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灣日日新報》刊出一則新聞「嘉義は畫都 入選者二割を占む」(嘉義是畫都 入選者佔兩成),報導中提到當時已改制為府展的入選作者當中,就有陳澄波、翁崑德、林榮杰、林玉山、林東令、張李德和等多位嘉義出身的畫家入選,佔了入選者的兩成以上,足堪「畫都」之名。與此同時,由梅澤捨次郎所設計的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也於同年正式啟用。在事隔82年後,這座與「畫都」稱號同歲的市定古蹟,成為嘉義市立美術館,不僅呼應當年嘉義被稱為「畫都」的時間,也成為藝術在嘉義開展的新起點。
陳澄波《千古不休》,油畫、畫仙版,27×24cm,年代待考,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典藏。(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嘉義不僅是漢人開墾台灣的早期據點,也是日本殖民時期開發山林重要的產業集散中心,台灣的山林由過去被政府劃定無法進入的「蕃界」,一轉成為充滿豐富森林資源的寶地,也開啟了台灣人深入山林描繪風景的風氣。在這樣的時代脈絡下,由館長賴依欣與團隊共同策畫的開幕展「辶反風景」,藉由「風景」的主題帶出嘉義特有的地方風土,並藉由拆開「返」字的字形趣味,既是「返」風景,也是「反」風景,在這當中往復遊走。
以「風景」的主要概念出發,這次展覽共分為四個子題,第一個主題「被體現的自然」,展出許多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的風景畫作。以風景作為描繪主題,看似相當平常,但在西方藝術觀進入台灣之前,對景寫生仍是相當罕見的事情,再加上台灣直到日本開發山區之後,才得以深入高山,致使描繪山景成為台灣畫家嶄新的視覺經驗,加上日本「聖山」信仰的影響下,高聳的山脈也成為畫家用來表現某種精神性的象徵。館長賴依欣以近日才首度曝光的陳澄波作品《千古不休》為例,這幅陳澄波贈與長子陳重光的畫作中,描繪著枯林遠山,並有「春送吾兒 千古不休」的落款。賴依欣認為山的意象作為精神性的象徵,對嘉義在地的畫家而言,是特別有感、關係緊密的。
美術館本館三樓展間,子題「被體現的自然—互為風景、拆解與再造」,前方為水谷篤司作品《某個世界的開端》。(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第二個子題「內在的風景」,所挑選的作品以戰後出生的嘉義藝術家為主。他們所描繪的風景畫,不僅是單純的風景,在戰後高壓的政治情勢下,也內化成為畫作當中的元素。賴依欣提到:「他們把這種外在的環境,跟他們所思考的較為社會跟政治性的批判議題,轉換成比較元素型或是哲思的表現形式,來描繪他們跟自然之間的關係,還有對社會等等的思考。」
前述的兩個子題以嘉義市立美術館為主要的展示空間,而另外兩個子題則使用到美術館對面的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在媒材與形式上也有明顯的區別。第三個子題「媒介中的觀景」與第四個子題「激進的風景」,前者係以當代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風景」,像是網路的影像再現、動態影像、虛擬影像擴延等,藉由數位媒介的新工具,重新定位「風景」,或者是說觀看與感知的方式。
而「激進的風景」則以批判的角度,透過藝術創作來思索人類對環境的介入、破壞所造成的改變,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關心自然遭到過度開發而導致環境災難等議題,讓單純的「風景」,從最初著眼於視覺意象上的反映,逐步帶入反省、提問、質疑,反映出當代社會面對「風景」巨變時,有異於過往的關懷與凝視。
嘉義市立美術館原係市定古蹟「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營運空間與倉庫,除了建造的時間與「畫都」之名出現有時間上的巧合之外,增改建工程中刻意使用木結構,展現嘉義在日治時期,作為山林產業集散地的重要地位。在根據美術館空間而進行改建時,建築師以三角體的空間連結古蹟與倉庫,形成一個完整連貫的空間,並採用集成木樑柱作為空間主要架構,以呼應嘉義過去為木材集散地的歷史記憶,並將原來面對大馬路的正門,轉向至中庭空間,在活用古蹟的同時,也為嘉義市立美術館帶來新意象,成為嘉義藝術發展的全新起點。
辶反風景
展期:2020.10.06 – 2021.01.10
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周一休館) ,美街藝廊、朝海裱框店(周日不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