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精彩特展,北山堂稀見名家大公開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精彩特展,北山堂稀見名家大公開

北山堂為博士利榮森(1915~2007)的收藏齋號,出自北公移山典故。利榮森出身香港著名企業家族,終生貢獻於推廣中國藝術與文化,長期贊助中外學術、文化機構之建置與活動。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於9月20日開幕的「北山汲古:中國繪畫」展,為文物館近年陸續整理、研究香港利氏北山堂捐贈與寄存文物館各類古代中國文物的成果之一。繼2014年的書法,2015年的紫砂、碑帖銘刻拓本之後,此次的展覽展出120件北山堂古代中國繪畫藏品,並出版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師生聯合撰寫的同名圖錄。展覽與圖錄皆分為十個主題,有介紹山水畫類的「腕底雲煙」、「江山勝景」、「仿古山水」;「花鳥雜畫」;宗教題材的「仙佛世界」;人物寫真的「寫貌圖真」;女性題材的「國色天香」;地域作品的「揚州逸韻」與「粵地丹青」;以及女性畫家的「玉臺妙墨」。展覽選件以一畫家一作品為原則,雖然在北山堂的收藏當中,不乏同時收有單一畫家多件作品的例子,但為了展現北山堂廣博的收藏興趣,介紹以往較易受忽略的繪畫小名家,因此這次的展覽儘量挑選過往未曾公開展示的繪畫精品,希望讓中國繪畫愛好者得以一見北山堂與文物館繪畫收藏之多元,進而持續關注與研究這批作品。
香港利氏北山堂與文物館收藏
北山堂為博士利榮森(1915~2007)的收藏齋號,出自北公移山典故。利榮森出身香港著名企業家族,終生貢獻於推廣中國藝術與文化,長期贊助中外學術、文化機構之建置與活動。自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於1971年成立以來,利榮森即擔任文物館管理委員會主席,協助確立文物館的發展方向並持續捐贈藏品。
袁登道〈烟雨無垠圖〉卷,紙本水墨,25×437公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圖為局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1970、80年代文物館成立之初,北山堂贈予文物館的繪畫作品,與文物館當時以明清、廣東為主的收藏策略相符。北山堂於1973年捐贈文物館的〈烟雨無垠圖〉為明清之際廣東畫人袁登道(活躍於16、17世紀之間)少數的存世作品之一。袁登道,廣東東莞人,字道生,號強名,善書畫篆刻。1576年試為舉人,曾為同樣出身廣東東莞的袁崇煥(1583~1630)幕僚,袁崇煥死後袁登道出家為僧,明亡後不知所終。〈烟雨無垠圖〉為袁登道1637年為過訪的番禺諸生李雲龍(活躍於17世紀早期),以仿米芾(1051~1107)、米友仁(1074~1151)的濕潤墨染與橫筆墨點畫成,在煙雨迷濛的山水長卷之中點綴以屋舍、漁舟與行人。袁氏熟知備受當時江南文人畫家推崇的米家逸品畫風,並以此為其專擅的風格之一,可見當時的廣東地區雖遠離當時作為文人文化中心的江南,但仍與江南文化有一定的交流與吸納。
明清之際的廣東藝壇,特別是在一批文士隨南明政權南遷之後,更加興盛,一改以往僅零星出現幾名傑出畫家的情形,此次展覽展出兩件晚明以前廣東畫家的作品,為明初顏宗(1399~約1459)以融合李郭、馬夏風格畫成的〈江山勝覽圖〉,以及以水墨花鳥聞名的明中葉宮廷畫家林良(約1436~約1487)的〈松樹雙鳥圖〉。而晚明以來的眾多廣東畫家,雖多吸收來自江南的畫學養分,但仍有不受繼成筆墨與一家之法拘束的地方特色。
