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跳脫現況是人們心中多少會浮現的嚮往,以「瞬移」為創作概念實現對自由渴望與探索的泰國當代藝術家貢坎(Gongkan),以超現實的境界吸引世人目光。他目前正於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黃竹坑空間舉辦首次香港個展「異時.相繫」(Asynchronous Affinities),由評論家與藝術史學家拉瑞斯.弗洛傑(Larys Frogier)策展,發表一系列最新創作。

貢坎受訪時就首先表示,這次展覽對他而言是邁入下一階段的全新里程,承接去年於曼谷舉辦的「No Heart Here」展覽作品觸及心理治癒的議題在展現他所感受以及想表達的。「異時.相繫」更聚焦於自己這個世代與上一世代之間的落差,並探索不同文化之間所存在的邊界、差距與性別多樣性的間隙,以「對的人/錯的時間」概念反映出這種不⼀致的親和性,以及如何與之聯繫的詩學。貢坎透過審視本身的過去與現在,並擴延出不同個體之間也必然會有的對立與折衝,在高度揉合個人生活經歷的創作脈絡當中,持續挑戰社會規範、文化編碼乃至道德價值觀的換位思考與實踐。這些深沉甚至難以得到解答的問題意識,在其帶有童趣、明快與平面化的創作風格能夠讓觀者易於讀取並由此與他一起探索。

生長於曼谷的貢坎,因為母親具有中國血統而從小就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在泰國完成學業後赴紐約任職於廣告公司,並在業餘時間發展街頭藝術與插圖創作而打響名號。貢坎回憶起在美國的時期,作為外來者其實並不太容易與當地畫廊建立合作契機,他在朋友的鼓勵下轉念不再被動等待機會而藉由創作街頭藝術展現自我,就像路上行人毋須在意他人的目光,「你可以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成為想要成為的人。」貢坎也創造出一個透過黑洞得以穿梭在紐約各地的小男孩形象,讓行人隨處都看到這個角色,以獨特的「傳送藝術」(Teleport Art)概念崛起於藝壇。遊走在東西方的殊異環境,貢坎也不免面臨到種族歧視、生存壓力與環境變化等情況,深刻體認到不同價值觀的差異,但他認為這些並沒有絕對的好或壞,也無意為此做出批判。正如他所創作的瞬移黑洞,總能即時開啟另一重夢幻般的宇宙空間、跨文化背景與自然元素之間的相互聯繫,立刻抵達內心所嚮往的理想境界。

面對創作,貢坎往往投入許多時間構思概念後才開始下筆,並會全心投入到一定程度才停下。而當他暫緩創作時,便會安排旅遊、閱讀、看展覽等各種活動,離開工作室到不同的環境汲取靈感;就像熱愛藝術但不創作藝術的一般大眾,在他認定的休息狀態當中絕不碰畫筆,待儲備好能量之後就再次進行創作的衝刺。這種全然的切分,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實踐自己所打造的傳送概念,在想要抽離創作狀態時就穿越黑洞前往另一個地方。

儘管小男孩與黑洞是貢坎最為鮮明的創作符號,但是,他也強調自己最初的創作概念是在探討自由與對話等可能性,而這些問題意識源自於自己的生活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並非只侷限於小男孩本身的敘事鋪陳。貢坎表示,這次的展品跳脫了以往創作的舒適圈,在小男孩之外也創造更多不同種族的人物。「因此,即便觀眾沒有在畫面上明確看到熟悉的男孩與黑洞元素,但仍可識別出這是我的作品。」而球體與圓形也是貢坎創作中常見的造型,除了黑洞以外,他所描繪的行星、球類、眼睛以及水面作為一種接觸、交融的介面,不只作為觀眾視線上的聚焦,也帶有凝結某種能量或意識的意味。他以一種共通的幽默與靈性,將現實之中的種族、階級乃至於財富與權力的傾軋關係都暫且消散。筆下的人物經常置身在開闊的自然環境,圍繞在旁的天空、雲朵、草原與水池都帶有流動且多變的意象,強化了精神的自由。

