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燦如星辰的河南瓷窯中,魯山段店窯並不是最亮的那顆,然它卻創造出重要性不輸唐三彩的花瓷。花瓷,今人稱唐鈞,在唐代自有名號。據唐人南卓撰《羯鼓錄》所記,丞相宋璟與唐明皇討論鼓事,說:「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意思是此鼓不是用青州石末製的,就是用魯山花瓷製的,質堅色美。據載該鼓是左用杖、右用手來敲擊,顯然不是運用兩杖的「羯鼓」,應為魯山花瓷的腰鼓。可見盛唐時花瓷已名聲大噪。既然花瓷能做腰鼓,當然也能用作其它器形,如盤、罐、瓶、注、碗、洗等。花瓷後來居上,超越唐三彩獲得皇家青睞,自有其獨到之處。
花瓷為段店窯首創,當時的工匠並不知道其中的機理。為求變化,他們在底釉上點施成分不同的釉料,一次入窯高溫燒成,底釉呈黑色或褐色,點釉呈藍、白色或藍白色相間,姿態萬千。盛唐前期的唐三彩給人以清新自然、繁複縟麗之感,但當盛唐中期花瓷橫空出世後,它帶給人們的則是心靈的震撼,空曠的黑褐背景中猶如從冥界中飛來一絲絲、一縷縷、一團團、一片片雲霧,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淒美,和多苦多難的婉轉人生是多麼相似。花瓷自此成為文人騷客的摯愛,一次次耳濡目染、一次次摩挲把玩,滌蕩著他們難以平靜的心靈。
腰鼓,北京故宮藏品。(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而今,通過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機構的努力,已經揭示出花瓷的呈色原理。白斑或藍斑並非因其中含有什麼著色元素,而是在高溫燒製過程中,釉分成了上下兩層,上層厚0.7-1.2公厘,由無數孤立的直徑小於0.2微米的小液滴組成,下層厚0.15~0.2公厘,為連續液面的透明釉。當上層小液滴直徑小於0.1微米時,以瑞利散射為主,釉面為藍色,當小液滴直徑介於0.2~0.4微米時,以米氏散射為主,釉面呈乳白色。通過控制窯溫,增加釉料中鐵、鈣、銅等元素含量,可以得到不同大小的液滴,反射不同的光芒。原來老祖先們在不知曉原理的情況下,已信手製成迷幻跌宕的花瓷,宋人更是再接再厲,製出「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宋鈞,中國青白瓷一統局面被澈底打破,彩瓷走上康莊大道。
段店窯概況
段店窯位於魯山縣城北10公里梁窪鎮東南的段店村,遺址被整個村子占壓,面積10萬平方公尺,文化層厚2~5公尺。這裡地處沙河支流大浪河西岸的一個小盆地內,盆地西緣就是伏牛山餘脈延伸過來的丘陵,瓷土豐厚,有水利之便,是製瓷的天然場所。
段店窯位於魯山縣城北10公里梁窪鎮東南的段店村,遺址被整個村子占壓,面積10萬平方公尺,文化層厚2~5公尺。這裡地處沙河支流大浪河西岸的一個小盆地內,盆地西緣就是伏牛山餘脈延伸過來的丘陵,瓷土豐厚,有水利之便,是製瓷的天然場所。
1950年故宮博物院考古先驅陳萬里到河南調查汝窯遺址時曾到過段店村。1977年故宮博物院李輝柄、李知宴兩位到段店窯做深入調查,發現有唐代的黑瓷、花瓷,宋金元三代的白瓷、青瓷、黑瓷、醬釉瓷、鈞瓷、三彩陶器等,器物皆優良,其中30多片花瓷能看出器形的有缸、罐、瓶、碗、腰鼓,證實宋璟所言不虛。此後,故宮博物館的馮先銘、葉喆民、馮小琦也數度到段店村調查,採集到唐代花瓷、宋元白瓷、白釉綠彩、珍珠地劃花、白釉點彩、白釉黑花、青釉印花、黑瓷、鈞瓷、三彩陶器等,豐富了段店窯的內容。
