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我達達的馬蹄,要美麗的修復:北京故宮乾隆皇帝騎馬像初步修復

我達達的馬蹄,要美麗的修復:北京故宮乾隆皇帝騎馬像初步修復

Preliminary Restoration of Beijing Palace Museum’s Portrait of Qianlong Emperor on Horseback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人油畫弘曆騎馬像軸》據考證是是乾隆4年弘曆親臨南苑狩獵場檢閱的樣貌,皇帝騎在馬背上,身穿華麗的盔甲,戴著頭盔、佩劍和弓箭。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人油畫弘曆騎馬像軸》為紙本油畫,尺寸315×220公分,是乾隆時期的繪畫作品。根據北京故宮書畫部館員李湜考證(註1),應是郎世寧於乾隆6年(1741)以中西合璧的技法為南苑新衙門特製的畫作,以彰顯皇帝威風凜凜的氣概。畫中描繪的場景,據朱家溍研究(註2),是乾隆4年(1739)弘曆親臨南苑狩獵場檢閱八旗軍的佇列及各種兵器、火器的操練活動,以壯軍威,鼓舞士氣。皇帝騎在馬背上,身穿華麗的盔甲,戴著頭盔、佩劍和弓箭。

《清人油畫弘曆騎馬像軸》修復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作者提供)

這是一幅寫實的宮廷肖像畫,畫家用西方繪畫技法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進行創作。騎馬肖像畫在中國皇室肖像畫中很少見,但廣泛存在於歐洲當時的貴族肖像畫中。馬和騎士的視角、軀幹和頭部四分之三傾斜的繪畫技法,明顯源於義大利的繪畫傳統,不僅具有人物的寫實性,同時賦予畫面深度和活力,襯托出威嚴和力量。畫家基本上採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和基底材,但減弱了對景物、人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處理明暗,線條在起到輪廓線的作用後幾乎被色彩隱去,天空中雲彩的畫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葉亦近乎西方的靜物寫生,只有遠山的結構保留了清宮寫實山水的風格。這幅畫沒有畫家的簽名,據作品畫風應是郎世寧在中國早期的作品。

本幅畫是由12張不同尺寸的紙組成,紙與紙之間有重疊黏合部分。繪畫的病害包括:基底層發硬、變形;畫心橫向連接處起翹;彩繪層與基底層的碎片脫落,原畫紙和托裱層部分脫離;畫面邊緣撕裂、有蛀洞;光油層褪變,導致畫上廣泛分布白化現象;繪畫層缺失,主要集中在畫作的下部。整體而言,該繪畫尺寸大,病害較多,修復難度高。在進行整體修復前,開展了緊急修復與初步干預,包括檢測紙張的基本特性,對畫面進行加固與清潔實驗。

紙張的分析與檢測

紙張基底分析以及厚度測試

基底層發硬、變形。(作者提供)

紙本油畫之基底和繪畫層之間的關係特別密切。為瞭解紙張特性,首先對油畫表面及其褪變進行近距離的觀察,再使用放大鏡和可攜式顯微鏡觀察油畫的正反面,隨後用測厚儀測量其厚度並研究基底的層數。

在開裂的紙張拼接處仔細觀察油畫邊緣區域和斷裂的部分,嘗試測量基底的厚度。基底由三層不同的紙組成,第一層是顏料層,由各種不同技法繪製而成,繪製在多張長纖維紙拼接而成、厚度約200微米的基底上。第二層和第三層紙也由長纖維紙製成,第二層約90微米,第三層約70微米。不同紙張之間存在結晶的黏接劑,各色顏料製備有所差異,且紙張基底是手工製作的,所以厚度不均勻。紙下面一層則是絹背襯。

拼接處起翹。(作者提供)

在光學顯微鏡下,提取紙張的微小碎片用於觀察。借助3D影像顯微鏡,用幾滴蒸餾水潤濕紙張碎片,使之分層,再用鑷子分開,放置在不同的載玻片上。利用偏光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纖維的特性:第一層是包裹在一個透明的角質層中,由長纖維組成,纖維互相交叉,平均厚度為15至20微米,可以鑑別出這些纖維含有桑皮。第二層和第三層的結構同第一層,最下面一層是背襯,由絹絲構成。根據檢測結果,推斷油畫所用紙為高麗紙。

