊。日前在編輯訪談的過程中,意外地碰到1681年創建的沙淘宮改建,團隊極力溝通將廟裡古蹟石刻拓印下來,並代為保管四塊石刻版,未來也預計以某種形式於現場展出。
《交陪》藝術誌與美術設計羅文岑和何佳興進行合作。(南藝大視覺藝術研創中心提供.攝影/陳凱法)
接下來將包含於2016年上半年度辦理與廟宇及劇場結合的工作坊,尤其針對佳里的金唐殿,目前計畫邀約河床劇團、那個劇團、布袋戲工作坊(李俊陽+年輕製偶師蘇俊穎)、沈昭良等;2016年下半年則以蕭?的駐村創作為主軸邀請藝術家進行創作;這整體研究、田野、訪談和創作計畫,即將在2017年初於蕭?文化園區舉辦「交陪:當代藝術與信仰藝術展」,展覽與出版的宗旨將座落在四條軸線交錯而生的節點之上:活絡的民間在地信仰節慶、蓬勃的近現代民間信仰文化藝術、近現代台灣美術史的反省、當代藝術展覽策畫的重新書寫,企圖透過「交陪」這種在地民間的文化精神,探索當代藝術表現,並進一步思考在現當代畫廊和美術館對「藝術」的定義與教育中,民間信仰和文化極少受到論述的青睞。
賴依欣( 15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