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不斷打掉重練的少年:從信義店不續約看誠品畫廊的四度遷移史

不斷打掉重練的少年:從信義店不續約看誠品畫廊的四度遷移史

Repeatedly Going Back to Square One: With a Notice for Non-Renewal for Its Xinyi Location, A Look Back on Eslite Gallery’s Four Relocations in Its History

1989年開設的誠品書店,早年從仁愛圓環發跡,最早期起家的兩項業務,即是書店與畫廊。誠品畫廊試著以歷史、細節與累積證明,一間優質的畫廊不一定僅能以空間量體、樓層、所在位置來偏狹定義,細數從仁愛店、敦南店、信義店、松菸店誠品畫廊的四度遷移,其每一段的跨步都試圖踩得紮實,成為能夠回應著時代與社會共感俱進的畫廊。

吳清友具有一種對於「藝術的純情」。

—徐冰

2019年誠品書店最具指標性的據點「誠品敦南」熄燈後,2006年開幕的「誠品信義」接棒「誠品敦南」,成為台灣24小時書店的精神指標。然從2020年開啟的疫情時代,在2022年上旬,傳出「誠品信義」因房東統一集團可能不予續租的情況下,2024年將從百貨業一級戰區信義區退場,在百貨公司林立處開設書店的台北都市神話,預計將在2023年底劃上休止符。

誠品書店從2019年開始有一波調整體質的關店潮,2024年在「誠品信義」可能熄燈的狀態下,目前台北市東區指標據點剩下「誠品松菸」,西區最重要的據點則轉移為「誠品南西」,另外誠品書店也積極向地下街、新北市、東南亞、日本等地開拓據點,尤其在後疫情時代,實體書店如何因應嶄新的消費模式,誠品書店從開業以來的據點佈局,也一定程度反應了城市仕紳化的變遷歷史。

1989年開設的誠品書店,早年從仁愛圓環發跡,當時強調閱讀的人文風格與品味,而這樣高品質的閱讀、藝術文化體驗,也僅有在台北市蛋黃區的消費客群,才可能支撐起這樣的商業模式。誠品書店最早期起家的兩項業務,即是書店與畫廊,後來才廣泛拓展到其他生活風格業務營運。而曾經入駐「誠品信義」店的誠品畫廊,創造了當時亞洲最具指標與大尺幅的商業畫廊典範。然後在「誠品信義」被媒體報導可能房東不予續租的2022年以前,2020年誠品畫廊就率先搬離「誠品信義」據點。

誠品畫廊2020年自誠品信義店搬遷至誠品松菸店重新開幕,外界總會聯想是否因為預視到信義店最終無法續約的問題,而先將誠品畫廊據點從信義店往松菸店遷移。但誠品畫廊總監趙琍在受訪時表示,其實前往松菸店這項決策,一直都是她考慮畫廊即將轉型而做的建議,而這個建議也在與董事長吳旻潔討論後被充分採納。

仁愛圓環時期:望成為藝文人士的靈感之地

誠品書店正式成立前的1980年代,當時藝文界評價最高的畫廊,就是侯王淑昭所創立的春之藝廊,藝廊前有一個潺潺水池,空間品味細膩。空間不只有畫廊,也設有一間書店,這樣的空間組合在1980年代是非常少見的,也成為許多當時藝文人士經常造訪,重要的靈感來源與啟蒙之地。吳清友當時相當憧憬這樣的空間,這也成為後來誠品書店以書店與畫廊兩項業務為主軸的初始。

1991年刁德謙個展(仁愛圓環時期)。(誠品畫廊提供)

誠品畫廊最早設立的地點,是1989年開幕的仁愛圓環誠品書店,結合閱讀、藝術文化的文化體驗方式,很快在藝文界與市區高消費族群間獲得正向口碑。然而僅短短五年,1994年誠品畫廊因為仁愛圓環誠品書店租約到期,需要搬遷至敦南店。1995年畫廊實體空間因裝修停擺一年,當時選擇在離仁愛圓環不遠的敦南店落腳,也是吳清友認為整個台北市東區的聚客力、消費者文化水平都逐步培養起來,即便遷移,也不宜離仁愛路太遠。因為空間裝修,老誠品人難得過著沒有實體書店辦公的生活,當時畫廊人員暫時寄居在震旦行大樓,待了一年多,終於在1996年誠品畫廊重新在嶄新的誠品敦南店開張。

