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北當代藝術館邁入20週年,並公布2021年度展覽計畫

台北當代藝術館邁入20週年,並公布2021年度展覽計畫

MOCA Taipei Enters Its 20th Year, Announces Exhibition Plans for 2021

台北當代藝術館於2021年邁向成立20週年,面對新的階段,館長駱麗真認為現階段正是當代館重塑服務空間與品牌形象升級的時刻。

台北當代藝術館(簡稱當代館)於2021年邁向成立20週年,館長駱麗真表示為迎接20週年盛事,將從當代館的歷史時間軸連結過去、現在、未來,由空間至展覽籌畫一連串展演計畫,並展望下一個新階段。面對新的階段,駱麗真也認為現階段正是當代館重塑服務空間與品牌形象升級的時刻,同時因應疫情時代,數位媒體的升級運用服務將展覽推播到無法到達現場的觀眾面前,並建立與新世代觀眾群連結與溝通的管道,開發當代藝術的推廣面向。

當代館創新服務面向:VR線上展覽、Podcast、多語導覽

當代館目前推廣VR線上展覽,積極將館內展場實景透過3D虛擬實境技術,結合作品導覽介紹,透過電腦、手機與平板等裝置,進行360度全景導覽,目前包括近期展覽「液態之愛」、「聲經絡」展場皆以數位化呈現,將實體展覽場域擴延至線上展覽空間。

台北當代藝術館目前推廣VR線上展覽,積極將館內展場實景透過3D虛擬實境技術,結合作品導覽介紹,透過電腦、手機與平板等裝置,目前包括近期展覽「液態之愛」、「聲經絡」展場皆以數位化呈現,將實體展覽場域擴延至線上展覽空間。(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另外也研發Podcast「MoCA on Air」:首季規劃七集,每集節目長度為30分鐘,每兩週播出一集,每集由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跨界對談,深度暢析關於當代世界的獨特面貌。並廣泛於SoundonSpotifyApple PodcastKKBOXListen Notes等串流平台上架。駱麗真表示聲音內容是美術館所需面對的新趨勢,由其是擴展美術館既有參觀族群新可能的來源。

台北當代藝術館研發Podcast「MoCA on Air」:首季規劃七集,每集節目長度為30分鐘,每兩週播出一集。(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另外也積極處理文化平權的議題,推出多語導覽,以臺灣多元族群(如新移民、原住民)、不同年齡對象為當代館的新觀眾,持續同步於線上及線下打造新的群眾關係網。

當代館20週年品牌與空間優化

而面對當代館邁向20週年,館方也提出品牌再造的思考,嘗試重新定位當代館品牌形象,將當代館設定為一個藝術通道與平台,設計以41道刻度線作為承先啟後意念,漸層的紅色分布形成飛翔式波紋,呈現出全新的當代館主視覺標誌。

面對當代館邁向20週年,館方也提出品牌再造的思考,嘗試重新定位當代館品牌形象,呈現出全新的當代館主視覺標誌。(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空間優化調整部分,包括透過整體空間功能思考及動線安排,融合古蹟建築特色,整合服務大廳售票、藝術商店以及服務台等三項功能,優化觀眾入館參觀體驗,提升嶄新的服務品質。

台北當代藝術館外觀。(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國際合作-GAD威尼斯建築雙年展「Pavilion 0/3」藝術計畫

台北當代藝術館預計今年5月20日至7月16日,參與受朱代卡藝術區(Giudecca Art District,簡稱GAD)總監Pier Paolo Scelsi以及GAD策展人Tomasz Wendland邀約,參加GAD威尼斯建築雙年展「Pavilion 0/3」藝術計畫《Arché – Architecture of Universe》。

該展將以當代「資訊建築」(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作為主題,將由波蘭波茲南調解雙年展(Mediations Biennale, Poznan)、德國漢諾威浮士德美術館(Kunsthalle Faust, Hannover)與台北當代藝術館三國各自作對此概念之詮釋,同時規劃三國互動交流之計畫以及論壇。

