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因彰化縣鹿港鎮公所執行「鹿港正第一公墓設置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遷葬整地租案」,希望重新遷葬整地之後,租售土地給太陽能廠商開發,收取回饋金及租金。然而此一舉動,嚴重破壞了鹿港第一公墓中兩百多座明清時期留下來的古墓。到去年底清點後,原本的269座古墓剩不到40座,地方文史人士強烈呼籲保護古墓。在台灣的文史人士在為台灣的古墓保存努力的時候,日本大阪府的「百舌鳥、古市古墳群」於今年7月被登錄為世界遺產。
日本大阪府的「百舌鳥、古市古墳群」共49座古墳,其中包含目前日本最大的古墳──仁德天皇陵古墳(又稱大山古墳,仁德天皇逝世於399 年 ),這座古墳為鑰匙孔形狀,全長有486公尺。而次大的古墳為應神天皇陵古墳(應神天皇逝世於310年),也有425公尺。
古墳是什麼呢?日本的三世紀後半起,日本在約有400年的時間內,大量的製造了用土高高推起來的墳丘,而這樣的墳丘被稱作古墳。這種墳丘僅有當時候社會階層較高的人才能夠建造,它也成為一個時代特色,因此那段時期也被稱作古墳時代。
今城塚古墳擺放介紹看板,作為推廣教育用。(攝影/詹佩瑜)
古墳的墳丘周圍會挖上濠溝,讓墳丘與外界隔離。接著在墳丘的斜面會鋪上石頭,有裝飾的作用同時也有防止墳丘崩塌;墳丘可能會有兩層到三層高,而濠溝也可能有兩、三道。古墳的形狀有非常多種:如鑰匙孔形、圓形、方形等,一般來說古墳的大小有10公尺,也有超過400公尺的。在墳丘上有各式各樣的埴輪(又稱陪葬品),依循著墳丘的輪廓排列。除此之外,在墳丘內部也會放置埴輪,而後世歷史學者根據陪葬品的多寡,可以推測被埋葬者的身分地位。
今城塚古墳所在,擺放埴輪示意圖。(攝影/詹佩瑜)
為什麼要保存古墳?根據朝日新聞的報導中提到:「墳墓作為顯著的物證說明了日本列島上人們權力象徵的歷史。」事實上從稀少的歷史文獻資料中,歷史學者多數透過早期人們的墳葬品拼湊他們的生活,古墳中的埴輪就是歷史學者了解古墳時代的媒介,埴輪中有人形埴輪、家形埴輪、圓筒埴輪等,特別是透過家形埴輪,日本建築史學家們得以一窺古墳時代建築的樣貌。回過頭來看,台灣的許多古墓中藏有的秘密,是不是也值得我們去保存與解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