段店窯位置圖。(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198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瓷器專家趙青雲又帶隊前往,巧遇村民尚栓成在村北建房時,挖出不少瓷片與窯具,保存完好。趙青雲遂在院內空地開方試掘,發掘十餘包瓷片,除上述諸色瓷器,新發現的有唐三彩、宋黃釉瓷、天目瓷、元鈞等,尤以花瓷為勝,主要器形有腰鼓、茶注、罐、葫蘆瓶、盤、爐、枕等。腰鼓褐釉滋潤,藍斑如行雲流水;茶注有黑釉藍斑、黃釉褐斑、藍釉白斑三種;盆施月白釉,其上藍釉如絲雨;盤施黑釉藍斑;碗則黑釉藍斑或月白釉藍斑;葫蘆瓶、爐、枕雖為殘片,也色彩奇幻,令人浮想聯翩。
199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成新銳考古隊,首次對段店窯進行科學發掘,發掘面積200平方公尺,解決了段店窯的地層問題。文化層大致分5~6層,分屬唐、宋、金、元四個朝代。唐代主要生產黑瓷和花瓷;宋金時期生產規模擴大,產品有青瓷、黑瓷、三彩;元代繼續燒造,主要產品為元鈞、白地黑花瓷。這批資料至今未見正式發表。
段店窯試掘花瓷標本線圖。(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段店窯出土花瓷
◎腰鼓
標本LD唐0515,段店窯採集。器形同前,內、外壁施黑釉,弦紋間飾茶葉末色斑,斑邊緣部位有雨珠狀藍彩,整體觀之,似黛峰迭出,淡雲擁過,裝飾效果明顯優於前兩腰鼓。長53公分,口徑19公分。
標本LD唐0515,段店窯採集。器形同前,內、外壁施黑釉,弦紋間飾茶葉末色斑,斑邊緣部位有雨珠狀藍彩,整體觀之,似黛峰迭出,淡雲擁過,裝飾效果明顯優於前兩腰鼓。長53公分,口徑19公分。
腰鼓:LD唐0515。(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洗
標本LD唐0379,段店窯採集。九曲葵口,翻卷沿,圓唇,深弧腹,圜底,下附三蝸牛狀卷足。腹部一周凹弦紋。內、外底露胎,餘施乳白色釉,內壁每曲內都有藍斑,如雲懸浮空中,外壁藍斑有流釉現象。口徑26.2公分,高12.6公分。
標本LD唐0379,段店窯採集。九曲葵口,翻卷沿,圓唇,深弧腹,圜底,下附三蝸牛狀卷足。腹部一周凹弦紋。內、外底露胎,餘施乳白色釉,內壁每曲內都有藍斑,如雲懸浮空中,外壁藍斑有流釉現象。口徑26.2公分,高12.6公分。
洗:LD唐0379。(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盆
標本LD唐0374,段店窯採集。斂口,弧平沿外側下傾,圓唇,斜直腹,假圈足。內、外底露胎,餘施黑釉,內、外壁自下向上塗抹條狀斑釉,大部為乳白斑,輕掃處現絲狀藍斑。口徑36.5公分,足徑15公分,高12公分。
標本LD唐0374,段店窯採集。斂口,弧平沿外側下傾,圓唇,斜直腹,假圈足。內、外底露胎,餘施黑釉,內、外壁自下向上塗抹條狀斑釉,大部為乳白斑,輕掃處現絲狀藍斑。口徑36.5公分,足徑15公分,高12公分。
盆:LD唐0374。(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碗
標本魯059,魯山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藏品。侈口,圓唇,弧腹,假圈足。內壁施黃釉,外壁施釉近圈足,內壁及外壁上部滿施斑釉,釉厚而白,非氧化所致,是很獨特的一種裝飾方法。口徑13公分,足徑6公分,高5公分。
