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0 PULIMA藝術節:mapalak tnbarah路 折枝 策展團(二)

2020 PULIMA藝術節:mapalak tnbarah路 折枝 策展團(二)

花謝後播種,我們彼此交換:《Mtukuy 播種者計畫》

「對部落內部而言,藝術聚深化人和這片土地的連結,產生更強烈的力量支撐我們;對外部而言,是藉此理解銅門人的生命,銅門人的風格、個性、品質或這場域。這些存在能否感動到外面的人?讓他們更尊重、理解銅門,也能夠學習這裡的文化。」
策展人東冬.侯溫帶領眾人進入銅門部落田調,感受部落的環境與生活美學,擷取自然資源的養分,創造出屬於部落的文化記憶。(東冬.侯溫提供)
策展人東冬・侯溫與他的團隊「兒路創作藝術工寮」(簡稱兒路),生活在銅門部落。工寮是瞭望台底下的竹屋,屋外延伸一片碎石鋪面,並在上頭搭了竹棚。許多人正埋首編織,趕製山谷音樂節的大型裝置。
工寮的外圈有樹木、祭場,再稍遠處是東冬的家屋,這些地景都包覆在盛暑時節乾涸的木瓜溪和連綿的奇萊山系之中,每一處皆與傳統文化相連,如葉脈交錯的紋理細密開展,所有的養分皆來自主脈。一如東冬策畫的藝術聚《Mtukuy 播種者計畫》,不能以單一藝術事件視之,而是包含在部落文化發展的宏觀視野之中,以藝術為媒介,透過交換、對話與反思,使銅門部落扎根的抓地力更加強健。
策展人東冬.侯溫帶領眾人進入銅門部落田調,感受部落的環境與生活美學,擷取自然資源的養分,創造出屬於部落的文化記憶。(東冬.侯溫提供)
部落文化與當代藝術的聚會交換
銅門部落的藝術「聚」與一般藝術祭/節不同,強調「聚會」的概念,好比人們聚在一起聊天分享、對話討論,彼此交換、交流。於是,兒路邀請藝術家來部落駐村,安排他們與部落傳統文化工作者們進行交流工作坊,內容包含銅門部落文史、弓織、鑄刀、藤編、織布、口簧琴等,藝術家深入部落與太魯閣族的文化生命後,現地製作作品回應。
2019年第一屆藝術聚以「Phpah」為題,意為「花開」,邀請林介文、宜德思.盧信等原住民創作者參與。今年以「Mtukuy(意為「播種」)」為主軸,邀請三位漢人藝術家高俊宏、陳云、楊子弘駐村,對應各自的創作面向,進一步指定現地製作的場域:高俊宏於廢棄軍營,陳云在土地公廟,楊子弘為發電廠吊橋。這些空間具有威權、殖民、現代性、宗教等意涵,當藝術家介入空間的同時也置入思考,如同種子植入部落場域,觀者也將與之激盪出反思。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深耕銅門部落多年,持續走在傳統的道路上,與長輩學習古老智慧。這次兒路將透過工藝轉化的實驗,為文化傳承累積能量,並藉此活絡部落、激發更多元的可能。(東冬.侯溫提供)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深耕銅門部落多年,持續走在傳統的道路上,與長輩學習古老智慧。這次兒路將透過工藝轉化的實驗,為文化傳承累積能量,並藉此活絡部落、激發更多元的可能。(東冬.侯溫提供)