從誠品畫廊體系長出的專業經理人

誠品畫廊自1990年代到2000年左右,基本上的經營調性就是以吳清友先生的品味為主,但隨著誠品書店的事業版圖擴大,他抽身管理畫廊的時間相對減少,累績經營經驗的趙琍,也獲得管理上更大的自由。她認為當第一線的管理者獲得權限,可以為畫廊做更全面的思考,累積獨門的經營心得,她相信專業人才始終會在這樣的自主性下累積專業。

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趙琍。(誠品畫廊提供)

和藝術家溝通,藝術家能夠信任她這位經理人的專業,不是因為她代表老闆和品牌,而是她能代表自己,說出自己的見解,不是只是傳話或代言人的角色。而這些和藝術生態良性互動,最終也累積在誠品畫廊這個品牌上。

趙琍在參與國內相關的畫廊組織聚會,因為多數畫廊都是自營公司,每間畫廊主都是老闆,她幾乎是唯一的專業經理人。她認為畫廊生態中的確有各種的管理者,各自有其特色,但她也很清楚身為工薪族的專業經理人,和其他畫廊主在管理、經營和立場上有相當的不同。

敦南店時期:從加工出口要轉向服務業的整體社會,對於文化的渴求

水瓶座的趙琍個性上很害怕管束,過去在永漢畫廊工作時,老闆邱永漢非常尊重她發揮的空間,在永漢畫廊四年的歲月,並非她人生經濟最寬裕的時期,但她每天都過得很開懷充實。她自認是充份體驗過1980年代,那時台灣文化生猛、各種文化剛萌芽,「當時幾乎每個晚上都有沙龍,當時藝術圈並沒有那麼多圈子,電影人、藝術家、音樂人、表演家都是混在一起,可能整個晚上都聚在一起聊天,一屋子可能10到20人。」永漢畫廊在台灣經濟起飛的1980年代,老闆將畫廊轉賣給當時的《財訊》雜誌。趙琍回望自己當時心境,是有些不成熟,認為藝術跟商業財經的距離應該拉遠一些,所以轉到《財訊》不到一年的時間,她選擇離開永漢畫廊。

而後,因為生活經濟需要維繫,她曾經開了一間茶館。但因為太勞累,生了肝炎,只好將茶館頂讓。同時永漢畫廊和誠品畫廊都詢問她是否有機會合作,她最終選擇了誠品畫廊。當時誠品畫廊已經營運一段時間,吳清友希望有更裡解畫廊銷售的專業工作者加入來協助。趙琍入職後,暫時放棄將永漢畫廊熟悉的藝術家名單帶入誠品畫廊,而是試著熟悉誠品畫廊已經建立的品味與經營風格,而那很大程度是由吳清友的美感經驗和審美所建構。

 1996年夏陽個展(敦南店時期)。(誠品畫廊提供)

吳清友喜愛英國風、現代主義、極簡主義等,同時誠品也有在代理歐洲設計品牌的家具,這也是誠品畫廊於敦南店從1996年中到2008年底,約有13年的時間,主要的經營調性。當時台灣整體社會的氛圍,是要從加工出口轉向服務業為主的社會,民眾開始期待生活內容更豐盛,品味能夠更加提升。趙琍尊重這樣社會氛圍和公司文化,從頭開始學起。

信義店時期:實驗台灣是否撐得起一間亞洲尺幅最大的畫廊

誠品畫廊在信義店時期,是從2009年到2019年,約莫十年的時間。誠品畫廊自1989年成立以來走過台灣1980年代的經濟起飛高峰,再到2000年之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起飛的熱潮。因此畫廊在誠品信義店時期,總體來說是獲利的,但過程艱辛,因為租金成本實在太高。畫廊的空間量體相當廣闊,約1100平方米,是目前誠品畫廊松菸店面積的三倍多。

2012年「徐冰:從天書到地書」(信義店時期)。(誠品畫廊提供)

空間尺幅的營運成本壓力,不僅只有資金,畫廊工作人員員額、藝術家名單都要擴增,延伸的費用也包括運輸、保險的成本等,都成為營運成本的壓力。「當要撐起那樣尺幅畫廊的生產內容,所有的環節其實都是倍數的消耗。我們做了代表性的展覽累積了口碑,但並不一定從中獲得相應的報酬,推出各種實驗性展覽大展身手,但是現實的負擔也很沉重。」