標本魯059,魯山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藏品。侈口,圓唇,弧腹,假圈足。內壁施黃釉,外壁施釉近圈足,內壁及外壁上部滿施斑釉,釉厚而白,非氧化所致,是很獨特的一種裝飾方法。口徑13公分,足徑6公分,高5公分。
碗:魯059。(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缽
標本LD唐0030,段店窯採集。斂口,圓唇,弧腹,矮圈足。內壁施黑釉,外壁施至下腹,內壁暈染五個白斑,沿上暈染九個白斑,斑有網孔結構,可知斑釉較薄,是累經實踐的結果。這種裝飾極少,器形厚重內斂,白斑輕盈如傘,滿含溫馨、浪漫。口徑11公分,足徑5.5公分,高5公分。
缽:LD唐0030。(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盤
標本LD唐0269,段店窯採集。敞口,微卷沿,圓唇,深弧腹,圈足。除圈足外,通體施茶葉末色釉,內壁口沿點施白色斑釉,開始時釉濃厚,內、外壁流釉嚴重,繼而釉淡,釉隨筆走,呈長方形,最後釉寡,需要撚筆皴擦,內底亦復如此,故此茶葉末色底釉上,斑釉密布,如蝌蚪,如游魚,動感十足,妙趣橫生。口徑38.6公分,足徑13.5公分,高10公分。
標本LD唐0269,段店窯採集。敞口,微卷沿,圓唇,深弧腹,圈足。除圈足外,通體施茶葉末色釉,內壁口沿點施白色斑釉,開始時釉濃厚,內、外壁流釉嚴重,繼而釉淡,釉隨筆走,呈長方形,最後釉寡,需要撚筆皴擦,內底亦復如此,故此茶葉末色底釉上,斑釉密布,如蝌蚪,如游魚,動感十足,妙趣橫生。口徑38.6公分,足徑13.5公分,高10公分。
盤:LD唐0269。(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四繫罐
標本LD唐2017001,段店窯採集。直口,方唇,矮直領,弧肩,鼓腹,下腹斜直內收,假圈足。肩部四泥條狀繫。內壁施黑釉,外壁施釉至下腹,唇部白釉,肩、腹部有兩周掃帚形白斑。白斑上下錯落,間距寬闊,似有意識向左行進。口徑16公分,足徑12公分,高36公分。
標本LD唐2017001,段店窯採集。直口,方唇,矮直領,弧肩,鼓腹,下腹斜直內收,假圈足。肩部四泥條狀繫。內壁施黑釉,外壁施釉至下腹,唇部白釉,肩、腹部有兩周掃帚形白斑。白斑上下錯落,間距寬闊,似有意識向左行進。口徑16公分,足徑12公分,高36公分。
四繫罐:LD唐2017001。(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雙繫罐
標本參1288,平頂山博物館藏品。斂口,方唇,束頸,弧肩,鼓腹,假圈足。肩部兩泥條狀繫。內壁施褐釉,外壁施釉近圈足,肩、腹部塗掃斑釉,釉厚處呈乳白色,釉薄處呈藍色,極薄處有網狀結構,呈白色。口徑9.5公分,足徑10.7公分,高20.5公分。
標本參1288,平頂山博物館藏品。斂口,方唇,束頸,弧肩,鼓腹,假圈足。肩部兩泥條狀繫。內壁施褐釉,外壁施釉近圈足,肩、腹部塗掃斑釉,釉厚處呈乳白色,釉薄處呈藍色,極薄處有網狀結構,呈白色。口徑9.5公分,足徑10.7公分,高20.5公分。
雙繫罐:參1288。(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鍑
標本LD唐0382,段店窯採集。斂口,方圓唇,溜肩,鼓腹,假圈足。肩部兩泥條狀繫,口至下腹裝飾凸起於器表的二方連續聯珠紋。內壁及外壁大部施淡黃釉,又覆蓋乳白釉。口徑17.7公分,足徑10.5公分,高13.4公分。