古老的方式帶你走向未來:兒路的文化實驗
「藝術聚」能夠系統地整合部落文史資源,奠基於兒路長時間在地耕耘。他們逐一探訪,挖掘出傳承建屋、農耕、染織、刀藝、編織等傳統技藝的家族,聆聽老人家的生命故事與技藝所乘載的歷史,先以旅遊行程的方式合作,帶領觀光客造訪並了解部落與太魯閣族文化。慢慢地,此類型的深度旅遊越來越受到歡迎。
今年,兒路成立滿五年。這些年來,兒路以部落為核心,從環境劇場、舞樂培訓等單一塊狀活動,到規畫深度旅遊的常態帶狀活動;這兩年更拓展兩大軸線——藝術聚和音樂節。若說藝術聚有關於深度,音樂節則是增加廣度,既讓多元的音樂形態進入部落,同時向前來參與的廣大音樂愛好者推廣部落農產品。作為兒路的創辦者與主持人,東冬將上述進程視為各種「實驗」,而實驗的目的都是為了「找到能夠在部落生活下去的方式」。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深耕銅門部落多年,持續走在傳統的道路上,與長輩學習古老智慧。這次兒路將透過工藝轉化的實驗,為文化傳承累積能量,並藉此活絡部落、激發更多元的可能。(東冬.侯溫提供)
原住民的文化生活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但東冬提醒:「人也是自然的一環,如何讓人更有力量地存活?人如何重新和自然鏈結?我覺得還是要有部落的力量」。「兒路」是「Elug」的音譯,為太魯閣族語「道路」之意,為了讓部落的根活絡,兒路不斷實驗,而這條道路既通往傳統,也通往未來。「我們其實就像祖先一樣,以前他們每天發現不同材質、研發新的技術,這才是我們本來有的樣子。只是近代大家漸漸遺忘,誤以為軍公教才是穩定的生活方式,其他都是不務正業。所以我們說自己在實驗中找到『新』的生活方式,但其實這不是新的,只是重新找回古老的方式、動作和靈魂,而這些事情正在讓我們繼續往前走。」東冬細細地闡述。
隨著兒路的發展,東冬涉入部落協會運作,也替部落長輩、國小生規畫課程,參與的事務面向越來越廣泛。從純粹的創作者到真正成為部落人,東冬既是活在自己世界的創作者,也是「事業心比較重」的部落一分子,他看見的不是遠方某個燦爛的舞台,並認為只有部落是最真實、實在的,「所有的累積,開花、結果都在這個場域。」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深耕銅門部落多年,持續走在傳統的道路上,與長輩學習古老智慧。這次兒路將透過工藝轉化的實驗,為文化傳承累積能量,並藉此活絡部落、激發更多元的可能。(東冬.侯溫提供)
《Mtukuy 播種者計畫》展出資訊
時間| 2020.10.17-2021.02.28
地點|花蓮縣秀林鄉銅門社區,包含銅門部落、榕樹部落、七鄰部落、文蘭部落、重光部落
smatux徑界工作坊|10.17、10.24、10.31
展覽展期|2020.12.05-2021.02.28
開幕茶會 x 土地論壇 x 月樂聚場|2020.12.05
部落電影院 x 映後論壇|2020.12.06
表演藝術 x 藝術家論壇|2020.12.12

