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移動中的原點:陳美岑「近家者藍」的創作尋路

移動中的原點:陳美岑「近家者藍」的創作尋路

The Moving Point of Origin: “Into the Blue” and Chen Mei-Tsen's Creative Quest

遠遊與跨疆域的全球移動顯然啟迪了陳美岑作為一個行旅者的內在思惟,在漫遊過程中與他者及異域環境交會的種種矛盾、衝擊、觀察、面對與再適應,迫使她必須動態地、未曾止歇的去尋索「什麼是家?」在現階段,她選擇了「藍」作為釋放情感、安置己身、且讓自我主體顯影的載體。

「近家者藍」作為一個創作發表的主題,意在言外地揭露了潛藏於陳美岑作品中的諸多思緒及創作密碼——關乎藝術家的生命經歷、她對人生之途的凝望與想像,以及最重要的,她創作的靈光之源與探索路向。

首先,藝術家必是個行旅者,從「家」啟程,在移動中發掘世界,展開人生的探索旅程。其次,相對於「遠」的「近」,創作者在出入原生之地的真實空間歷程之外,必然對「家」有著複雜的情感與反省再建構的過程;雖然臺灣在其生命中有優先存在的重要性,但在心理上她並未真正復返那個最初啟程的「家」,而是置身於一個宛若可及、亦近又遠的位置,思考著「家」的定義,展開自我的追尋辨證。再者,遠遊與跨疆域的全球移動顯然啟迪了陳美岑作為一個行旅者的內在思惟,在漫遊過程中與他者及異域環境交會的種種矛盾、衝擊、觀察、面對與再適應,迫使她必須動態地、未曾止歇的去尋索「什麼是家?」在現階段,她選擇了「藍」作為釋放情感、安置己身、且讓自我主體顯影的載體。

陳美岑,《Into the blue CBG》,壓克力、畫布,50×40cm,2017。(藝術家提供)

尋「藍」:自我的探索與再建構

藍,是一個具有詩性、神秘感、包容性的色彩,在古今中外的藝術史上皆占有獨特的地位。二十世紀法國重要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1928-1962)即對群青藍傾心熱愛,認為它最能體現出自我存在意識、喚起最強烈的心靈感應,他曾言:「藍色是天空,是水,是空氣,是深度和無限,是自由和生命,藍色是宇宙最本質的顏色。」而陳美岑對藍色的精神性感知,顯然與克萊因高度重合,不同的是,「藍」在她的作品中更傾向於是一種自我尋索與再建構的語彙,而且她的「藍」是具有向度、時間性、空間感,並與精神心靈的驛動有深刻的連結。

陳美岑,《Rhizome K》,壓克力、白堊、畫布,168×168cm,2023。(藝術家提供)

陳美岑第一次發現「藍」的神秘、深刻與無邊包容力,是她於跨國旅行時從飛機俯瞰而下得到的視覺啟發。當時所有的城市、山川、大地、湖泊、森林、海洋都融溶為一,化為各種層次的藍,與天空連結為廣袤無邊的藍域。再次受到「藍」的強烈衝擊,則來自一段被長久遺忘的生命記憶:她的建築師父親早逝,有一天,在母親細心保留的家庭物件中,她發現了父親的建築設計圖;那一段與父親相處的年少時光,透過這些藍曬圖的重新現身與材質本身自帶的特殊氣味,喚起了從父親遠行後就剝離、深埋的記憶。最終,「藍」真正化身為她創作的重要語彙之一,來自陳美岑作為一個行旅者的生命狀態。她因創作或發表之需行腳世界多國城市,足跡的逐漸延伸,不僅成就了她內心的啟蒙之旅,也交織為其個人獨有的、逐創作之欲而開展的人生藍圖。

陳美岑,《Into the blue YVR》,壓克力、畫布,73×50cm,2017。(藝術家提供)

對陳美岑而言,行旅是她發掘世界並打開創作視野的方式。這場主動選擇離散的個人行旅,自啟程後持續行進至今。她走過歐洲、亞洲、美洲的諸多國家,行腳阿姆斯特丹、里斯本、波士頓、蒙特婁、溫哥華、邁阿密等許多城市。跨地理疆域的移動,使她看得更廣、更遠、更深。從行旅中的自我探尋,到面對龐雜現實挑戰的自我跨越,她不僅必須凝視生命中諸多的混沌與困惑,也需要重新定位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因此,她的各系列繪畫就宛如一部部私密且幽微的個人生命史書寫,含藏豐富的人生思考與經驗視野的浸潤痕跡。