標本LD唐0382,段店窯採集。斂口,方圓唇,溜肩,鼓腹,假圈足。肩部兩泥條狀繫,口至下腹裝飾凸起於器表的二方連續聯珠紋。內壁及外壁大部施淡黃釉,又覆蓋乳白釉。口徑17.7公分,足徑10.5公分,高13.4公分。
鍑:LD唐0382。(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盤口壺
標本W20160052,平頂山博物館藏品。盤口,下垂沿,圓唇,矮束頸,寬弧肩,鼓腹,假圈足略凹。內壁施黑釉,外壁施釉至下腹,肩部有褐釉斑,均向下垂流。口徑3.5公分,足徑6.6公分,高12.3公分。
標本W20160052,平頂山博物館藏品。盤口,下垂沿,圓唇,矮束頸,寬弧肩,鼓腹,假圈足略凹。內壁施黑釉,外壁施釉至下腹,肩部有褐釉斑,均向下垂流。口徑3.5公分,足徑6.6公分,高12.3公分。
盤口壺:新鄭2914。(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瓶
標本LD唐0562,段店窯採集。微侈口,弧平沿,圓唇,矮束頸,弧肩,直鼓腹,假圈足。除外底外,通體施黑釉,沿面、肩腹部覆蓋稀薄藍白釉斑,如瑞雪蒙窗,淋漓而下,窗外世界,一目了然。口徑9.7公分,足徑9.7公分,高23.5公分。
標本LD唐0562,段店窯採集。微侈口,弧平沿,圓唇,矮束頸,弧肩,直鼓腹,假圈足。除外底外,通體施黑釉,沿面、肩腹部覆蓋稀薄藍白釉斑,如瑞雪蒙窗,淋漓而下,窗外世界,一目了然。口徑9.7公分,足徑9.7公分,高23.5公分。
瓶:LD唐0562。(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茶注
標本01338,平頂山博物館藏品。侈口,略卷沿,圓唇,束頸,弧肩,微鼓腹,假圈足。頸、肩間一手,相對一側肩上一短流。內壁施褐釉,外壁施釉至下腹,沿至下腹有不間斷藍色釉斑,如絲雨,如片雲,如積潭。口徑10公分,足徑10.2公分,高26.9公分。
標本01338,平頂山博物館藏品。侈口,略卷沿,圓唇,束頸,弧肩,微鼓腹,假圈足。頸、肩間一手,相對一側肩上一短流。內壁施褐釉,外壁施釉至下腹,沿至下腹有不間斷藍色釉斑,如絲雨,如片雲,如積潭。口徑10公分,足徑10.2公分,高26.9公分。
茶注:01338。(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結語
◆年代
本文所述花瓷大部分為遺址出土,墓葬出土的極少。遺址出土器物即便是地層明確也極難斷代,遑論上述器物有許多是失了地層的舊藏品或私藏品,對於它們的年代只能述其大概。
本文所述花瓷大部分為遺址出土,墓葬出土的極少。遺址出土器物即便是地層明確也極難斷代,遑論上述器物有許多是失了地層的舊藏品或私藏品,對於它們的年代只能述其大概。
腰鼓是見之於史的器物,宋璟為相大約在公元716年,這時花瓷已相當成熟,且用於腰鼓製作。腰鼓出現於盛唐毫無問題,但登封私藏那件器短質粗,風格與前也不同,年代恐晚。三足洗器形獨特,鄭洛地區唐墓未見諸報導,出三足洗的平頂山唐墓有紀年,為754年的劉姓墓葬,這樣三足洗大約和鞏義黃冶窯三期前段的三足盆是同時期器物,作用或也相同,兩器均為爪足,腹部有弦紋。瓷盆口沿內斂,和黃冶窯三期前段的三彩盆除底外基本相同,可視為同期器物。碗根據其圈足特徵年代大約在760~790年。爪足盤出現稍早,大約在710年左右,乳足盤出現稍晚,約在730年,但兩種盤也可能共存一段時間。罐無論四繫還是雙繫,早期器形稍高,最大徑在肩部,年代約在790年。