回歸身體感引導頭腦:《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

「我希望這個策展計畫不要談太多知識或脈絡的東西,就是單純、直觀地看一個動作呈現出來的美感,或者甚至老派一點、古典一點,把身體當作一個美麗的物件來欣賞。」
原住民日常飲食仰賴自然,族人們不斷與大自然學習,並運用傳統智慧,從中發現、創造更多味覺的驚喜。(陳豪毅提供)
陳豪毅過去在臺北從事文字工作、策展,並成立藝術空間,面對電腦打字生產展覽論述是常態;後來他到偏鄉擔任小學老師,埋首於教學事務。近年,他的生活環繞著山海、農田、工作室,專注於狩獵、下海、種植、藤編等事務,還著手建造阿美族傳統家屋,這些在現代社會裡特殊的技能是陳豪毅的日常生活,而這樣的生活轉變讓他有真正「身體力行」的感覺。現在再度回到策展工作,他自問:「有沒有一種新的生產,能透過更身體的方式呈現?」
所謂的「身體感」,陳豪毅強調那是類似一種放開腦袋、身體先行的狀態,他也嘗試將此精神注入於《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
原住民日常飲食仰賴自然,族人們不斷與大自然學習,並運用傳統智慧,從中發現、創造更多味覺的驚喜。(陳豪毅提供)
原住民日常飲食仰賴自然,族人們不斷與大自然學習,並運用傳統智慧,從中發現、創造更多味覺的驚喜。(陳豪毅提供)
先實作,再論述
參展藝術家之一的Lafin Sawmah( 拉飛・邵馬)從事木雕創作,本次將展出一艘原木刨製的獨木舟。Lafin思考,假如南島語族是從臺灣移動到其他島嶼,他們的交通工具應該是獨木舟,那臺灣的獨木舟在哪呢?東海岸部落近年努力復甦竹筏捕魚的傳統技藝,但獨木舟遠洋的歷史卻鮮少談論。Lafin決定先將獨木舟雕挖成形,再進入知識學習,航海知識包含洋流、海浪、風向、觀星等學問,唯有準備充足才能展開航行。
這類的嘗試是在當代藝術普遍研究先行中的一種另類對照,透過身體經驗累積作品能量。如另一參展攝影師Varanuvan Mavaliw(陳逸軒),其相機鏡頭對準部落婚喪喜慶等傳統祭典,聚焦特殊的動作樣態,像是獵人狩獵姿態、織布的手、與耆老共飲等,而作品的陳列希望能回應身體感,是類似空間裝置的手法將照片四周打造成為與畫面內容對應的場景,或是安排觀者以蹲或彎腰等不同的身體姿勢觀看。
「展覽副標『蹲站坐臥』,也可以換成跑、跳、滾、躺等任何姿勢。我們有沒有仔細想過,其實除了農夫,一般人很少蹲著在做事?」陳豪毅提到,一個簡單的動作呈現了動作背後的環境狀態,「既是姿勢也是處境。」以蹲站坐臥作為展名,除了喚回人們的身體感,也是透過身體的姿態重新找回存在的感覺。一如這次的策展發想是「做」出來而非寫出來,像是和藝術家朋友相約露營,或邀請創作者到東海岸單純生活幾天,無需特別談論內容,只因為身體移動到不同地方而有了刺激,想法自然而然開展,並在某個時刻醞釀成形。
許多原住民文化與山林息息相關,跟著獵人走入山中,舉手投足皆為祖先世代傳承的文化記憶。(陳豪毅提供)
身體回返天性,內在安放認同
身體需要回歸本性,那更深層的內在呢?展覽主軸《真正人系列》指涉關於「認同」的議題。許多原住民族名的來源為「人」的意思,譬如「阿美族」源自卑南族人稱他們為「住在北方的人(ami)」,而阿美族人則自稱邦查(pangcah,人之意)。那什麼是真正的原住民?是以居住於部落依循傳統文化生活為標準,並排除在都市成長、從未到過部落的原住民嗎?陳豪毅認為:「當代的詮釋應該可以有更多途徑。」
呼應身分層面的思考,藝術家Fali(翁嬿婷)以紀錄片呈現關於阿美族傳統祭儀文化sisakawihay的故事。由於臺東成功一帶部落的泛靈信仰多數已被基督教取代,祭儀消失多年,像sisakawihay這類的巫師、巫醫變得近乎禁忌。陳豪毅選擇將作品於此展出,欲表達對傳統信仰消逝的反思。而擁有四分之一泰雅族血統的林安琪,近年創作方向聚焦在自我認同,陳豪毅希望藉由此作品,為花東原住民社群注入更豐沛的泰雅族觀點。此外,吳思嶔創作關於已消逝的矮黑人族《名字嗎?我有很多個(後台)》,將延續矮黑人系列或是運用網路媒體發展作品新方向,是此展覽可期待的另一亮點。
《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的反思,正好呼應「很原住民味道的原住民」此近期引發爭議的網紅言論。當代社會高舉尊重多元文化的旗幟,陳豪毅認為,「身體」或許能成為對傳統文化或自我認同的新途徑。例如他身為藤編工藝師,但藤編對他而言不只是技術,而是包含在耕田、上山等整體生活的實踐之中。不願意讓生活和工作再次斷裂,曾經自我質疑過往策展內容的陳豪毅,如今透過身體經驗的實踐再回看過去留下的印記,重新理解路途的意義。
《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系列活動
時間|2020.10.31-2020.11.28
地點|臺東成功鎮文物館、臺東長濱三間屋實驗聚落(雙地點展出)
展覽展期|2020.10.31-11.28
開幕茶會X導覽巴士X餐酒會|2020.10.31
阿美傳統便當盒工作坊|第一梯次2002.11.11-11.13;第二梯次11.18-11.20

2020 PULIMA藝術節

展期:2020.04-2021.07
地點:詳見連結
賴柔蒨( 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