貢坎指出,這次發表的作品有許多中國元素,如:中式餐桌擺設、餐具等,都是他自童年時期就很熟悉的生活物件,反映與探討文化多樣性的滋養。而在展場首度呈現的裝置作品《融合料理》(Fusion Cuisine)採用許多現成物模擬為菜餚,更凸顯當前全球化流動的消費與生活模式,亦緊密扣合「異時.相繫」的概念,如:雜誌裁成條狀的麵條、整疊唱片當作北京烤鴨卷餅、立體粉撲替代的蒸籠麵點等。他也藉此拋出這樣的思考意識:既然大家普遍都對各式料理帶有嘗鮮探索的意願,那麼,對於不同文化與觀念是否也能夠以同樣開闊包容的態度來交流與面對?

創作於2020年的《期待的禁錮》是貢坎至今唯一的錄像作品,由他與父親一同入鏡拍攝。貢坎坦言,自己與父親其實並不算親密,「我從小就想要有個符合自己期待的完美父親,然而這種期待落差對我們而言都不是件好事、也不快樂,因為對彼此的不理解也時常爭吵以致關係有點緊張。」貢坎決定正視自己與父親的相處狀態,他以連結自己與父親之間的黑色線條象徵那些期待,並由貢坎手持剪刀將其陸續剪斷,作為削減對父親抱持期望的練習,也在過程中重新與父親建立起嶄新的連結關係。這件同樣著眼於「自由」概念的作品,深度回溯了親緣紐帶、聯繫、壓力、切割和離捨的人生經歷;儘管兩人並未有對話,卻展現強大的情緒張力。

而貢坎對於「我是誰?」、「我能成為怎樣的人?」等探問,透過《天生如此》(Born These Ways)一作,在同一棵樹上長著看似毫無關聯的各種物件,藉此揭示即便有著相同的根源與文化,每個人也終究會各自長成獨一無二的個體,而無需成為他人期待的樣子。至於在《非傳統食譜》(Non-Traditional Recipe)與《無盡反思》(Endless Reflection)以鏡射般的構圖,以複數的男孩象徵面對自我並與之對話。而在《對世界的信仰》(Faith in the World)當中的男孩有著特別的尖頭形象,則取自於泰國傳統寺廟塔頂的靈感,透過造型的呼應去象徵他欲探索的信仰議題。

他在作品中也投射相當多自己的童年記憶與感受,儘管不完全都是快樂的,卻也都是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真切感知。像是:《我不想上籃球課》(I Didn’t Want to Be in Basketball Class)便描述小時候被母親強迫去運動的回憶,儘管他身在球場但思緒已然飄飛,將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都凝結在不同的圓球。而畫風與其他作品迥異的《汙日快樂》(Happy Dirthday)也同樣描述印象深刻的兒時經驗。貢坎表示,小時候總是期待每年生日的到來,但是曼谷焚燒許多森林來開拓農場與工廠,造成的嚴重空氣汙染更曾讓他生病。因此將蛋糕與工廠形象相結合,蠟燭也轉變成煙囪來指涉的陰鬱意象,而空氣汙染也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迫切環境問題。

貢坎擅以輕快並具流動性的節奏,揭示生存於世不免會面臨到的無奈情形,如:身體與情緒的分裂、表象與本質的差異、外在行為與內在意願獨白的悖離等二元性。尤其聚焦在亞洲年輕世代意欲梳理家族與文化差距、性別差異以及在全球化當中的定位,透過「瞬移」的概念,暗示人們對自由和夢想的渴望。

貢坎意在發展⼀種能夠讓每個人對於個體與集體情感、信仰與儀式,進行深刻反思的藝術語彙,以擴大個人與社會的相互關係、跨文化連結以及共同想像更美好的世界,期待能像穿梭黑洞般,追尋無限的可能性。

貢坎個展「異時.相繫」
展期:2025年3月22日至5月14日
時間:周二至周六 11:00 – 19:00(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黄竹坑空間,黃竹坑業勤街39號Landmark South 20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