此後器形逐漸變矮,像河南地質醫院M1所出雙繫罐,因墓中伴出有典型玉璧底碗,年代可斷為810~820年,而其後的斜直領雙繫罐在三門峽855年王邁墓(註1)有出土,唯無釉斑而已。鍑出現較早,一般認為740年就有了,但這件有圈足,和黃冶窯四期的圈足鍑比較相像,年代在840年以後。盤口壺早期的瘦高,像本文這種倭瓜似的體形,年代恐在840年之後。瓶的年代大約和盤口壺同時。茶注是中晚唐唐墓最常見的器物,一般的唐墓都有一套茶具,由茶注、茶碗、水方、鐵鐺(作用同鍑)等組成,故茶注的發展最為細膩。在780~820年,一般最大徑在肩部,下腹斜直。820~880年,茶注的腹部粗直,卷沿較寬,像喇叭口。880~910年,茶注一般是直頸,胖腹,如901年河南南樂縣蘇緒夫人墓(註2)所出的黃釉茶注。
黃冶窯三足盆:IIT4H15:312。(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黃冶窯三彩盆:IIIT7H90:37。(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南樂蘇緒夫人墓茶注。(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器物風格
花瓷的出現在唐代是一件大事。唐代瓷業從唐初的青瓷發展到白瓷,褐瓷發展到黑瓷,無非是對釉中的含鐵量進行了控制,將燒造技術細膩化。盛唐前期發明了唐三彩,這是一種技術革新,胎、釉的燒成溫度均低於瓷器,色彩變化萬千,實與大唐瑰麗堂皇的物質、文化生活相匹配。然而,大約在唐三彩出現不久,地處僻地的魯山段店窯卻燒出了花瓷,既不同於一般的褐瓷、黑瓷,也不同於唐三彩。現在一般認為它是高溫釉瓷,入窯一次燒成,燒成溫度在攝氏1160~1180度之間,這在全憑經驗控溫的唐代難度可想而知,窯室大小、燃料軟硬、釉料成分、時間長短都關係著花瓷的脫繭羽化。如果說盛唐初期花瓷的出現屬偶一為之的話,那麼盛唐後期翩如蝶飛的花瓷作品則說明工匠對花瓷的燒成已能熟練掌握。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段店窯的花瓷大行其道,而唐三彩卻始終沒有發展起來?我們認為這和段店窯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身的價值取向有關。
花瓷的出現在唐代是一件大事。唐代瓷業從唐初的青瓷發展到白瓷,褐瓷發展到黑瓷,無非是對釉中的含鐵量進行了控制,將燒造技術細膩化。盛唐前期發明了唐三彩,這是一種技術革新,胎、釉的燒成溫度均低於瓷器,色彩變化萬千,實與大唐瑰麗堂皇的物質、文化生活相匹配。然而,大約在唐三彩出現不久,地處僻地的魯山段店窯卻燒出了花瓷,既不同於一般的褐瓷、黑瓷,也不同於唐三彩。現在一般認為它是高溫釉瓷,入窯一次燒成,燒成溫度在攝氏1160~1180度之間,這在全憑經驗控溫的唐代難度可想而知,窯室大小、燃料軟硬、釉料成分、時間長短都關係著花瓷的脫繭羽化。如果說盛唐初期花瓷的出現屬偶一為之的話,那麼盛唐後期翩如蝶飛的花瓷作品則說明工匠對花瓷的燒成已能熟練掌握。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段店窯的花瓷大行其道,而唐三彩卻始終沒有發展起來?我們認為這和段店窯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身的價值取向有關。