2021年當代館展覽計畫公布

「歷史.當代」|2021.05.15-07.25

主策展人:陳貺貽
策展顧問:賴瑛瑛、胡朝聖、胡永芬、高千惠、陳明惠
預計展出藝術家:王俊傑、崔廣宇、邱承宏、徐薇惠等。

由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陳貺怡擔任主策展人,以當代館20年的展覽歷程為軸心,回溯1990年代起臺灣當代藝術形成、當代館的成立、發展與脈絡,以及臺灣當代藝術家養成背景,邀請在當代館展覽擔任策展的賴瑛瑛、高千惠、胡永芬、胡朝聖、陳明惠為展覽顧問,提出展覽建議或重新詮釋過往展覽的經典概念,所提出的議題與曾參與展出藝術家將重新詮釋與再現。

「為了明天的進行式」|2021.08.10-10.10

策展人:彼勇.依斯瑪哈單(Biung Ismahasan)、黃又文、馮馨
預計展出藝術家:張恩滿、安聖惠、武玉玲、何兆南、李繼忠、林盈潔、劉耀中、太認真(佘文瑛+郭柏俞)、劉致宏、黃偉軒、陳湘馥、NANONANO(許巽翔、黃胤豪)

由三位新世代的策展人分別策畫,透過年輕策展人的觀點,探討當代藝術的未來性。彼勇.依斯瑪哈單(Biung Ismahasan)策畫主題《女性團結:跨境‧相遇》,試圖從心理、身體、思維與價值之間獨特而緊密的藝術進程。

黃又文展覽主題《尚未到來的世界:序章》,描述人類因過度擴張的欲望,使不同的價值觀之間彼此傾壓;即使事實在眼前,也有人選擇不看也不聽,人類其實是存在一個「後事實」的當下。

馮馨則提出《動態圖層》展覽主題,以「地圖」作為展覽最初的起點,進而思考圖面上的邊界界定所映照出的資訊角度,並因應目前數位科技介入生活之深入的狀態,回應當代人們對於實體場域至線上虛擬空間的跨度生活與思考之模式。

「過站不停」|2021.10.27-12.26

策展人:陳湘汶

本檔由陳湘汶以策展的方式回應臺灣的當代藝術這個主題,出生在解嚴後的世代,陳湘汶以「你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你的未來我奉陪到底」這句看似情緒浮誇、澎湃又帶點浪漫的語句出發,企圖在這次的展覽裡面,去探尋那些來不及參與、已經逝去的每個時代中,當中來不及參與他們自身的當代的人事物。

在主流當代藝術史書寫潮流之外,本展將企圖去找尋框架下不被聽見的異質聲響,一種看似外溢的時代精神與太早發生的當代。透過交叉「誤讀」與「延遲」兩個概念來傳達,從藝術家陸續將眼光轉向過去不被書寫的藝術產出,或被隱蔽的創作,重新轉譯賦予當代的身體,同時,這些太早出現的,幾十年前的當代,在今天成了預言者-他們來不及參加過去,現在加入未來的我們。

「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2022.01.12-03.13

策展人:沈伯丞

本展將作為20週年系列展的最後一檔壓軸展覽,將聚焦於數位科技的議題,象徵當代館對未來藝術史發展的想像。

「蓋婭」為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母,諸神與生命一切皆從她開始。從某個角度上看,神話與未來學,其實存在著相同的想像性質,其真正的差異在於二者對於關於生命創造與演變的「詮釋」在時間上的差異,源自於「科技」及「科學」詮釋系統的演變。

策展人沈伯丞將「蓋婭」重新建立在基因工程、演算法、智能設計與自動機(機器工學)之上,藉以投射出「科技」做為新「創世」的母體狀態,以此重構「蓋婭」的概念,同時進行對於科技生命型態與意義的深入探索與提問。

ARTouch編輯部( 1695篇 )