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陳泰松評論】聆聽我們在此遭遇的異托邦——談侯淑姿的《我們在此相遇》

【陳泰松評論】聆聽我們在此遭遇的異托邦——談侯淑姿的《我們在此相遇》

《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

眷村,台灣人民的家園組成之一,是對家園歸屬感的棲身之所,無論是往它內看,向內走,還是由它往外看,走出來,甚至是內外換位來看,有許多現實故事值得我們去記述,是致力於紀實類型的創作所在。不過,正是這條線的劃界本身也值得我們去考掘,因為它不單純,是動態的、諸多線路交纏的線......

從《越界與流移──亞洲新娘之歌》(2005-2009)系列以來,侯淑姿的攝影有一種圖文關係的疊印:文字說明印寫在攝影影像上。這不應被看作是尋常的平面設計,理由是它背後關乎一項社會實踐。就《我們在此相遇》來說,她邀請我們去關注那裡瀕於逝去的生命敘事:在政府、建商財團與國防部共構的主導下,高雄左營眷村弱勢居民的迫遷,因《眷改條例》居住權遭到踐踏,包括眷村社區人文景觀的遺產。不過,單看這些攝影圖像是不夠的,曾芷筠在《破週報》的深度報導是有助於我們對該事件的了解,與侯淑姿如何在2009年以高雄縣地方文化館參訪委員的身分,意外踏入這片當時正在進行拆除的眷村,進而邀集學者、文史工作者等關心人士共同奔走,周旋於立法委員、監察委員與政府機關之間的拜會與營救事蹟。[1]

那麼,何不把這些過程加以呈現呢?譬如說,展示累積的文件與各種檔案,錄像放映她走訪眷村,與人交談,場所踏查,與各單位的交涉、討論或折衝,以至於屋舍的拆毀等情況;我想到的是拆除過程的吵雜聲,震耳欲聾的電鑽、推土機等聲響在大趨勢畫廊展場的放送,甚至一座該區地理與建物群的立體模型,讓人可以從多維度的感知去領會這件事——且這些影音設施不一定就會掉入再現的窠臼,如同我們沒有必要把侯淑姿的攝影當作再現看,一切得看展覽的概念組織而定。或許,在侯淑姿那裡,簡約的展示反而是給人凝視、靜默沉思的契機,是她的美學抉擇,自然也能讓人深切體會:這是攝影圖像的展出,是經典的、現代式的面對面,觀者個人性的靜觀收受。於是,在閱讀這些疊印在攝影上的文字時,有一股統合性的感知力量油然而生,是「見」與「聽」的雙重感知。借用漢語具有複感概念的「聽見」,這是把「看」等價於聆聽著居民們的生命敘事,是個人事蹟、生命遭遇或自我敘述。在侯淑姿那裡,圖文疊印的反複出現是有理由的,是導向「聽」的複感強調:看是不夠的,得去聽,因而圖文疊印帶出的「聽見」不是心情點滴的移情,而是跟感知模式有關的倫理構成。

話說回來,無論作品形式如何簡約,始終都是一種構成,而既然是構成,則必然會有它的組構條件,留給人們去討論的餘地。黃孫權在「大趨勢畫廊」官方網站有一篇評論,以貼近作者的剴切筆調,對「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語出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書名——的展覽標題加以發展。[2]這篇評論有個力點,著墨於藝術家跟眷村的關係,強調兩者「他們並非在高雄眷村相遇,而是高雄眷村生產了他們之間的相識。」這是在社群上素無淵源的相遇,但相遇並不止步於最初的偶然,而是付諸關懷的起點,承擔文化能動者的藝術實踐,是侯淑姿藝術創作為人稱道的地方。相對於她大量的尋訪工作、採集以及對保存眷村絕對重要的請命工作,即使陳述生命歷程的攝影是簡要的、不成比例的局部呈現,卻足以讓人領會她對此的投入,以及對這項投入蘊含更為基進層面的正義追求:人民居住權,以及對家居生態保有的自主權。

眷村是國共內戰、大陸居民隨國民黨軍敗退台灣而出現的社群生態圈,是戰亂年代的悾憁與黨國戒嚴體制下所凍結的異托邦,隨著時空轉移、世代交替而凋零。侯淑姿要訴請的不僅是眷村裡的弱勢者,同時也是眷村本身的歷史記憶,兩者雖屬性不同,但在都市發展與國家以資本利益為優先考量下淪為被排擠、被遺忘的存在。難道《我們在此相遇》不正也向我們揭示了某種遭遇,以佛洛依德給的概念來說的unheimliche!一種不自在的熟悉感/熟悉的不自在感,參照林志明的攝影論著《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對此詞細緻的理論爬梳。這是說,在形成眷村的內與外,縱使有的是混雜內外的通透,始終有一條或隱或顯、在認同政治的社群地理上所劃下的界線,但由此照見的彼此正是同屬於例外狀態的人民,同是被兩岸的黨國體制與思維、外部強權國家凍結在非國之國的台灣人民。

眷村,台灣人民的家園組成之一,是對家園歸屬感的棲身之所,無論是往它內看,向內走,還是由它往外看,走出來,甚至是內外換位來看,有許多現實故事值得我們去記述,是致力於紀實類型的創作所在。不過,正是這條線的劃界本身也值得我們去考掘,因為它不單純,是動態的、諸多線路交纏的線,如國家、思想、戰爭、遷徙、棲居生命、無政府主義、不問理念以及追求塵世歡愉的國度等等。那麼,除了紀實手法外,我們亟待透過虛構情事,來鬆脫固有疆界與特定的政治機制,讓禁令的、不被允許發生的事得以發生,不被期待相遇的人事得以相遇,晤面,在國家的轉型正義、轉型國家的正義議題上去發明新的社會連結與再連結。


本文節錄書籍

《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

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用藝術寫臺灣眷村史,侯淑姿八年傾力之作!

眷村未竟的故事,不再湮沒於人去樓空。
長日將盡,侯淑姿按下快門,呈顯眷村人生命歷程。
藝術家侯淑姿以攝影之眼,引領我們在此相遇,
眷村不是他鄉,是你是我心靈交會的原鄉。


[1]曾芷筠,〈褪滅復國大業上崛起的私有高樓-從侯淑姿的左營眷村影像展談起〉,《破週報》765號, 2013/06/14-06/23,台北。

[2]黃孫權,〈藝術家侯淑姿與她的左營眷村影像〉,網址http://www.maintrendgallery.com.tw/tw/exhibition_detial_now.php

陳泰松( 6篇 )

法國第八大學造型藝術系學士,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肆業。現任中原大學商設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研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教育學系、實踐大學媒傳系兼任講師,「台灣前衛文件展推行委員會」委員,及2008年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觀察團委召集人。專長為攝影史及理論、西方當代藝術史,以及美學藝術評論。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