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6 Pulima藝術節 – 照見傳統,往未來前進

2016 Pulima藝術節 – 照見傳統,往未來前進

文/王瑞芬 圖/原文會、耿一偉、蘇達、巴奈‧母路提供 採訪協助/耿一偉、蘇達、巴奈‧母路  出處/《…
文/王瑞芬 圖/原文會、耿一偉、蘇達、巴奈‧母路提供 採訪協助/耿一偉、蘇達、巴奈‧母路  出處/《原視界TITV雙月刊》14期
「執著過去的彩盤,往前射出未來的色條。」
2016 pulima藝術節。
由Pulima藝術節籌備委員會提名,擔任2016 Pulima藝術節總監的蘇達,是具備原住民身分的新生代創作者。對於Pulima藝術節存在的目的,他認為原住民族是世界共同的文化語言,有土地的地方,就有先民,先民的存在與現今的對話將成為藝術創作上的必經路徑,也將是全球原住民族藝術創作者的基本精神。
2014 Pulima藝術節開幕演出,4位金曲歌手同台獻唱。
2016 Pulima藝術節將於11月4日起,首度移師高雄市立美術館、駁二藝術特區舉行,除了Pulima藝術獎獲選作品的展覽外(註1),還規劃國內外表演團體進行音樂、戲劇、舞蹈等專業演出,以及首次公開徵選表演藝術新秀。表演節目方面,今年邀請紐西蘭、澳洲等原住民表演團體共襄盛舉,包括:紐西蘭首屈一指的毛利當代舞團阿塔米拉舞團(Atamira Dance Company)、澳洲B2M樂團,以及紐西蘭黑色優雅舞團與臺灣蒂摩爾古薪舞集兩大原住民舞團的跨國新製作。此外,還有臺灣知名的表演團體與歌手,如:獲得英國愛丁堡藝穗節、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高度評價的冉而山劇場、金曲歌手以莉高露、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等,節目精彩可期。
以莉高露。
冉而山劇場。
傳統靈魂與當代的對話
2016 Pulima藝術節以阿美族語「O loma no adingo 靈魂的所在」為主題,loma有家的意涵,既是儀式、生活、生產的空間,也承載了人類經年的智慧;adingo在神聖與世俗的空間裡分別代表著靈魂與影子,沒有靈魂就沒有軀殼,沒有軀殼就不會有影子,而靈魂、軀殼、影子的存在完全取決於太陽。
身為阿美族人,也是藝術節籌備委員之一,現為財團法人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巴奈‧母路表示,阿美族是母系社會,比喻女人為太陽,家是屬於女性(太陽)的空間,家屋給予的意義是有溫度的、如同太陽孕育大地般,溫暖各個陰暗角落,「我們希望創作者呈現的作品是有靈魂、有陽光、能帶領人們往更有盼望的地方前行。」
巴奈•母路。
所有的創作都需要具有「核心原點」,主軸方能愈見清晰。無論是平地或山地原住民族、無論母語是從何時與生命產生連結,血緣的原點是從子宮牽繫的那一刻起便決定了。「現代原住民族雖然立足於奔放紛擾的科技文明,腦後的傳統靈魂原貌仍決定我們視線的走向。不同的立足點,便產生不同的腦後(思維),腦後的傳統輪廓隨著視線的轉移,即產生不同的景致,而這便是本屆Pulima藝術節所企圖營造出的『藝術家風景』。」蘇達為藝術節提出如此定位。
他山之石 促進文化交流
2016 Pulima藝術節有幾大亮點,邀請國外團體前來演出交流便是其一。來自紐西蘭的阿塔米拉舞團,創立於2000年,身為毛利當代舞蹈的代表性團體,他們秉持著「扎根傳統土壤,結出前衛之果」的精神看待自己的每一部創作。編舞家們以源於自身的生命經驗,結合現代舞與戲劇、投影裝置等多媒材表演,開放自由的創作空間,讓舞團的作品精神圍繞毛利文化而產生,形式與風格卻依編舞家而異,展現創造性十足的舞台張力。
Atamira Dance Company。
來自澳洲北部Tiwi島的B2M樂團,成立於2014年,是一組由7個強壯的Tiwi族人所組成的節奏藍調(R&B)樂團。B2M樂團曾入圍2012年Deadly獎的最佳年度樂團獎,他們以母語結合現代音樂為基底,針對時事議題與原住民族處境,製作出一種風格獨具的節奏與旋律,外表滿溢粗獷氣息的歌手們,讓聽眾在各種吟嘯卻柔軟的嗓音裡,看見細膩的轉折與層次。
Black Grace Dance Copmany。
國際共製 「在一起」舞出新思維
紐西蘭黑色優雅舞團與臺灣蒂摩爾古薪舞集,以「國際共製」模式合力創作「在一起」現代舞碼,這是近年來表演型態的新焦點。在臺灣,第一次有原住民族舞團與國外原住民族舞團合作演出的機會,而撮合這次表演的正是身兼2016 Pulima藝術節籌備委員,以及臺北藝術節創意總監的耿一偉。
耿一偉。
「我的任務是關照現代的原住民族藝術及藝術家,而非僅是傳統的保存,希望能創造一個讓表演者可以不受約束、放心傳達所思所想的舞台。這次合作團體皆為現代原住民族舞團,同樣選擇舞蹈作為表達其現代經驗的媒材,而因其部落、文化的差異,展現出原住民族觀看世界的方式。」這次作品將同時於9月臺北藝術節及11月2016 Pulima藝術節上演,展現藝術節彼此共享的概念,期待更多人的參與及觀賞。
新秀徵選 提供「被看見」的舞台
表演藝術新秀徵選是Pulima藝術節的一項新嘗試。蘇達認為,原住民族的文化符號並沒有專屬「藝術」的詞彙用語,所以這次創造的並不是「原住民表演藝術」形貌,而是希望透過Pulima藝術節平台,發掘更多原住民表演工作者對於這塊土地、血緣的書寫方式與思維陳述。
在徵件過程中,看到許多對自身身分與生命有所想法的年輕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透過舞蹈、戲劇、音樂等現代藝術,結合(或回溯)自身對於「原住民身分在傳統文化面向」上的自我定位與意義。「太多時候我們懷著滿腔熱情與才賦,尋找一個『被看見』的舞台,所以藝術節期許成為臺灣原住民藝術家相互激盪的平台,並激發更多新興藝術家的創作熱誠,期待作品皆能放眼國際。」
蘇達。
有感於臺灣原住民藝術場域近年出現了中青世代的交替,本屆Pulima藝術節的籌備委員會一致推舉蘇達擔任藝術總監,交付他擔負世代連結的任務。耿一偉認為:「蘇達年輕又有想法,這時候出線是最適切的時機。」巴奈‧母路也認為:「蘇達有想法,有熱情,又有欲望朝這方面努力,藝術節該有明確的脈絡與系統去執行,而能在時間的長流中呈現連貫性、整體性。」透過蘇達所蘊涵的爆發力及熱情來主導藝術節的運行,正符合本次藝術節的主旨「靈魂的所在」。蘇達身為1970後的原住民新生代,在Pulima藝術節的推展過程中,他鼓勵新世代青年勇於以自我的生命經驗回溯傳統,藉由詮釋母體文化的創造性過程,展開建構主體歷史的道路。
原住民是未來世界的主流,期許透過Pulima藝術節的一扇窗,打開看見世界的方式,打破地域的界線,認識世界上更多原住民族文化,從臺灣的原住民族文化出發,以更廣闊的眼界擁抱全世界。
原視界IPCF雙月刊( 2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