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光影、埤塘的水波、記憶在腦中跳舞成為清澈的故事。
2022年桃園科技藝術節「秋光.塘水.舞鮮鮮」的策展主題,以女性故事開啟討論,並以科技互動裝置打造在地水文網絡系統「埤塘」之生命意識體。整體節目包含一場「舞」:《佇流。雲》、一場「劇」:《妙玉》,與兩件科技互動裝置,一個「景」:《是田水》與一片「光」:《粼光》。策展規劃則以文學、跨域、科技、在地、共創為主軸,提出四個策展意圖:
1. 具文學性的表演主題
文學中的女性主角,雖是主角卻一向是作品中,男性主角的配角,女性主角或是為愛而委屈求全,或是在悲傷中尋求自我的追求,或是在因感傷而放棄愛情。女性在故事中的悲歡離合,一直是小說文本吸引人之處,卻也是女性被壓迫的故事。「婆娑舞集」以鍾肇政小說《濁流三部曲》的第三部曲《流雲》中的童養媳銀妹為本,並以《佇流。雲》:「佇流。雲」、「歲月。過」、「濁流。轉」三個段落,思考女性在愛情中的純真、浪漫、覺醒與自由之繽紛生命力。「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則改編自臺灣重量級詩人楊牧(1940-2020)發表於1985年經典長詩《妙玉坐禪》,新感覺派戲曲《妙玉》呈現《紅樓夢》十二金釵中罕有問聞的妙玉故事,以歌與劇,以「逝水」「紫雲」二場,呈現在家尼姑妙玉居於攏翠庵,以紅梅與水為隱喻,表現妙玉的妄念,隱藏於寡慾表象後的沸騰情慾。
2. 突破跨領域的創作藩籬
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精神,以多層次與多元的跨域策略,企圖突破科技跨域的框架。《佇流。雲》由編舞者陳淑卿,以自身懷抱自然與土地連結的靈魂,開啟對銀妹的感情投射進行編舞,影像創作者羅惠瑜透過花系列攝影作品,以流動水波紋與閃耀亮光,營造女性的飽滿能量,再由科技藝術家江元皓以場景雕塑的形式進行,將舞臺幻化成為一個擁有主體性以及自我獨特語彙的舞者。三位創作者一起討論並依各自的專長,一起打造銀妹的內在觀點、認同轉變與追求自我的女性能量。《妙玉》是由詩人編導劉亮延、京城最美男旦兆欣、當代怪才作曲家柯智豪三人組合完成。以爵士樂的樂曲,搭配京劇的唱腔、身段與妝髮,劇中故事以水墨畫家簡翊洪為劇中描繪了妙玉所居之《櫳翠庵卷》所展開,VJ視覺執行與動畫設計團隊:林宸萱與參壹玖映像有限公司,以《櫳翠庵卷》的繪畫元素,打造流行樂曲的眩目迷幻舞台,跨越單一劇種的視覺與聽覺饗宴。
3. 埤塘是大地之母的調控系統
桃園「千塘之鄉」埤塘水光,是鍾肇政《流雲》故事發生的地點,是記憶故事與歷史的場景。也是大地之母於桃園所創造的回饋調控體系,維持人們生存所需的水文系統,創造出具生命力的自然狀態,成為一個生命網絡系統。希臘神話中的蓋婭(Gaia)則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大母神,創造了原始神祇和宇宙萬有的創造之母。1969年詹姆士.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提出地球是一個具有生命的意識體,構成一個回饋或調控系統,並命名此假說為蓋婭假說(Gaia Hypothesis),此命題不僅呼應女性為大地之母一詞,也回應女性的生命與身體特質。走路草農/藝團《是田水》,以「埤塘與魯冰花」為主題,呼應這片田水的記憶,並與大地對話。大橋頭藝術工作室《粼光》以光結構裝置、互動控制系統,將民眾以埤塘水為材料所描繪之抽象影像,變換成波光粼粼的流動風景。
4. 民眾參與的共創共生
走路草農/藝團《是田水》與大橋頭藝術工作室《粼光》,均透過工作坊邀請桃園學生與民眾參與創作的過程。由陳漢聲、劉星佑組成的走路草農/藝團,對於民藝的學習、遷徙與生成充滿興趣,也關注生態環境、都市變遷與性別議題。以桃園「千塘之鄉」的「田水」與金色花海「魯冰花」為創作思考,邀請陽明高中美術班一起以傳統金屬工藝纏花(春仔花)製作魯冰花,透過互動感測驅動著魯冰花的裝置,風景隨著觀者身體的移動搖曳。