高麗紙最初來源於高麗國,是以當地特殊製作方式而生產的品質上乘的紙,於唐宋時期傳入中國開始著名。因乾隆皇帝想再次生產與古代高麗紙同樣品質和特徵的紙,高麗紙由此在清朝開始大量生產。據《活計檔》第9卷(註3)記載乾隆4年(1739)如意館:「(二月)十三日,西洋人郎世寧來說,太監毛團傳旨:畫大油畫,著預備頭號高麗紙、顏料。記此。于本日,柏唐阿強錫將定粉二十斤、黃丹二斤、廣膠十八斤、白礬二斤、密佗僧一斤、核桃仁一百斤、白粗布六尺、黑炭九十斤、高麗紙一百張,交王幼學收去訖。」文獻表明,1739年郎世寧接受皇帝的命令製作了一幅大型油畫。為此,負責繪畫工作室的官員立即準備大量材料,包括一百張高麗紙、大約兩公尺的粗布、各種顏料、動物膠等。此檔案資料表明,高麗紙是最初所用的基底。而實際運用顯微鏡觀察,亦可以確定油畫所用紙為高麗紙。

白色蛀洞。(作者提供)

加濕、軟化和加固實驗

為了保護脫落的碎片,針對兩條主要的橫向開裂處,進行基底、黏接劑的加濕和軟化試驗。

首先,選擇上部開裂右側和下部開裂左側兩個位置,利用Sympatex薄膜、加濕的吸水紙和Melinex薄膜構成三層疊加測試工具,半小時後,紙質基底和繪畫層均軟化,效果非常好。接著進行脫落碎片的黏接劑實驗,先從下方加濕處理,選用中等黏度的小麥澱粉漿糊,再用去離子水稀釋,結果顯示這種黏接劑效果很好。

加固實驗。(作者提供)
加固前(左上和左下)與加固後(右上和右下)對比圖。(作者提供)

加固實驗無需加濕,針對紙張碎片和橫向區域右側的繪畫層,用刷子蘸取黏接劑(由濃度3%的海藻膠與濃度1%的鱘魚膠按1:1比例混合)從背面施膠加固。從加固前後所顯示的對比情形表明,碎片能較好地黏接,但軟化效果差。

最後,嘗試對整個油畫進行輕微增濕,將三條濕潤的吸水紙貼在聚酯薄膜上,分布於油畫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再用一張大的塑膠膜覆蓋整個油畫。加濕處理維持兩天,沒有明顯的效果。通過這些實驗,最終決定對油畫兩個橫向開裂處和周圍大量的脫落碎片進行臨時加固處理。紙張拼接處使用3%的海藻膠和1%的鱘魚膠混合黏接劑;碎片起翹處則用一層薄的人造絲和海藻膠做臨時處理。碎片得到加固,且經過水軟化處理,矯正了油畫的平整度。

清潔實驗

清潔實驗的目的,是去除繪畫層上的白化效應,這種現象是由於樹脂有機膜的破裂導致光散射而使繪畫層出現部分改變。我們主要選擇繪畫中心區域和下方區域進行清潔實驗,使用酸鹼度可控的水溶性溶液配置清潔試劑,此類溶液適用於去除鬆散材料的表面層,同時不會影響原始繪畫層或油畫本體。然而,在不同區域和不同顏色的顏料區域,繪畫層顏料被吸附程度並不相同。相對於筆觸較強的藍色背景區域和草地區域,在橙色、黃色顏料的雌黃上方、鉛丹上方和皇帝畫像上方並沒有明顯的白化現象,而且清潔實驗可以修復繪畫層的光澤。

光油層的缺失。(作者提供)

對照清潔實驗前後,效果顯著。清潔效果最好的試劑配方是pH值為7的螯合劑(配方為2克檸檬酸胺溶於100毫升去離子水),以及pH值為7.5的人工唾液(配方為0.5毫升黏蛋白酶、0.5毫升檸檬酸胺溶於200毫升去離子水)。

註釋

註1 李湜〈佚名油畫《弘歷騎馬像》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18年5期,頁47-56。 

註2 朱家溍〈乾隆皇帝大閱圖〉,《紫禁城》1980年2期。

註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9.乾隆四年起乾隆六年止1739-174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頁167。


本篇圖文節錄自《典藏.古美術》346期(2021年7月號),〈「朕」在修復中:北京故宮〈清人油畫弘曆騎馬像軸〉的初步修復〉,原文作者:王茜。

欲知北京故宮〈清人油畫弘曆騎馬像軸〉的完整檢測過程,以及後續將進行的修復步驟,請參閱本期雜誌完整內容。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賣場
博客來
電子雜誌UDN
電子雜誌Hyread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典藏.古美術FaceBook

王茜( 1篇 )

北京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