黃冶窯三彩鍑:IT1H1:60。(祝賀(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劉琨(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提供)
段店窯地處河南腹心地區,北距東都洛陽直線距離100公里,黃冶窯西距洛陽直線距離50公里,段店窯的產品要運往洛陽,須走山重水複的官道,困難遠超上溯伊洛河即可輸貨的黃冶窯。從產品來說,黃冶窯唐初已燒白瓷,開元中期向朝廷貢白瓷,技藝精湛,而段店窯創燒較晚(最早創燒於盛唐前期),不存在技術優勢。至於黃冶窯創制的唐三彩,史籍未言朝貢事,但唐代品官墓動輒隨葬四十至九十事(件)物品,其中不乏唐三彩,段店窯無論從製作技藝、運輸距離以至新老客戶都無法與黃冶窯爭鋒,唯有另辟新徑,面對廣大的農村、集鎮才有出路,胎體厚重、結實耐用的黑瓷、褐瓷便成了段店窯的首選。段店窯在黑瓷、褐瓷基礎上燒出花瓷,或許與工匠要改變釉色一成不變、效果呆板有關。既然沒有二次入窯燒製的習慣,在器物肩、腹部施加裝飾釉便是最好的選擇,但信手塗抹卻換來了驚心動魄,這和農村的藍天白雲是多麼相像。農村生活一成不變,人們並無多大奢望,藍天白色雲就是心中最美的享受,而對城裡人來說,無休止的爭鬥、生活的壓力,能來一件雲遮霧罩的花瓷,讓心靈得片刻安寧,那真是人世間慰心良藥。魯山段店窯就這樣走平淡無奇路,出驚世駭俗作品,聲名遠播,最後連京城的皇帝佬兒都驚動了。
段店窯尚未大規模發掘,目前所知道的花瓷器類主要有腰鼓、洗、盆、盤、碗、缽、茶注、壺、罐、鍑等,除腰鼓上升到皇家用品,其餘大多為富裕階層使用的茶具。從花瓷輻射範圍來看,鄭州六區六縣僅發現十餘件,洛陽、西安兩地的唐墓均未見花瓷,可知花瓷在唐代屬珍罕物品,產量不會很大,一般的升斗小民恐怕無緣相見。從器物造型來看,腰鼓與洗最為優美,如星聚雲會,其餘則中規中矩,要靠變幻莫測的釉斑來增添美感。釉斑從風格來講,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最美,如高峽出平湖,平正出欹側,行序漸進,扼守生命之要義,獸頭、雲山、盈傘、暮雪、游魚、鴻雁是也;第二種可稱為玄虛紋飾,以圓點為中心,繞以螺旋的條紋,尾端甩向無際,有些下邊還有凸起的地平線,似乎暗示生命的無常與終結;第三種為大面積、整體性釉斑,偶有間斷,但藕斷絲連,釉斑劈頭蓋臉,勢不可擋,如潮湧,如雨淋,如湯滾,展示人生大場面。總之,花瓷僅用藍、白二彩,就將生命的意義展示於無窮。人生跌宕之後是難得的平靜;也可興旺之前,充滿無數想像;再如荷簞攜壺,過康居生活。人生滋味,盡在一白一藍之中。壯哉,美哉。
花瓷,這個震古爍今的新物種,其產生的意義在於,工匠在它的基礎上,運用同樣的原理,又創燒出宋鈞。水天一色為哪般,霞光萬道眩吾眼,對於提升宋人生活品質,豐富宋代文化特質不無作用吧。
註釋:
註1: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門峽市清理一座紀年唐墓〉,《考古》,2007(5)。
註2:南樂縣文物管理所〈河南南樂縣唐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待刊。
註1: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門峽市清理一座紀年唐墓〉,《考古》,2007(5)。
註2:南樂縣文物管理所〈河南南樂縣唐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待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