陳美岑,《Rhizome X》,壓克力、白堊、畫布,146×97cm,2023。(藝術家提供)

「家」的藝術尋路

跨域流移,對她而言是否降低了「家」的重要性?陳美岑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她始終知道自己從何處來、想停駐在哪裡、期待往何處去。她創作人生的尋路過程,未曾忘卻那與藍曬圖緊密扣連的原生家庭記憶、那深遂無垠的「藍」的視覺震撼與其廣袤的包容力。如果把「家」視為是「歸屬感」的精神認同對象,那麼陳美岑的「家」並非是物質性的地理空間,而是她得以安置自我的創作之心。換言之,創作之心就是她的原點,一個行旅者之我的「家」之所在,並隨著心之所嚮的藝術行旅,展開她作品詩性言說的建構歷程。

陳美岑,《Rhizome G》,壓克力、白堊、畫布,134×60cm,2022。(藝術家提供)

陳美岑此次發表的「Into the blue」、「Rhizome」兩個系列,皆有非常強烈的漫遊、蔓延意象。浸潤畫面全域的藍,以幽微變化的多層次色調創造了空間的維度,並賦予了時間流動的影跡。作品中帶著動勢的線條彷彿自生觸角,它們自由擴張,不被邊界所框架,不為畫面空間所侷限。兩個系列皆感性且直觀地展現了創作者對藝術尋路人生的動態思考,含納其對自身記憶的回望、對寰宇世界及大地生態的觀察、對個人生命軌跡的梳理與再建構。不同的是,兩者採取了相異的繪畫表現形式,開展出各自衍異的心境敘事視角。

陳美岑,《Into the blue YYC》,壓克力、畫布,60×30cm,2017。(藝術家提供)

「Into the blue」系列,直白呈現「行旅」之於陳美岑的意義與特殊性,具有濃濃的自傳性意味。此系列不僅註記了創作者於各個城市間的移動行跡,也是她將行旅記憶再脈絡化後,一個重新審視並編織自身創作敘事的過程。作品畫面去除了所有的雜質及不需要的元素,以簡潔凝練、只留下片段道路的地圖意象,去追索與再現關於她對每個地方的記憶與想像。藝術家以創作原欲為原點,未曾止步其探索的步伐。不同的城市、相異的地方,化身為她生命藍圖中不可或缺的因子,相互鋪陳出從之前、到現在、乃至與未來的聯繫,隨著她未曾自我設限的人生行腳,可以自由地、持續地外溢、綿延與擴張。

陳美岑,《Rhizome A》,壓克力、白堊、畫布,120×120cm,2023。(藝術家提供)

相對於「Into the blue」系列的冷靜、理性、隨遇而安的氣質,「Rhizome」系列有一股強勁的情感傳遞力道。作品中雜沓且充滿生命力的線條,由表面而下,四射蔓生,向無盡深度的未知世界進擊,交織成紋理多樣的生命篇章。陳美岑曾言及「Rhizome」系列是她對大地生態循環生息的觀照,而她的創作路途就像植物的根莖,必須向四處延展去尋求養分。從筆者的角度來觀察,此系列與生命意識相關的動感形構,除了再現自然的生機,亦極度放大了知覺世界中那些原本被忽視的、模糊的、壓抑的情感面向,微隱創作者在藝術尋路過程中的存有狀態——有一往無前的勇敢意志,也潛藏探索過程中的頓挫、惶然、渴求、喜悅與燦爛。

「Into the blue」與「Rhizome」系列,映現藝術家的個人生命史與存有狀態,富含自我的反省與觀照,並各具拓撲擴展的脈動意識;兩者並陳,是相互的質問與對話,也是彼此的互補與擴充。行旅者的生命狀態,總是在不斷移動中追尋,在追尋中蛻變新生。陳美岑的人生及藝術行旅,或有遲疑往復,卻極少迷向失志。她以追求自我完成的創作之心為移動中不變的原點,為藝術尋路之旅打開更遠、更廣、更深的多維可能性。

陳美岑,《Rhizome Y》,壓克力、白堊、畫布,146×97cm,2023。(藝術家提供)

「近家者藍」-陳美岑創作個展

展期|2023.12.02-12.31

地點|雅逸藝術中心(台北市士林區忠誠路二段50巷8號)

蔡昭儀( 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