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中國鑑藏家翁萬戈以102歲高齡離世,橫跨中美的收藏傳奇

中國鑑藏家翁萬戈以102歲高齡離世,橫跨中美的收藏傳奇

2020年12月9日,中國鑑藏家翁萬戈安詳離世,享嵩壽102歲。以藝術的熱情和獨到眼光,他用精彩人生成就了橫跨中美的收藏傳奇。
翁萬戈(1918-2020)。(網路圖片)

2020年12月9日,中國鑑藏家翁萬戈安詳離世,享嵩壽102歲。以藝術的熱情和獨到眼光,他用精彩人生成就了橫跨中美的收藏傳奇。翁萬戈本名翁興慶,1918年7月28日在上海出生,為清代名臣暨書法家翁同龢的五世孫。他繼承了常熟翁氏家族的學養和藝術收藏,致力推動中國藝術,聞名海內外,深受後輩景仰。

常熟翁氏收藏始於翁心存 。家貧的翁心存用功進取,先在藏書家張金吾的「愛日精廬」藏書樓校勘,而後考取功名,入選翰林院吉士,並任武英殿總纂一職。他深受皇室信賴,二度入職上書房授讀。因喜愛善本書冊,翁心存走上鑑藏一途。其子翁同龢青出於藍,曾為同治、光緒皇帝授讀的他不僅學識淵博,更是一代書法大家,書畫鑑賞皆有成。

翁萬戈在書香世家成長,幼時湊身端看案上的書畫卷軸,聽聞父長品鑑古今。他在193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然隔年抗日戰爭波及校園,於是離鄉赴美讀書。抵達美國之後,他先學工程而後美術,在紐約哈夢基金會任職,一待便是十餘年。1948年,中國時局動盪,翁萬戈在妻女陪同下回到中國,看見家藏的中國至珍藝術,還在天津英租界處。「立身行事要對得起歷史」,在這般覺悟之下,翁萬戈決定將這批收藏裝箱運至紐約。這一路走得顛簸艱辛,然他的堅持終有意義,文物避開了文化大革命的摧殘,成為世界走進中國藝術殿堂的入門磚。

翁萬戈捐贈給波士頓美術館的明代陳洪綬《博古牌》版畫。(圖版來源:波士頓美術館)

1985年,翁氏藏書第一次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展出,引發外界熱議。翁萬戈提供的宋元刊本品質精良,價值遠勝過美國國會圖書館及哈佛燕京圖書館。1999年,他曾委託中國嘉德拍賣一批藏書。瞭解其學術價值之不凡,拍賣前嘉德、上海市政府與翁氏協商,最終以美金450萬元買下。2010年,上海圖書館推出「琅函鴻寶─上海圖書館藏宋本展」,眾人也在藏書公開後,才知宋刻本《邵子觀物內外篇》、《長短經》、《重雕足本鑑誡錄》、《會昌一品制集》、《丁卯集》、《施顧注蘇詩》、《嵩山居士集》等海內外孤本,皆是翁萬戈收藏。

吳彬《勺園祓禊圖》(局部),北京大學藏。(圖版來源:北京大學圖書館網站)

除了善本古籍,其書畫珍品可從波士頓美術館展覽窺得一二。青年時期移居美國的翁萬戈,致力發展中國藝術的研究。除了向哈佛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零星捐贈,他亦捐贈沈周《臨戴進謝安東山圖》、王原祁《杜甫詩意畫》巨軸及梁楷《白描道君像圖》給上海博物館,吳彬《勺園祓禊圖》則給予北京大學。2018年12月中旬,翁萬戈選擇將百件收藏留給波士頓美術館:「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看中國畫,我的整個人生都和中國書畫聯繫在一起。波士頓美術館是我來美國後到訪的第一家博物館,這裡也是我很有歸屬感的一個地方。我很高興我的家藏最終和博物館館藏匯聚在一起,猶如命運使然。」翁萬戈捐贈文物包含130幅繪畫、31幅書法、18件拓片及4件織繡,其中書畫填補了波士頓美術館館藏不足的明清領域,為館方奠定完備的學術研究基礎。捐贈隔年,館方舉辦「翁氏家藏精品展─親友交遊」展覽,以明清著名書畫家為主,分別為沈周、文徵明、董其昌、陳洪綬、朱耷、王翬、吳歷、惲壽平、王原祁及華喦等人。

王翬《長江萬里圖》(局部),波士頓美術館藏。(圖版取自波士頓美術館新聞稿)

由於鍾情翰墨,翁萬戈也與收藏藝術瑰寶的臺灣留下不解之緣。1959年,在時任故宮中央兩院聯合管理處主任委員孔德成的同意下,翁萬戈與妻程華寶、兒女翁心學、翁心思來到臺灣,參訪故宮文物。當時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尚未建立,文物仍存放在臺中霧峰北溝,因此翁氏一行人千里迢迢,下榻臺中鐵路飯店。夜裡大雨滂沱,醒時眾人錯愕發現,旅館周遭竟成為水鄉澤國,道路坍方中斷,突如其來的大水更摧毀城鎮─他們遇上了影響臺灣甚巨的「八七水災」。即便不如預期,翁萬戈卻無意打退堂鼓。他安排家人離開災區,自己和同樣要去霧峰觀畫的美國籍藝術史學者艾瑞慈(Richard Edwards )結伴,兩人騎著自行車涉水,抵達北溝,和莊嚴、譚旦冏等老故宮人碰面,完成一趟驚險的看畫之旅,亦和臺灣前輩學者建立深厚情誼。而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後,他也多次來臺觀賞書畫。

「我決定將天津藏品運到上海,又碰到通貨超級膨脹,不得已在11月17日乘美國西北航空最後一班機與故國離別。事先把文物裝箱海運,懷著深沉的憂慮。幸而天從人願,1949年春,一切文物安抵紐約,開始我守藏的任務。」回憶起讓家藏離開故土的那一刻,翁萬戈心中更多的是徬徨不安,恐懼世代相傳的藝術根源在浪濤和戰火中消散。「守藏」比收藏更難,翁萬戈鍾愛這批家族珍藏,毅然決然地擔起傳承的責任,立下難以抹滅的文化典範。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第340期(2021年1月號),購書請點此。更多古美術精彩圖文,請關注典藏古美術Facebook 。  

古美術編輯部( 22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