姜名駿、周學涵、陳重源、張書婷組成的大橋頭藝術工作室,強調參與式計畫的公共藝術裝置,透過燈光裝置轉換文化符碼,以埤塘的水與波紋,作為自然環境與生物動態擾動的譬喻,他們邀請同德國小學生與親子觀眾以埤塘水創作抽象水墨作品,並將其轉譯為電子訊號,成為光,而當參與者靠近作品時,將影響裝置的及時燈光反應變化,是人們與水塘的互動關係展現。
「秋光.塘水.舞鮮鮮」以女性與埤塘為題的策展命題之起心動念,是以「秋光」呈現氛圍,在枯枝落葉之中灑落、斑斕如蝶的秋天光影,以「塘水」為景,強調埤塘水光是記憶故事與歷史的場景,也是具女性生命力量的網絡系統。「舞鮮鮮」是記憶,鮮鮮是客語清清之意,象徵女性在時光更迭中的生命存在與創造,記憶將故事編碼與貯存,寫故事則是將腦中記憶,進行腦中檢索與運作提取的過程,思維與想像的心理活動。透過具脈絡性的展演規劃,將跨界表演藝術進化為讓所有藝術間的界線消失成為「整體」之「總體藝術」。科技是工具,故事是內容,表演與視覺藝術是媒介,透過藝術與科技的合作策略,將視覺、聲音、肢體、舞台,藝術家們的跨界合作,藝術家與民眾的共創參與,一起思考女性在生命過程中的存在與創造,環境與生命之間的共生關係。
《佇流。雲》、《妙玉》索票資訊
ACCUPASS線上索票
實體票索票地點:桃園展演中心、中壢藝術館、桃園光影文化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每人限索四張,索完為止)
數位藝術家,策展人。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為數位互動藝術與新媒體理論,網路藝術與後網路藝術。目前任教於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專任教授,擔任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理事長,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榮譽理事長、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1998年開始從事數位藝術創作,思考數位時代中「人」的存在狀態。多次策畫展覽,舉辦個展,受邀參展於國內外重要美術館、藝術中心與畫廊。200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Let’s Make ART》個展,是台灣第一個於美術館所進行網路及時互動創作。文章發表於國內外期刊與國際性研討會,如Leonardo國際期刊、ACM Multimedia、國際電子藝術研討會(ISEA)等。2012參與Leonardo國際期刊之國際數位藝術白皮書撰寫計畫。2015年擔任JAGUAR科技藝術獎複賽與決選審查委員。2018年受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策展主題以女性藝術與科技藝術為主。最近策展項目為2018年〈遺落在網夢裡〉於國立台灣美術館;〈Should We Play?〉2018大內藝術節於內湖藝術特區;〈Cyberhug〉2018桃園科技藝術節於桃園展演中心。2019年〈螢幕不滅〉於國立台灣美術館、〈以【我】存有-台灣新媒體女性藝術家聯展〉於美國華府美利堅大學美術館、〈It’s SHOW Time〉2019大內藝術節於內湖藝術特區;〈奇米拉〉-台灣數位藝術聯展於捷克布拉格off-spaces of DOX,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Light ON/OFF〉2020大內藝術節於內湖藝術特區。2021〈She Says, Her Story-台灣女性藝術家聯展〉於美國華府IA&A at Hill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