林良〈松樹雙鳥圖〉軸,絹本水墨,132×73公分,北山堂寄存。(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活躍於明末清初的廣東新會人高儼(1620~1690後),詩、書、畫三絕,據傳登門求畫者絡繹不絕,明亡後歸隱粵地。高儼山水尤善沈周(1427~1509)風格,兼學倪瓚(1301~1374)、王蒙(1308~1385)、文徵明(1470~1559)等人畫法。展覽中的高儼〈四時山水圖〉為其晚期作品,可見高氏豐富的繪畫語彙與創作巧思。畫卷起始處為以披麻、苔點與清麗設色畫成的蒼翠春色,繼而為以較短促、密集且多變的雨點、斧劈、米點、折帶等皴法畫寫的夏、秋之景,直至尾段為山石僅皴不染,以表冷冽雪景的冬季山色。類似對江南繪畫傳統的學習與變革的作品,亦可見展覽選錄的其他廣東畫家作品,如黎簡(1748~1799)〈大烏峰圖〉、謝蘭生(1769~1831)〈山水圖〉(北山堂寄存)、居廉(1828~1904)〈花卉草蟲圖〉、梁于渭(?~1917)〈暑雨乍涼圖〉(北山堂寄存)等。
高儼〈四時山水圖〉卷,紙本水墨設色,30.7×477.7公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圖為春景局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在北山堂早期捐贈文物館的繪畫之中,還有許多為清代揚州畫家的作品。此次展覽展出的李(1686~1762)〈歲朝清供圖〉、鄭燮(1693~1766)〈竹石圖〉、李方膺(1695~1755)〈菊石圖〉皆為1970年代入藏文物館的重要作品。而1990年代北山堂捐贈文物館的揚州畫家作品,轉而以清雅秀潤之寥寥數筆,畫寫折枝花卉草木的小品冊頁為主,有高鳳翰(1683~1749)的〈西園翰墨冊〉、汪士慎(1686~1759)的〈花卉圖冊〉,與高翔(1688~1753)的〈寒窗十詠冊〉。特別是高翔的〈寒窗十詠冊〉,尺幅小巧精緻,各頁分畫枯荷、疏桐、寒藤、冬蘭、衰柳、敗蕉、晚桂、殘菊、蒼杉、早梅等十種植物衰敗枯萎卻孤高不屈的姿態,左頁並配上結體支離、筆峰傾側的相應詩文,全冊看似不經意、逸筆草草,卻於詩、書、畫、印各方面無不配合。
高翔〈寒窗十詠冊.枯荷〉冊頁,紙本水墨,13.6×12.2公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北山堂山水畫收藏
此次「北山汲古:中國繪畫」展所選作品,要以山水畫為大宗,分為理想山水的「腕底雲煙」、實景山水的「江山勝景」,與仿古畫法的「仿古山水」等三個單元,其中雖多為明清時期的作品,亦不乏宋元佳作。「腕底雲煙」單元中的〈幽亭遠岫圖〉,為元人畫家陶鉉(活躍於14世紀)的存世孤本。畫史對陶鉉的記載相當簡略,僅知其號菊村,金陵人,畫法學李成(919~967)。〈幽亭遠岫圖〉中的平遠河景為李成低平荒野的變體,而常見於倪瓚作品中的前景涼亭、叢樹和簡樸平淡之墨筆,則為陶鉉與倪瓚共享的時代特徵,可參考現藏臺北故宮的倪瓚〈容膝齋圖〉。由〈幽亭遠岫圖〉畫上款識可知作品為陶鉉於1345年為友人王迪簡(活躍於13世紀末)所畫。王迪簡,字庭吉,號蕺隱,南宋遺民。宋元之交文學家戴表元(1244~1310)《剡源集》中的〈蕺隱記〉,記王迪簡隱居於蕺山之南人跡罕至卻視野遼闊之處。〈幽亭遠岫圖〉所繪畫面雖非王迪簡的居所,但以平遠水色寫隱居之志,為自元以來常見的山水畫法。
陶鉉〈幽亭遠岫圖〉軸,紙本水墨,58×32公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展覽中的「江山勝景」一類所收作品皆與特定地方、景點相關,有出自吳門紀遊、勝景傳統的多件作品,如文伯仁〈煙江疊嶂圖〉與鍾惺〈金陵十景圖〉;亦有屬輿圖傳統的作品,如周榘的〈長江萬里圖〉。屬前者的〈尋親圖〉,為孝子黃向堅(1609~1673)於明清之際往返蘇州、雲南大姚,尋找因戰亂失聯父母的尋親系列作品之一。過去少見黃向堅以青綠設色畫成的作品,此作內容亦非一般黃氏尋親圖中常畫,描繪往返蘇州、雲南沿途遭遇之凶險,而是畫寫父子二人由柴市經浩然閣渡洱海,直至大理佛教聖地雞足山的一段朝聖之旅。作品畫於1656年重陽之際,作品或有與虔誠信佛的父親一同登高的應景之意。當時青綠設色常用於畫洞天仙山,或也有刻意以此強調登雞足聖山與一般遊覽之不同。