當初信義店有誠品畫廊,是前董事長吳清友的堅持。2009-2019年是台灣當代藝術市場非常蓬勃的年代,誠品畫廊也在信義店時期,發展出許多具有口碑的展示。吳清友先生曾表示,他想要知道台灣當時的經濟量體,養不養得起信義店誠品畫廊這樣格局的空間。趙琍無奈表示,她認為前董事長的這場社會實驗是階段性的,她最後果斷做出遷移的決定。「那絕對是誠品畫廊巔峰的年代,但天下沒有白走的路,一路走來都是有收穫的。」

2015年賴志盛個展(信義店時期)。(誠品畫廊提供)

遷店,是為了永續經營

誠品畫廊每次搬遷,都非瞬間就可以開張,幾乎都要一年的準備期整頓空間和建構運作機制。2020年5月,誠品畫廊在松菸店第四度重新開張,恰巧是當時台灣新冠疫情第一次的三級警戒。

誠品畫廊目前遷移到松菸店,其實完全是趙琍個人的決策。她在2018年時,明顯感受到誠品畫廊的定位需要重新調整,趙琍並沒有管理、財經背景,但她覺得如果這間畫廊要有更多的獲利,可以逐步累積收藏品的話,勢必調整吃重的大尺幅畫廊面積的營運模式,將空間和營運成本縮小。她主動和吳旻潔董事長提出想離開信義店,往松菸店搬遷。

吳董事長找來當年設計誠品畫廊信義店的設計師陳瑞憲,陪趙琍一起在誠品松菸店找看看合適的空間位置。浪漫的她,特定挑選了二樓可以看到松菸樹景、花園的落地窗的位址,但陳瑞憲詢問她,「妳是要開咖啡店,還是畫廊?」因為自然光線相對於畫廊,餐飲業是更需要的,弧形的落地窗玻璃也不利於擺放作品。因此他建議趙琍,應該選擇目前在誠品畫廊松菸店B1的空間,因為這個地下樓層的挑高特別高,畫廊的牆高非常重要。

2020年誠品畫廊松菸店開幕「防止藝術擴散」。(誠品畫廊提供)

陳瑞憲覺得目前誠品畫廊松菸店的位置,是整個場域裡最適合經營畫廊的位置。雖然位於地下室,但是有自然光和植栽牆面,旁邊就是表演廳,最前面有個小廣場,這是在趙琍個人對於畫廊永續經營的評估下,所做出的搬遷決定。

誠品畫廊的遷移史,其實是跟整個城市區域繁榮的擴張有關。從台北市的蛋黃區仁愛路,逐步從敦南店、信義店再到松菸店,趙琍表示,「每次的遷移,畫廊沒有因為遷移而有一種老牌畫廊的氣勢,反而像是一個30幾歲,卻一直在過著青少年那種打掉重練的感受。」

對於藝術「純情」的經營者

趙琍自曝自己的品味是喜歡素人藝術家,而不是過於工整、精緻的學院訓練,如她在永漢畫廊辦的第一檔展覽,就是侯俊明剛離開藝術學院的個展,但誠品畫廊多數的藝術家都是專業學院背景。吳清友的品味明確,但他是個歡迎員工來說服他,「雖然機率不是很高,但這種因為工作理念衝突上的辯證是被允許的。」

在整個企業集團裡,吳清友身為創辦人,你會感受到他姿態的從容,即便是被員工挑戰經營策略。而在面對畫廊裡的作品,吳清友非常願意發表自己對這些作品豐富的反饋,也會想主動認識藝術家,甚至和很多藝術家都成為至交,包括江賢二、蔡國強、蘇旺伸、劉小東等,偶而都會和他一起約出門吃碗麵談天。其中一位吳清友藝術家友人的徐冰,曾這麼形容,吳清友具有一種對「藝術的純情」,但趙琍總認為用「純情」來形容吳清友先生對於藝術的關係是簡化的。

趙琍從旁觀察,與藝術家的相處,也許真的是吳清友在緊繃的公務裡,最自在放鬆的時刻。如藝術家江賢二,是吳清友先生非常喜歡對話的藝術家,因為能用台語天南地北的聊,趙琍提到畫廊的藝術家能夠成為老闆的至交,也是她工作過程中感到與有榮焉之處。

