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藝會與臺藝大有章藝術博物館共同主辦「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分別由鄒婷所策畫的「家物事」以及齊簡所提出的「特別容器」獲選,於今(2021)年3月19日正式開幕,兩位獲選策展人集結來自香港、馬來西亞、臺灣共計12位藝術家,透過合作或獨立製作,於臺藝大藝術聚落和九單藝術實踐空間展出11件作品,包含錄像、聲響、複合媒材與空間裝置等。
特別容器:合一與分別地界
「特別容器」中的「特別」二字,是借用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於1964年提出的觀念──「特別物件」(Specific Objects)。試圖去暗示一種無以名狀的另類物種,當我們觀看它時更會是去感受作品與展示空間、場域之間的關係。「容器」通常具有一個虛空間,是專門用來容納、儲存、運輸,具有遮蔽、保護內容物的功能。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人可能為了儲存食物而發明容器。最初容器的製作很可能從自然界中拾取現成材料,例如拿葫蘆當作容器,然後才慢慢出現了其他東西。比方說陶罐的製作,人類採集原料、製土、練泥、成型、裝飾、施釉、乾燥、燒製…一系列流程,經歷漫長的時間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個專有領域。
因此,所謂「藝術」是指一個經過專業化分科的特定領域。有了「領域」(disciplinary)的存在,才有對領域產生中界(inter-)、超越(trans)、複合(Pluri-)、多重(Multi-)的種種可能。「特別容器」除了指學科視角下的領域概念演化及其內涵的擴展,也指稱一個政治地理學概念-「領地」(Territory)。動物佔「地盤」的行為,和人對空間的權屬聲明,是不證自明的空間理解,其存在於不同主體的實力變化消長的關係中;也是一種過程、實踐、產物、策略和技術,經由持續的發展而逐步成型。
家物事:一場發生在藝術空間的聚落與實踐
當展覽總是一場注定曲終人散的宴席,策展總是一種「待客」與「為主」的技術:好客的情態如何展示?主賓的關係從何架構?那些來自各方(人與非人的)的參與者,又何以在策展情境之中,賓至如歸?而這場以藝術空間為家,藝術家、策展人、作品、觀眾與機構的暫時關係為客的「待客之道」,是否也正考驗著創作者留客的技術、反映參與者接收內容的適性,與檢驗策展作為資訊與知識中介的功能。
在談論展覽如何生產關係、藝術如何走向公眾之際,且讓我們一同緩行至板橋浮洲的藝術聚落。這片位於臺灣藝術大學北側、全區斷續綿延著略高於人身的住宅圍牆的「校地」,有著四十多棟新舊參雜的獨棟房舍:它們多是5、60年前由板橋士紳捐地、美援資金起建的華僑中學教職員眷舍。歷經半個世紀的人事變遷與產權糾紛,昔日那破舊的、常淹著水、偶有學生入(誤)住、故事頻傳,緊連著臺藝大的眷舍群,近年來逐漸撤下圍牆、翻新成一棟棟有著抿石子外牆、掛著綠色窗框的「藝術空間」,就地成為隸屬於有章藝術博物館的「九單藝術實踐空間」與「臺藝大藝術聚落」(舊稱:北區藝術聚落)。
面對這般特殊的機構紋理,今日於此發生的藝術活動,如何回應昨日的地方歷史,與勾勒明日的空間想像?當觀者像看房或訪友般踏入一棟棟曾為家屋的館舍,如此反映「家務」的經驗,正開啟著「家物事:一場發生在藝術空間的聚落與實踐」的策展情境。
「策展人培力@家物事 ✕ 特別容器」
家物事 Housing Things
特別容器–合一與分別地界 Specific Containers-Unity & Separation of Boundary
展期|2021.03.19 – 2021.05.15 ,週二至週六 11:00-17:00
地點|臺藝大藝術聚落、九單藝術實踐空間【免費參觀】
(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博物館為極具特色的大學博物館,依中長程發展計畫,將聚焦於特展策畫、館際交流、公關行銷與相關博物館專業諮詢服務,持續典藏研究與藝術教育推廣,積極擴展本館藝術教學能量,發揮藝術資源發展中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