黃向堅〈尋親圖〉卷,紙本水墨設色,31×561公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圖為大理佛教聖地雞足山局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中國繪畫自古以來即注重師資傳授,且模仿前人筆墨亦為學畫的入門方法,「仿古山水」一類即收集了北山堂收藏中不同仿古畫法繪成的山水畫作品。戴進(1388~1462)的〈仿馬遠踏歌圖〉與現藏北京故宮的馬遠(1160~1225)〈踏歌圖〉有著幾乎一致的構圖,為同一作品構圖於世代畫家間傳承不已的證據。雖然戴進之作對景物的勾勒不若馬遠作品之堅實爽朗,對山石肌理的皴擦亦較形式化、平面化,全作仍具明人氣息,但從中可見宋人、明人對相同構圖、皴法的不同演繹。
戴進〈仿馬遠踏歌圖〉軸,絹本水墨設色,182.4×107.4公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相較於戴進〈仿馬遠踏歌圖〉對前人作品較為忠實的傳抄臨仿,「仿古山水」一類所收作品有許多屬於構圖、筆法未必出自特定範本的仿前人筆意者。董其昌〈仿各家山水冊〉全冊共八開,於款識中清楚寫下所仿前人為何者,有仿趙令穰(活躍於1070~1100)一頁、仿黃公望(1269~1354)一頁與仿倪瓚二頁。雖然未知〈臨倪迂鶴林園〉一頁所臨仿的原作面貌,但作中可清楚看見學倪瓚折帶皴的方折線條,和前景構圖中的樹叢與涼亭。另在畫王維(701~761)詩意「人家在仙掌,雲氣欲生衣」一頁,除了追仿被董其昌推崇為南宗始祖的王維繪畫語彙,例如留白的山脊,在畫面右側的古拙怪石與其上的細密直皴,以及山凹處為雲霧遮掩的岩壁之外,還可見到學自黃公望以有如Y形線條表石分三面的畫法。展覽中之仿古山水作品,除屬董其昌一脈的李流芳(1575~1629)、王時敏(1592~1680)、王翬(1632~1717)等人的作品,還有屬吳門傳統的錢貢(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袁尚統(1590~1666後),介於吳、浙傳統之間的藍孟(活躍於17世紀)、曹有光(活躍於17世紀中),以及新安汪家珍(活躍於17世紀中末)等的仿古作品,可見明清各家對仿古畫法的不同側重。
董其昌〈仿各家山水冊.臨倪迂鶴林園〉冊頁,金箋水墨,30.5×23.8公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董其昌〈仿各家山水冊.人家在仙掌〉冊頁,金箋水墨,30.5×23.8公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另外,仿古詩意圖的作品也被放在「仿古山水」一類。蕭慧(活躍於18世紀)〈瀟湘八景詩意圖〉根據米芾的〈瀟湘八景詩〉,畫瀟湘夜雨、山市晴嵐、遠浦歸帆、烟寺晚鐘、漁村夕照、洞庭秋月、平沙落雁、江天暮雪等八個自北宋以來為歷代中、日、韓詩人畫家所熟知的瀟湘意境。雖於畫中未題寫所畫詩意為何,但點景清晰,各頁皆可辨畫題,如〈漁村夕照〉一頁,可見江中二艇漁舟與遠山之後的落日紅暈。吾人現在對蕭慧及其作品的了解仍相當缺乏,根據曾收藏此冊的李廣釗(約1895~?)推測,蕭慧可能為蕭雲從(1596~1673)之子。〈瀟湘八景詩意圖〉設色清麗,筆法樸拙,說出自蕭氏一脈亦無不可。
蕭慧〈瀟湘八景圖〉冊頁,紙本水墨設色,25.5×21.5公分,北山堂寄存。(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寫貌圖真