2020年松浦浩之個展(松菸店時期)。(誠品畫廊提供)

誠品企業旗下空間改造的細節

剛成立誠品書店的吳清友,對於員工的要求是嚴厲的,他曾經用台語說「弦就是要拉緊」。誠品企業旗下任一部門的業務,只要涉及空間裝修,他都會要求部門主管不能置身事外,因為空間改造並不只是室內設計師的事。他會要主管背下空間的尺寸、動線、功能,身上要帶著設計圖,隨時都可以判斷空間決定尺寸、選擇要甚麼材質來裝修,他要同事對空間「有所想像」。

吳清友先生身上甚至隨時帶著捲尺,隨時抽考主管所管轄空間門、牆角的尺寸。他覺得主管要將所職掌的空間,各種大小尺寸都內化,這也使誠品各部門的營業主管,都要知道自己工作空間的細節。有時候室內設計建材的廠商來,要選地板的顏色、材料等,主管都必須出席、提供建議,吳清友先生也會趁機觀察員工的品味與審美。

趙琍認為這就是誠品人工作的專業訓練,同時也將這些知識、品味,內化為工作人格的一部份。企業文化就是從細節堆疊出來的,而「細節決定歷史」。

一個需要「時間累積」的行業

誠品畫廊走到30幾年,陸續遇到藝術家凋零與離世。她也深刻體會要協助畫廊新陳代謝,「如果我再繼續守著過去的藝術家,或過去畫廊的輝煌歷史,這間畫廊很快變成古董畫廊。」她往年輕的藝術家群去尋覓、經營,但她深切知道誠品畫廊的價值還是在於其經典的品味。整個畫廊的品味都跟著時代在變動,也是極其危險的,「所謂的『商業化』還是需要消化的,也需要把某些東西消化成大眾可理解的範疇,但畫廊要有它的核心品味與質感。」

趙琍回憶她1996年加入誠品畫廊,第一檔執行的展覽是連建興的個展,那和過去她在永漢畫廊完全是靠動物性的興趣、直覺和熱忱不同。她更體會到一種「入行」的感受,調整許多心態和眼界,也慢慢累積出自己的心得。她身為一個負責的經理人,就是要把畫廊的基本盤固穩,這個基本盤包括藝術家的陣容,因為藝術家的陣容是一間畫廊的源頭,而且一位藝術家的合作,可能從他未成名開始,一直到他被市場、學術圈認可,可能需要30年的時間。誠品畫廊這樣和藝術家的合作模式是會持續下去的,「我們和藝術家的合作不是短暫的,我們是『經營』,創作者提供藝術品,畫廊負責經營,有點像是拼圖一樣的關係。」

2022年王玫玲個展(松菸店時期)。(誠品畫廊提供)

松菸店剛開設時,趙琍最感動的是,好幾位收藏家告訴她,松菸畫廊的空間和老敦南誠品畫廊比例一樣,她深刻體會到畫廊和藏家是一起走過畫廊的歷史。過去的空間雖然消逝,但是卻存於這些藏家、藝術家的腦海記憶之中。

趙琍也強調,好的畫廊也要有精彩的收藏,從藝術家群慢慢的去累積,藝術收藏是需要靠文化跟時間醞釀,才可能最終有回報,過去的收藏都可能成為支持未來經營的資源。一個能預示自己未來能有資源前進的機構,在形式和作風上,會相對優雅從容。雖然大環境與企業的經營風向始終都是變動因素,但趙琍努力讓誠品畫廊多年的「累積」能夠維繫,「因為文化和藝術就是靠生活累積出來,從來非速成。」誠品畫廊從仁愛路時期就慢慢累積了藏家群,這群藏家肯定這個文化品牌所展現的價值,相信畫廊所代表的價值與審美,並透過展覽、收藏與交流去驗證誠品畫廊的價值。

誠品畫廊試著以歷史、細節與累積證明,一間優質的畫廊不一定僅能以空間量體、樓層、所在位置來偏狹定義,細數從仁愛店、敦南店、信義店、松菸店誠品畫廊的四度遷移,其每一段的跨步都試圖踩得紮實,成為能夠回應著時代與社會共感俱進的畫廊。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