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致三十 七十年代至今十二位台灣藝術家的而立之作

致三十 七十年代至今十二位台灣藝術家的而立之作

司徒強,《綠泰拉》,1978,壓克力顏料/紙,62.6×96.5 cm 圖/誠品畫廊 稍晚至紐約普拉…
司徒強,《綠泰拉》,1978,壓克力顏料/紙,62.6×96.5 cm 圖/誠品畫廊
稍晚至紐約普拉特藝術與設計學院留學的司徒強(1948年生),正巧遇上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盛行的照相寫實潮流。他在校即以幾可亂真又出神入化的幻象繪畫著稱,往後一路深探色彩與光影的表現與運用,以及如何將文學的意境視覺化,成就了他絢爛但孤寂的「穹界之花」。
相較於上述三位嚮往西方自由和前衛藝術而從台灣出走的藝術家,蘇旺伸(1956年生)與連建興(1962年生)在三十歲時所經歷的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台灣政治解嚴、經濟起飛的新局面。在田地讓位給高樓、錢將腳目淹沒、政治體制轉型的那個年代,許多藝術家對眼前政經環境的種種亂象進行反思,紛紛在作品中表達批判或對鄉土的一往情深。
蘇旺伸在此時捨棄了早先專注的抽象主義,改採鳥瞰視角觀看鄉間、市郊或墓仔埔,揭開一齣齣野獸爭奪地盤和主權的戲碼。他創造的角色似狗也似貓,當時多半用以隱喻逞兇鬥狠又自私自利的政客,近年則通常代表貪婪的開發商,如此,他低調地演繹《動物農莊》般的寓言。
連建興的場景經常出現在山林曠野之間或都市中被遺忘的角落。萬物皆有靈,他在寫實的場景之中增添擬人化的奇想,稻田間出現形似參拜的神壇,樹叢狀似神明的石碑,風標成為具有魔力的圖騰柱,再加上大量使用藍綠色,塑立起自成一格的魔幻寫實畫風。
時至今日,參展的青年藝術家與其前輩已相隔至少一代,正如繽紛多元、科技革新,卻天災人禍不斷而且大環境詭譎多變的二十一世紀,他們感興趣的媒材與內涵包羅萬象,除了繪畫還有裝置、錄像、觀念藝術,從內在風景、精神狀態、夢幻奇想到核災後果都是他們不斷琢磨用以回應當下的題材。
在數位攝影無所不在甚至氾濫的今天,李吉祥(1983年生)以媲美相機鏡頭的精準技法,畫出台灣老式玻璃窗與望出去的靜物,維妙維肖的窗花與窗外若隱若現的靜物,一前一後呈現出觀看與感受的幽微差異。
鄭農軒,《隱蔽之人一》,2015,油彩/畫布,80×60.5cm 圖/誠品畫廊
鄭農軒(1983年生)認為世界的樣貌是複雜多變的,他以寫實卻又撕裂、抹煞局部圖像的手法,作為形容、療癒面對世界時憂鬱不安的心理。
來自古都台南的林書楷(1983年生)以小紅豆毛筆蘸壓克力顏料,用結合東方文人書寫的繪畫行為,將其熟悉的日式、台式建築物勾勒成想像中的聚落。這些聚落既古老又現代,在藝術家近乎偏執而壓抑的筆下有機滋生。
葉仁焜,《崩解的信仰I》,2017,水墨、膠彩、銀箔/畫布、絹,50x160cm 圖/誠品畫廊
葉仁焜(1984年生)以至少十二種藍鋪陳出如夢似幻的底色,再以膠彩這樣的古老媒材建構當代信仰崩壞的文明世界。他虛擬的場景不知是夜幕低垂還是即將展露曙光,在這日月交替之際充滿無限可能的景色當中深靜無人,只有驚鴻一瞥、代表希望的動物。
劉致宏(1985年生)以線條的快筆或裝置捕捉自己的生命經驗與記憶,因此與其說他實踐的是風景寫生,更應該說是抽象情感的速記。每一件作品都是他日常生活的感性定格,藉由這些片段,我們體會他情感和思緒的流轉。
周代焌,《風洞中的現實》,2016,壓克力顏料/畫布,90x60cm 圖/誠品畫廊
周代焌(1986年生)在日本福島核災事件之後,想像自己真實環境中可能發生的人為災害,其層層堆疊和上下翻轉的奇觀,宛如科幻片中末日降臨的浮世。他《Back To》系列的命題提點出在無法倒流的時間裡,人們渴望重返心中所期望的家園。
陳哲偉(1986年生)關注人的處境,包括人的孤獨、揮之不去的陰影等精神層面。他「養神院」系列中的《時光之舟》徘徊於真假並存的記憶和事件之間,不僅討論精神病友的主體性,也交織出他們在當今體制下不受治理及被遺棄、邊緣化的遭遇。
透過這十二名藝術家約三十件作品,希望能看到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在人生三十的創作狀態與思考的事。什麼研究讓他們著迷,什麼境況讓他們困惑,什麼議題讓他們不平,什麼題材讓他們樂此不疲?每個人均是時代的產物,後輩也總是得力於前人的努力和累積才能行向未來,不同年代的作品在相互對照之下,或許我們得以看見在藝術的滾滾巨流之中,我們曾經歷的過往,此時此刻身處何處,未來又有何種可能?
林書楷,《陽台城市文明系列-被叢林圍繞的深宮傳說》,2017,壓克力顏料/畫布,130x132cm 圖/誠品畫廊
三十 An Ode to Thirty
時間:2017.06.24-07.23
地點:誠品畫廊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5樓
電話:(02)8789-3388 #1588
網址:www.eslitegallery.com
「三十An Ode to Thirty」一展帶來當下三十歲的台灣青年藝術家,以及其前輩在而立時期,橫跨七十到九十年代所創作的作品。展出的青年藝術家有李吉祥、鄭農軒、林書楷、葉仁焜、劉致宏、周代焌、陳哲偉,前輩藝術家有夏陽、顧福生、司徒強、蘇旺伸、連建興。
每一位都是一個時代的切片取樣,有的人衝撞傳統,有的觀照現實,有的執著於技藝上的精進,亦有的著墨人心或想像。他們在各自的創作路途上踽踽前行,在「三十而立」的階段不免仍有焦慮和徬徨,但在全力以赴之中逐漸確立自己的藝術輪廓。
分別屬於「東方畫會」與「五月畫會」的夏陽(1932年生)與顧福生(1935年生),他們在台灣政治戒嚴期的五十年代學習藝術,在歐美思想及文化浪潮席捲之下,浸染在追求精神自由、美術現代化的氛圍中,於是不約而同在三十歲的前後離開台灣,遠渡重洋去到心所嚮往的西方。
夏陽到了義大利、巴黎又轉往紐約,而在巴黎他發展出延續至今的「毛毛人」標誌性語彙。夏陽用或動或靜的線條塑造出飄忽不定、面容模糊的毛毛人,毛毛人沒有血肉只有一個大概的形體,顯露出現代人的焦躁不安,以及孤單疏離。
如同夏陽,顧福生也是先到巴黎之後再去紐約,並在紐約度過三十歲的人生。生活創作於自由開放的大都會,他畫面中反覆出現的無頭人由孤獨轉為多采多姿,並且沿用於巴黎首度嘗試的拼貼技法,隨心所欲地表達內在感受、思索的生命課題乃至於天馬行空的靈光乍現。
金振寧( 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