在中國文人肖像畫的傳統中,如果只是捕捉像主的面容特徵似乎仍被認為無法真確反映士人的神態風骨。活躍於中國寫真傳統極為發達的清代初年,王士禛(1634~1711)生平極其喜好訂製寫真畫像,現仍有多件畫像存世。〈王士禛賞梅讀書圖〉雖不知畫家身分,但畫中全以濃重的色彩敷染而成的人物五官,以及以極為細緻的墨筆描出的頭髮、眉毛、鬍鬚,皆反映清代肖像畫成熟的寫真技法。作中的王士禛面容飽滿、無老態,再加上畫後題跋最早一則題寫於1664年,畫的應為30歲左右的王士禛。畫中王士禛交腳倚坐的姿態,與座下放置的鹿皮,皆象徵像主閒適安逸的品性,而人物身前插了水仙、梅枝的仿古青銅雙耳瓶,與右手所持紙卷和身旁筆硯,則引起觀畫者對像主賞花賦詩之高雅才情的讚嘆,這些讚嘆皆紀錄在畫上和卷末王士禛師友門人所寫的題畫詩中。
佚名〈王士禛賞梅讀書圖〉卷,絹本水墨設色,29.6×39.1公分,北山堂寄存。(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寫貌圖真」單元也選錄了一件以山水描繪人物故事的作品。沈燮(1766?~1824?)〈秋聲燈影圖〉畫面畫一士人於深藏山林間的屋舍內靜坐讀書,從畫後眾多題跋可知作品表達的是湖州人姜宮綬(活躍於18至19世紀之間)對祖母的追思,借用了寡母撫養長大的歐陽修(1007~1072)的作品《秋聲賦》,與清人洪亮吉(1746~1809)追憶亡母陪伴苦讀的〈機聲燈影圖〉等典故前例而作。畫作除了反映沈燮成熟階段的畫藝,作後所附題跋也是研究姜宮綬生平與交友圈的一手史料。
沈燮〈秋聲燈影圖〉卷,紙本水墨,42.4×210公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女性畫家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北山堂收藏的女性畫家作品數量不算少數,也是此次展覽的亮點。其中有出身書畫世家的文俶(1595~1634)繪於1630年的〈蝴蝶圖〉。文俶為文徵明玄孫女,嫁給金石家寒山趙鈞(1591~1640)為妻。〈蝴蝶圖〉畫25隻於花卉草木間翩翩飛舞的蝴蝶,極度忠實於物象細節的描繪,讓人能辨識出畫中花卉與蝴蝶的品種,雖然勾勒設色略顯厚重板硬,但這或與文俶稍早之前依《內府本草圖彙秘籍》圖冊繪成〈金石昆蟲草木狀〉的圖繪風格與習慣有關。展覽中女性畫家的蔬果花卉寫生作品,亦有吳尚熹(1808~1850)〈緱嶺仙餐圖〉,與吳規臣(活躍於19世紀初)〈花卉圖〉,皆可見女性畫家對畫筆、設色的嫻熟運用。
文俶〈蝴蝶圖〉卷,紙本水墨設色,22×273公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圖為局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除了常畫的花鳥蟲草,仕女畫亦為女畫家善畫畫科。金禮嬴為秀水文士王曇(1794舉人)繼室,相傳兩人常以詩文書畫相商榷。金禮嬴的〈美人芳樹圖〉畫一半身仕女於梅花樹下手捻枝條,低頭輕聞梅花香氣。畫中梅樹花朵、枝條繁盛交錯,正如金氏畫上自題,學的是「煮石農」王冕(1287~1359)繁花密蕊的墨梅風格。仕女人物身型妖嬌瘦弱,與畫中另題自稱所學的是周昉(活躍於8世紀)的仕女人物或有差異,但美人的髮絲、簪花、衣紋裝飾皆以極為精細的筆線勾描,不失為一美人畫佳作,可爭勝於同展「國色天香」單元中的各件仕女畫大家作品,如改琦(1773~1828)的〈吹簫仕女圖〉、費丹旭(1801~1850)〈庭院撲蝶圖〉、湯祿名(1804~1874)〈梅花仕女圖〉。   
金禮嬴〈美人芳樹圖〉軸,紙本水墨設色,130.5×41.8公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北山汲古:中國繪畫

展期:2019.09.21-12.15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備註 第1期:2019.09.21-10.27(展廳I、II) 第2期:展廳I為2019.11.09-12.15、展廳II為11.01-12.15

 

何嘉誼( 1篇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博士後研究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