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溝故宮時代」出沒於家中廳堂父親的友人,則是帶給他在父親身教的影響外,另一文藝啟發的軟性影響,攝影家郎靜山幾乎每年探訪莊嚴,清瘦的身形與一襲長衫,偶爾捎來幾張充溢中國傳統畫意底蘊的攝影作品,那是幼年莊靈驚嘆嚮往的境地。另一位啟蒙者則是父親的同事─譚旦冏,由於他在抗戰時期使用攝影記錄四川工藝產製實況,對於攝影相關技術相當熟稔,北溝時期中央文館處庫房外的木造攝影室便是由他掌理,幼年莊靈與攝影的初識,便是穿梭於夾掛文物底片顯影的攝影室中。在展場中北溝時期的影像除捕捉其父親故宮同仁工作的身影,也涵蓋了家人生活狀態、及父親的藝文好友等影像,這背後顯影的更是剛接觸攝影,用盡心力去嘗試、理解攝影的莊靈,那份年少的赤誠。
莊靈|北溝庫房
莊靈也補述談到攝影起點的「第一張照片」,是1953年當時就讀台中一中的他將啟程前往獅頭山畢業旅行,譚先生大方出借了YASHICA.D型120雙眼方盒子相機,他置入自己辛苦積掙的零用錢買的三卷黑白底片。當他再到沖洗店拿取照片,前兩卷底片顯影諸多不明就裡的雜訊,而第三卷卻在雜訊中突出了一張清晰的顯影─獅頭山的山道上,四位同學在熠熠的逆光中記錄了這趟青春行旅,這張唯一的「好照片」增添了少年莊靈的信心,讓他毅然踏入攝影直至今日。「後來想有這麼一張照片做為一個開始,就走上攝影這條路。如果沒有這一張的話,我後來也不可能從事攝影。」
莊靈|父親和郎靜山世伯
他的職涯是在考取台視擔任攝影記者後開始,在長達24年的記者生涯,除了工作上的攝影,莊靈沒有間斷攝影創作,攝影對他而言具有重現事物原貌的屬性,如在現場藝文人物系列的展示,即便是捕捉這些傳奇的身影,他還是企圖嘗試非慣性的詮釋角度,並堅持營造拍攝對象自然的動態,這也許是受到記者工作影響所反映對「紀實」的追探,真實的美感並非在矯飾與虛妄中覓得,而是內在自然、純真期待那偶遇剎那的一瞥。
若是將一些想法重新改變,重新檢視平時沒有注意到的東西,就有它的美與意義,這個後來成為我創作中重要的內容,但我堅持一點,我不會去改動它。
─莊靈
介紹莊靈,難以省略其書香世家的淵源背景,莊靈的父親為前國立故宮博物館副院長莊嚴(當代書法家兼書畫鑑定家),抗戰時期奉命護送國寶從貴州、四川到過洋的台灣,莊靈形容其童年是一段「隨著國寶流浪的回憶」,他與其三位兄長分自於攝影、中國美術史、文學、藝術創作皆有極高的造詣,難以否認便是從小文物耳濡目染下的影響。而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為慶賀中央大學創建100週年,特別邀請莊靈以其作品兩條精彩脈絡「北溝故宮時代」及「台灣當代藝文人物」,從這些超過半世紀的影像呼應、見證歷史的遞嬗。
莊靈|一生至友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